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的马鬃山军事要塞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地区,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隐幽地域。广袤戈壁、黑色矿藏、绵延山脉、高岗丘陵、崖体岩画、远古化石、军事要塞遗址、防空洞遗存、中蒙友谊井、现代国门等成为这一地区的核心文化词汇。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更多地关注这里的化石、岩画和军事要塞遗址。尤其是马鬃山地区的军事要塞遗址,引发了我的诸多疑问与揣想。
  马鬃山,也叫北山、黑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北部地区,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黑河西岸,西南楔人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的戈壁残丘,北迄中国与蒙古国边境,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上属于北山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亘古寥廓的河西走廊,被南边的祁连山和北边的马鬃山两座山系忠实地护佑着。马鬃山山峦蜿蜒起伏,落差平均,远远地望去,横亘的山脉像飞扬的马鬃一样凌空飘逸,因而得名。
  第一次考察马鬃山滚坡泉军事要塞遗址(也称公婆泉军事要塞或黑喇嘛城堡)时,看着山丘上土筑的残垣断壁与石垒的坚固军事防御体系,我惊叹地诘问自己和同伴们,社会时局动荡不安的20世纪初期,马鬃山地区道路与电路不通、种植业不存、畜牧业不丰、取水困难,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黑喇嘛(丹毕加参)与他的数百名斗士是如何在这一地区苦苦生存的?黑喇嘛不仅将这块丝绸之路占道上的无人定居区经营得风生水起,令人望而生畏,而且还震撼了中国、苏联和蒙古国的高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传奇人物。随后,我发表了文化随笔《富足神秘的马鬃山》,简述了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考察观感,但没能回答自我诘问与疑虑。
  考察马鬃山东大泉军事要塞遗址时,正值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我爬到军事要塞坐落的高大山岗上,凌厉的寒风像刀一样割在脸上,幸好我捂着双耳,摁着帽子,不然“后果很严重”。我从遗址中穿行,不时被寒风吹个趔趄,如果不小心真有滚下山岗的危险。但在山岗下面,感觉风并不大,也不急。山岗上,用垒石人工修筑了完整的军事防御工事,包括酬堡、营房、哨岗、弹药库,以及通连各处的战壕,用砂、土和柴垛糅合修建。碉堡四壁有射击孔,营房等房屋屋顶已坍塌,墙体保存基本完好。营区内还筑有军课学习训话场、练兵操场等,用土石垒砌的一个个桌凳、讲台等清晰可见。山岗军营北门敞开,从制高点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耸,四周有战壕与碉堡、营房相连,碉堡、掩体形成高低相间、层层设防的建筑格局。东大泉军事要塞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安西县(今瓜州县)在马鬃山镇建立的保卫团所在地,后一直有国民党部队在此驻防,直到1945年全部撤防后才遗弃。
  马鬃山明水军事要塞遗址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民国后期以来扼守中蒙边境的重要军事工程,也是民国时期保障兰州至新疆军需物资补给输送的生命线。遗址分为三个部分,坐落在呈三角形分布的独立山顶上,具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1号军事要塞遗址的两处遗存平面呈网形,直径2.1~3米,面积28平方米。硎堡用石块垒筑而成,残高0.6米。2号军事要塞遗址内有土块构建的房屋18间,碉堡22座,掩体八个,除屋顶、门窗被拆除外,城墙、掩体、碉堡、哨所等基本完好。其中,一个伊斯兰风格的小礼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3号军事要塞遗址,有三处用大石块垒筑的硎堡,看起来颇为坚固和陡峭。碉堡基庄呈网形,表皮因风蚀严重剥落,直径均在4.5米左右,残高0.6~0.8米,四周有射击孔,面积38平方米。明水军事要塞均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国民党派兵把守,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又整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撤防后遂废弃。
  除了1919年黑喇嘛修筑的滚坡泉军事要塞(1945年国民党军队重又整修),1934年国民党军队修筑的东大泉军事要塞、明水军事要塞外,马鬃山地区还有1934年修建的同昌口军事要塞、音凹峡军事要塞、碱泉子军事要塞、垒墩泉军事要塞(由1号、2号要塞组成)、狼娃山北戈壁军事要塞等六处军事要塞遗址,以及修建于1937年的肃北设治局遗址,1958年修建的野马街1号哨所遗址、野马街劳教所遗址,1969年修建的同昌口军事防空洞、滚坡泉防空洞遗址等五处近现代重要行政管理及军事建筑遗迹。这些遗迹,都是马鬃山地区重要历史的见证者。
  翻开地图,仔细查看,我发现,马鬃山地区就是甘肃、新疆、内蒙古和蒙古国合围形成的一处管理相对薄弱的“真空地带”,尤其是在时局动荡颠沛的大环境下,国家行政管理的触角更是对此无暇顾及,只能放任自流。这有点像地处东南亚地区的泰国、缅甸、老挝三国边境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域。蒙古国的黑喇嘛在本国图谋分裂国家失败,面对政府通缉的强大威逼,他选择逃逸马鬃山地区开展游击战,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为了捕杀黑喇嘛,苏联的克格勃和蒙古的特工真是煞费心机。1924年,前苏联与蒙古的联合暗杀行动终于成功。否则,黑喇嘛凭借马鬃山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势,会演绎出怎样的惊天历史大剧?实在无法预测。这对蒙古、苏联的国家局势乃至中亚国际局势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
