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的免疫效果,并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对指定的人群采用出生队列研究并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的效果;再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来检测HBV感染的标志。结果:①HBsAg平均阳性率为2.0%,总保护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2.3%;②免疫后1年到免疫后9年的变化为从89.1%下降到43.4%;③疫苗保护率为90.3%,与2006年的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普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的HBV感染,免疫人群的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年限的增多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疫苗的保护效果依旧比较稳定。
关键词:疫苗 乙型肝炎 免疫 效果【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7-01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并控制乙型肝炎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且乙肝疫苗的出现为预防乙肝提供了经济、便捷、有效的方法。然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不应答现象时有存在,其可能是由一些后天因素所造成的,如疫苗的接种剂量、接种位置及接种方式,接種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接种才自身的免疫抑制、免疫缺陷及所采用的免疫方案等。为了给我市防疫站的乙肝免疫预防工作者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2012年5月我们开展了2006~2011年出生的免疫人群HBV感染标志调查,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上的整群抽样的方式,并选用出生队列的定群研究和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我市2006—2011年在出生24小时内进行过全程接种的乙肝重组酵母疫苗的免疫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4ml,分离血清后于实验冰箱里进行-20℃保存。
1.2 研究方法。用固相放射免疫夹心法(SPRIA)检测研究对象血清的HBsAg和抗-HBs。
1.3 结果判断。HBsAg S/N值≥2.1时,判定研究对象为阳性,抗-HBs值≥10mIU/ml判定研究对象为保护性抗体阳性,1~10mIU/ml之间时,则判定研究对象为弱阳性。这次调查中,疫苗保护率=(对照人群HBsAg阳性率一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对照人群HBsAg阳性率。
1.4 疫苗和试剂来源。乙型肝炎疫苗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HBsAg、抗-HBs检测试剂均购买与中国北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统一,疫苗一致。
1.5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上SPSS18.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研究共调查2006—2011年出生24小时内的、并接受过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的队列人群,共2081人,这些人群中的平均HBsAg阳性率为2.0%,保护性的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2.3%,2006—2011年中的5个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在43.3%-63.2%,但5个队列的HBsAg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2.2 性别分布。总的来说,比较2006~2011年这5个队列中性别比与乙肝疫苗免疫的情况,发现男性的HBsAg、保护性表面抗体和单独抗-HBc阳性率均与女性的结果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3 抗-HBs水平的分析。5个队列中所有的表面抗体的mIU值≥1.0的占72.6%,其中强阳性(mIU值≥1.0)占52.3%,弱阳性(1.0≤mIU值<10的占20.3%),其中2006年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和平均mIU值均为最低的,其弱阳性所占的比例也最高。
2.4 疫苗保护率。5个出生队列人群中2006年的平均疫苗保护率为84.5%,2011年的平均疫苗保护率为90.3%,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两组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我国1986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免政策,在使用乙肝血源疫苗10年后,从1996年起,就开始更换为由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重组酵母(CHO)疫苗[1]。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且抗-HBs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的考核指标;在国内,许多研究者发现人群接受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后,机体内的抗-HBs的水平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2],且结合本次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接受乙肝疫苗免疫1年后至9年后的抗-HBs水平的变化趋势:从免疫后1年的89.1%下降到免疫后9年的43.4%,并有着较为规律的逐年下降的趋势。
乙肝疫苗的普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乙肝病毒的流行规律,使得接种疫苗后人群的HBV感染率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大幅度的下降[3],且通过本次横断面的调查并未发现男性和女性的HBV感染指标有显著性的差异。我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采用乙肝重组酵母疫苗来取代乙肝血源疫苗,接受重组酵母疫苗免疫的人群在6~9年后仍能很好地维持较有效、较稳定的疫苗保护率,与血源性的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相一致[4]。乙肝疫苗的普种有效控制了免疫人群中的HBV感染,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降低HBV的流行传播范围,我们应继续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有效流程、全程接种率以及免疫的成功率,进一步巩固人群中的免疫屏障,提高广大人民的免疫力,保护大家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沈立萍,杨进业,莫兆军.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接种6~9年的人群免疫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12(3):129-132
