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月8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共27家上市房企发债融资759亿元,已超2012全年25%。随着 2012年下半年市场销售的回暖,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部分大型房地产上市公司更是融资动作频频,充分利用多种融资渠道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
出海融资
2013年初,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积极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进一步加大重点城市投资力度。为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有效改善债务结构、平衡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上市房企致力于创新融资方式,打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告诉本刊记者:“整体来看,受持续调控影响,内地银行开发信贷增速降低,债券融资受限,信托发行放缓,而境外资本市场则相对宽松,海外银团贷款、海外发债、赴港买壳上市等方式受到房地产企业的广泛关注,成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内地已有21家房企在境外发债,其融资额度高达570亿元,该数字已逼近去年全年的融资水平。并且,多数债券的认购在10倍以上。在融资成本方面,年利率一般在2.755%到13.25%之间不等。其中,3月27日,万科发布公告披露,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发行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首次境外发债的票面利率仅2.625%,方兴地产、龙湖地产、 SOHO中国、金地集团等多家房企也以较低利率通过发行 5年以上的中长期海外债券筹集了大笔发展资金,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除了境外发债,对于 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来说,赴港买壳上市也成为其实现海外资本化的重要途径。黄瑜说:“面对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的债务偿付压力,更多的内地房地产公司在 2013年准备抓住海外资本市场机遇,以期构建成本更低、再融资持续性更强的融资平台。多家区域性龙头企业也相继公布年内赴港上市的计划,国内房企将在 2013年迎来新一轮的赴港上市热潮。”
截至目前,“招保万金” 4家内房股龙头企业已经搭建了“A+H”双重融资平台。自2012年 11月,旭辉控股凭借刚需主流产品的定位获得投资者青睐,完成首次发行,募集资金约 15.3亿港元,成为 2012年以来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房企。此外,万科等多家企业也纷纷期待在港股有所作为。
此外,众多房企潮水般涌向信托,导致房地产信托规模快速扩大,并面临较大的兑付压力。多位房地产专家均表示,国内房企正处于海外融资“井喷”时。今年第一季度,某研究中心所监测的103家房企的融资总量为1097亿元人民币,以外币为单位的融资额占比达67%。
个中缘由
黄瑜表示,从已经发布的上市公司一季报看,尽管报告期内房企大多业绩飘红,但住宅利润率下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楼市调控加码和政策从紧引发了企业对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预期,这些都促成房企领衔的融资军团又开始扎堆海外。
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告诉本刊记者,房企扎堆海外融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限购政策下国内融资渠道受限所致。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房企从最初的单纯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求生存,转变为力图通过海外融资为接下来的扩张和拿地做准备。三是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的QE3(第三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释放了大量流动性,日本央行则推出了创纪录的货币宽松政策,美日印钞机的全面开动为房企海外融资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四是从国内环境看,房地产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投资者投资信心增强。这些客观上都推动了海外资金与房企的合作。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房企赴港借壳上市实属无奈之举,只因境内资本市场再融资长期堵塞。A股市场房企再融资宜疏不宜堵,长期冻结只会增加房企融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风险,加剧房企资金紧张,造成楼市供不应求,反而不利于房价的合理回归。
谢逸枫认为,对于快速周转、资产质量良好、遵守市场秩序的房地产公司应给予合理的融资支持,支持他们加快开发、增加房源供应,而对大量囤地、周转慢、债台高筑的房地产公司则应加以警惕。同时应更加明确再融资的投资标的,细化资金流向,加强中介机构对再融资募投项目的督导。
加速拿地
房企的大规模吸资意欲何求?或许就是加速拿地。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在地产公司大量赴港融资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已经迎来了新一轮买地潮。
2013年5月9日,世博土地拍卖,更是接连刷新土地成交单价纪录。台湾Maxbase公司以39932元/平方米的价格抢下A09A-02地块;台湾远东新世纪更以40079元/平方米的价格抢下了A09B-02地块,创下2010年3月以来的近3年地价纪录。5月6日,广州举行“国五条”楼市细则出台以来第一次土地拍卖会,同宝路8号和10号地块,在经过近200轮的竞价后,佳兆业力压中海,以18.6774亿元、配建6.68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折合楼面地价高达25597元/平方米,一举刷新该区域地王价。
记者注意到,克而瑞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4月从典型企业拿地情况来看,恒大、碧桂园、龙湖表现颇为积极。而上述企业恰恰是去年末和今年初在香港融资最为活跃的几家企业。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房企募集大量资金,对其拿地报价会带来更强的心理支撑和财力支持,从而推高地价。尤其对于稀缺性的地块,房企的从众心理或许会战胜对“枪打出头鸟”政策的恐惧。由于资金宽裕,易形成新一轮的拿地高峰,这是大型房企战略扩张的必然表现。
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4月,十大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总占地面积为499.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总金额为404.83亿元,同比上涨35%。
黄瑜表示,总的来说,在楼市调控大背景下,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分倚重银行贷款、信托和民间借贷,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也提高了房企的融资成本,客观上实际推高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中房信资深分析师薛建雄同时指出,众多房企境外融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企优胜劣汰的进度。大型房企海外融资成本在下降,小房企在国内融资渠道狭窄,且成本在上升。不过,对于房企的利润率却未必有所提升。严跃进认为,如果纯粹从成本利润的简单关系看,低融资成本会促使开发商利润率提高。但是,考虑到汇率变动、利差变化、融资后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海外风险等因素,成本的优势或许会丧失,从而侵蚀开发商的利润率。