  1934年的中国,正逢风云际会、群雄争霸的纷扰时代,内忧外侵交织。这一年,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大本营南昌;日本把伪“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由溥仪当“皇帝”,日本依靠这个傀儡政权,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日本发表侵华申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随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并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国民党军占领中央苏区瑞金等等。馬鬃山军事要塞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由国民党派军队修筑并驻防的结果。
  国民党在马鬃山地区修筑这些军事设施,说明在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中,马鬃山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可能是出于对蒙古国乃至苏联的警惕与防御,可能是对新疆地区局势的掌控和防范,也可能是对甘肃河西走廊北端被阻隔后从内蒙古穿越马鬃山地区插入新疆的战略考虑等,这仅仅是我的揣测而已。从地方史料得知,国民党为维护新疆的统治,在新疆驻军10万人,其生活补给全部依靠汽车由兰州经河西走廊运入新疆。故以一个军的兵力布防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马鬃山地区以及甘新公路沿线,以保障河西交通线的畅通。   让我称奇的是,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马鬃山地区,在高峻陡峭的山丘上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并派官兵日夜看守,其艰难程度非同寻常。况且,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极为落后,生活供给的运距之长、风险之大、成本之高不言而喻。即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马鬃山地区的交通、通讯、生活条件等依然严重滞后,成为艰苦边缘地区的代名词。诚然,我对驻守在这儿的官兵们充满深深的敬意。无论怎样,他们为我们坚守了这片尽管荒芜,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边境要地。
  据史料记载,多认为马鬃山地区的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特哈斯尔的第十九代孙固始汗的后裔,源自于蒙古国喀尔喀部、新疆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统。马鬃山蒙古人的牧地,东以马鬃山东段与内蒙古额济纳旗相接,西以锦儿泉、鸭子泉与新疆哈密为界,北临蒙古国,南靠敦煌市、瓜州县和玉门市。20世纪40年代,马鬃山的蒙古人大部分被招抚,迁回蒙古国,一部分迁移到祁连山一带游牧。20世纪中叶之前的数百年,肃北蒙古人有其稳定的牧地,而且区域辽阔,水草丰美,世代蒙古族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据《肃北县志》记载,1902年,由外蒙古进入马鬃山地区游牧的牧民30余幕(户),由新疆土尔扈特蒙古旗进入马鬃山明水地区游牧的牧民20余幕。1911年,外蒙古戈壁阿尔泰的400余幕蒙古人迁入马鬃山,至1935年被外蒙古又招回200余幕,其余的200幕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阿拉善旗以及祁连山一带。1919年,蒙古国喀尔喀部黑喇嘛为反对蒙古国活佛哲布尊丹巴乎图克图的统治,率众70余幕进人马鬃山滚坡泉地区盘踞,至1923年蒙古国派兵500人血洗马鬃山地区而败亡。1924年,蒙古国政局巨变,反对新政权之蒙古人率16幕民众进入马鬃山。1925年,外蒙古伊里克、三星保等携10余幕蒙民第三次进入马鬃山,此时在马鬃山游牧牧民达100余幕。1926年,新疆大批哈萨克人进入甘肃,肃北包括马鬃山地区开始动乱。1928年,马鬃山地区时有杀人越货之事发生。1932年初,外蒙古新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反对派之蒙民先后逃人马鬃山地区,蒙民多达600余幕,盛极一时。后蒙古国派精兵300人到马鬃山制造了大屠杀事件,蒙民被杀400余人,可谓惨不忍睹。1935年11月,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进入马鬃山调查,著成《马鬃山调查报告书》,调查显示,马鬃山地区有蒙民91户,500余人。1936年9月,日本特务机关派间谍潜入马鬃山,被马鬃山团总驱逐出境。1940年,华来喇嘛进入马鬃山地区“施舍”,后诱惑蒙民30余幕东迁。1941年10月,40名土匪窜人马鬃山骚扰牧民,被牧民成功围剿。1942年,河西警备总司令部成立,在肃北设治局(驻马鬃山滚坡泉)驻军达900多人。1946年,国民政府修筑了安西县桥湾至肃北马鬃山、肃北马莲井至明水地区的简易公路。1949年9月,马鬃山地区的牧民迎来了和平解放。
  从地方史料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中,马鬃山地区是外蒙古人、新疆哈萨克族人、土匪乃至外国特务以及民族异己分子等游牧、逃匿、入侵、杀人、劫货的“是非之地”。国民党军队修筑这多的军事要塞,驻军如此之众,也就不难解释了。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经过20世纪前50年的经营、征伐、杀戮、盘踞、极盛、衰败、放弃等,马鬃山地区转瞬被遗弃在历史墨色的风烟中,了无踪迹。史籍中能翻检到的也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记忆,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或大打折扣。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些被衰败、被遗弃、被荒芜的军事要塞遗址,尽管是残垣断壁、荒川废墟,缺失了温度、血肉与色彩,但它们是真实的历史写照,是民族史诗中的一个“历史暗角”,是值得我们书写的“历史补丁”!