[2]时景璞,郑力国,杨志齐.国产酵母乙型肝炎疫苗2年免疫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
[3]李荣成,杨进业,龚健,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癌效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85-387
[4]罗守颖,赵巧霞,顾光霞.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校医,2005,19(6):628
关键词:疫苗 乙型肝炎 免疫 效果【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7-01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并控制乙型肝炎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且乙肝疫苗的出现为预防乙肝提供了经济、便捷、有效的方法。然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不应答现象时有存在,其可能是由一些后天因素所造成的,如疫苗的接种剂量、接种位置及接种方式,接種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接种才自身的免疫抑制、免疫缺陷及所采用的免疫方案等。为了给我市防疫站的乙肝免疫预防工作者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2012年5月我们开展了2006~2011年出生的免疫人群HBV感染标志调查,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上的整群抽样的方式,并选用出生队列的定群研究和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我市2006—2011年在出生24小时内进行过全程接种的乙肝重组酵母疫苗的免疫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4ml,分离血清后于实验冰箱里进行-20℃保存。
1.2 研究方法。用固相放射免疫夹心法(SPRIA)检测研究对象血清的HBsAg和抗-HBs。
1.3 结果判断。HBsAg S/N值≥2.1时,判定研究对象为阳性,抗-HBs值≥10mIU/ml判定研究对象为保护性抗体阳性,1~10mIU/ml之间时,则判定研究对象为弱阳性。这次调查中,疫苗保护率=(对照人群HBsAg阳性率一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对照人群HBsAg阳性率。
1.4 疫苗和试剂来源。乙型肝炎疫苗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HBsAg、抗-HBs检测试剂均购买与中国北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统一,疫苗一致。
1.5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上SPSS18.0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研究共调查2006—2011年出生24小时内的、并接受过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的队列人群,共2081人,这些人群中的平均HBsAg阳性率为2.0%,保护性的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2.3%,2006—2011年中的5个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在43.3%-63.2%,但5个队列的HBsAg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2.2 性别分布。总的来说,比较2006~2011年这5个队列中性别比与乙肝疫苗免疫的情况,发现男性的HBsAg、保护性表面抗体和单独抗-HBc阳性率均与女性的结果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3 抗-HBs水平的分析。5个队列中所有的表面抗体的mIU值≥1.0的占72.6%,其中强阳性(mIU值≥1.0)占52.3%,弱阳性(1.0≤mIU值<10的占20.3%),其中2006年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和平均mIU值均为最低的,其弱阳性所占的比例也最高。
2.4 疫苗保护率。5个出生队列人群中2006年的平均疫苗保护率为84.5%,2011年的平均疫苗保护率为90.3%,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两组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我国1986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免政策,在使用乙肝血源疫苗10年后,从1996年起,就开始更换为由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重组酵母(CHO)疫苗[1]。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且抗-HBs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的考核指标;在国内,许多研究者发现人群接受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后,机体内的抗-HBs的水平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2],且结合本次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接受乙肝疫苗免疫1年后至9年后的抗-HBs水平的变化趋势:从免疫后1年的89.1%下降到免疫后9年的43.4%,并有着较为规律的逐年下降的趋势。
乙肝疫苗的普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乙肝病毒的流行规律,使得接种疫苗后人群的HBV感染率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大幅度的下降[3],且通过本次横断面的调查并未发现男性和女性的HBV感染指标有显著性的差异。我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采用乙肝重组酵母疫苗来取代乙肝血源疫苗,接受重组酵母疫苗免疫的人群在6~9年后仍能很好地维持较有效、较稳定的疫苗保护率,与血源性的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相一致[4]。乙肝疫苗的普种有效控制了免疫人群中的HBV感染,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降低HBV的流行传播范围,我们应继续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有效流程、全程接种率以及免疫的成功率,进一步巩固人群中的免疫屏障,提高广大人民的免疫力,保护大家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沈立萍,杨进业,莫兆军.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接种6~9年的人群免疫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12(3):129-132
[2]时景璞,郑力国,杨志齐.国产酵母乙型肝炎疫苗2年免疫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
[3]李荣成,杨进业,龚健,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癌效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85-387
[4]罗守颖,赵巧霞,顾光霞.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校医,2005,19(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