出海融资
2013年初,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积极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进一步加大重点城市投资力度。为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有效改善债务结构、平衡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上市房企致力于创新融资方式,打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告诉本刊记者:“整体来看,受持续调控影响,内地银行开发信贷增速降低,债券融资受限,信托发行放缓,而境外资本市场则相对宽松,海外银团贷款、海外发债、赴港买壳上市等方式受到房地产企业的广泛关注,成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内地已有21家房企在境外发债,其融资额度高达570亿元,该数字已逼近去年全年的融资水平。并且,多数债券的认购在10倍以上。在融资成本方面,年利率一般在2.755%到13.25%之间不等。其中,3月27日,万科发布公告披露,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发行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首次境外发债的票面利率仅2.625%,方兴地产、龙湖地产、 SOHO中国、金地集团等多家房企也以较低利率通过发行 5年以上的中长期海外债券筹集了大笔发展资金,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除了境外发债,对于 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来说,赴港买壳上市也成为其实现海外资本化的重要途径。黄瑜说:“面对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的债务偿付压力,更多的内地房地产公司在 2013年准备抓住海外资本市场机遇,以期构建成本更低、再融资持续性更强的融资平台。多家区域性龙头企业也相继公布年内赴港上市的计划,国内房企将在 2013年迎来新一轮的赴港上市热潮。”
截至目前,“招保万金” 4家内房股龙头企业已经搭建了“A+H”双重融资平台。自2012年 11月,旭辉控股凭借刚需主流产品的定位获得投资者青睐,完成首次发行,募集资金约 15.3亿港元,成为 2012年以来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房企。此外,万科等多家企业也纷纷期待在港股有所作为。
此外,众多房企潮水般涌向信托,导致房地产信托规模快速扩大,并面临较大的兑付压力。多位房地产专家均表示,国内房企正处于海外融资“井喷”时。今年第一季度,某研究中心所监测的103家房企的融资总量为1097亿元人民币,以外币为单位的融资额占比达67%。
个中缘由
黄瑜表示,从已经发布的上市公司一季报看,尽管报告期内房企大多业绩飘红,但住宅利润率下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楼市调控加码和政策从紧引发了企业对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预期,这些都促成房企领衔的融资军团又开始扎堆海外。
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告诉本刊记者,房企扎堆海外融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限购政策下国内融资渠道受限所致。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房企从最初的单纯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求生存,转变为力图通过海外融资为接下来的扩张和拿地做准备。三是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的QE3(第三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释放了大量流动性,日本央行则推出了创纪录的货币宽松政策,美日印钞机的全面开动为房企海外融资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四是从国内环境看,房地产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投资者投资信心增强。这些客观上都推动了海外资金与房企的合作。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房企赴港借壳上市实属无奈之举,只因境内资本市场再融资长期堵塞。A股市场房企再融资宜疏不宜堵,长期冻结只会增加房企融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风险,加剧房企资金紧张,造成楼市供不应求,反而不利于房价的合理回归。
谢逸枫认为,对于快速周转、资产质量良好、遵守市场秩序的房地产公司应给予合理的融资支持,支持他们加快开发、增加房源供应,而对大量囤地、周转慢、债台高筑的房地产公司则应加以警惕。同时应更加明确再融资的投资标的,细化资金流向,加强中介机构对再融资募投项目的督导。
加速拿地
房企的大规模吸资意欲何求?或许就是加速拿地。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在地产公司大量赴港融资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已经迎来了新一轮买地潮。
2013年5月9日,世博土地拍卖,更是接连刷新土地成交单价纪录。台湾Maxbase公司以39932元/平方米的价格抢下A09A-02地块;台湾远东新世纪更以40079元/平方米的价格抢下了A09B-02地块,创下2010年3月以来的近3年地价纪录。5月6日,广州举行“国五条”楼市细则出台以来第一次土地拍卖会,同宝路8号和10号地块,在经过近200轮的竞价后,佳兆业力压中海,以18.6774亿元、配建6.68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折合楼面地价高达25597元/平方米,一举刷新该区域地王价。
记者注意到,克而瑞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4月从典型企业拿地情况来看,恒大、碧桂园、龙湖表现颇为积极。而上述企业恰恰是去年末和今年初在香港融资最为活跃的几家企业。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房企募集大量资金,对其拿地报价会带来更强的心理支撑和财力支持,从而推高地价。尤其对于稀缺性的地块,房企的从众心理或许会战胜对“枪打出头鸟”政策的恐惧。由于资金宽裕,易形成新一轮的拿地高峰,这是大型房企战略扩张的必然表现。
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4月,十大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总占地面积为499.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总金额为404.83亿元,同比上涨35%。
黄瑜表示,总的来说,在楼市调控大背景下,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分倚重银行贷款、信托和民间借贷,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也提高了房企的融资成本,客观上实际推高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中房信资深分析师薛建雄同时指出,众多房企境外融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企优胜劣汰的进度。大型房企海外融资成本在下降,小房企在国内融资渠道狭窄,且成本在上升。不过,对于房企的利润率却未必有所提升。严跃进认为,如果纯粹从成本利润的简单关系看,低融资成本会促使开发商利润率提高。但是,考虑到汇率变动、利差变化、融资后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海外风险等因素,成本的优势或许会丧失,从而侵蚀开发商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