  半个多世纪以来,马鬃山地区从“历史暗角”中趋向光明的大舞台。国家行政管理的网络与神经遍布了马鬃山的每个高山峡谷、每处草原与戈壁、每户牧民的毡房与心房。在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上设置了围栏、界桩,修筑了高聳威严的国门,并尝试性地开展了开关贸易;解放军官兵严丝合缝地巡视着边境国防,设卡检查通行车辆与行人安全,悉心管理着社会治安,维护边民稳定的生活秩序;高速公路、普通道路、有线电视、移动通讯、风力发电、自来水等在马鬃山安家落户,牧民过上了稳定、和谐、幸福的生活。是为马鬃山在苦难的历史中“浴火重生”。
  如今,北京至新疆的高速公路呈东西走向穿越马鬃山镇区及明水军事要塞,瓜州桥湾至马鬃山二级公路呈南北走向开通运营,昔日沉寂的马鬃山地区变得喧闹与繁忙起来。而马鬃山镇区至国门的公路也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建设中,这为马鬃山口岸的复关创造了契机。可以预见,马鬃山口岸的开通,将为该地区牧民发展边境贸易经济乃至文化交流带来浓郁的福音。
  自从马鬃山玉矿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持续出土见光,马鬃山成为玉石之路上的重要支撑点,佐证了玉石之路远早于丝绸之路的学界观点,玉石文化成为马鬃山地区的核心文化元素。
  玉石文化的核心是温润、亲和、纯真、无暇、品格……说明数千年前的马鬃山地区,就是一个以交流、友谊、和谐、润和、共生为主流品格的区域。重生后的马鬃山,必将是充满了绿色、玉泽、和谐、诗意、神秘的美好地域。而遗落在山岗上的军事要塞遗址,只能退却到历史舞台的幕后,默默地观望着马鬃山上的日出日落、草原上飞驰的奔马、悠闲吃草的牛羊,毡房中升腾的袅袅炊烟。
  马鬃山军事要塞遗址作为历史文物的母本,我们也当悉心保护与珍藏,好让血腥的历史告诫鲜美的未来!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是否对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存在潜在影响。方法运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
天下之为学者,常觉访书不易,求碑更难。许多珍藏秘本,要么是一些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轻易不肯示人;要么是收藏者的枕中秘笈,他人难得一见。许多碑刻更是散落在高山深谷之间,因交通不便,非有特殊之兴趣和极大之毅力的研究者难以窥其全貌。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穷十余年之努力,花费俸钱巨万,也仅得市躔售卖之金石文字2000多本,而要其裹三日之粮,入深山绝谷,拓摩碑文,恐亦不能为也。清代学者孙星衍、邢澍穷毕生之力搜
单位办公地在兰州北山脚下的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每天下班,都情不自禁向南看。雨后雪霁都非常壮观,就想到古代兰州与临夏、甘南交通的重要道路,想到摩云关,有感而发,写过些诗歌。其中一首是写给秉俊兄的:  兰州之南,有彼高山。巍巍矗立,摩接云端。南山北山,相对不厌。黄河穿过,波涛甚欢。念慈君子,如水似山。气宇轩昂,星汉灿烂。光阴飞度,如梭似箭。又逢佳节,遥祝康健!  2018年4月1日下午,与文化学者、作
目的 探讨α-硫酸锌联合神经妥乐平对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
处于大西北的甘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文化底蕴厚重的古镇,这些古镇曾兴盛一时,辉煌几度。随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更迭,或许不复昔日的兴盛与辉煌,甚至几欲放弃。但驻足这里,就会发现,它们更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讲述着神秘的风土人情与流逝的时光岁月,缓缓揭开历史的页卷。永泰古城,即是其一。  永泰古城坐落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寿鹿山、老虎山朝前倾斜的戈壁荒原上部,寺滩一芦阳盆地的西南边缘,因其貌似臥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