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依托保定高新区,整合资源,推动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我们感到,促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作为典型内陆中小城市的保定,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的命题,无疑为保定突破自身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是保定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保定顺应生态文明时代发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对新能源这个朝阳产业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产业。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依托保定高新区,整合资源,推动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在提出建设“中国电谷”之初,我们面临着认识上的障碍和资金、技术、政策等诸多瓶颈制约。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保定市委、市政府与企业一起,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电谷,我们利用国内外媒体和多种载体,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今年3月25日,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以“新能源、新商机、新生活”为主题的中国电谷推介会,19个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266.76亿元。为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我们先后与兵装集团、国电集团、中航集团、国家开行等展开广泛合作,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近500亿元。几年来,先后建设竣工了六九硅业、天威太阳能薄膜等一批新能源企业和英利500兆瓦多晶硅、兵装天威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叶片产业化、风帆年产5兆瓦非晶薄膜等一批大项目。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聘请了15位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6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25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创下了第一片大功率叶片、第一个完全模拟风场实际状况的全功率风机试验平台、第一台大型风机逆变和控制系统等几十项全国第一,多项关键技术在国际领先。为拓展中国电谷发展空间,我们将高新区内原规划的会展、行政和商务中心土地调整用于新能源产业,还搬迁了占地2300多亩的热电厂储灰场,用于风电产业园建设。2008年底,通过托管共建形式,将园区发展空间由14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保定·中国电谷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已拥有170多家骨干企业,成为国内唯一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9亿元,比2005年翻了3番多;出口创汇17.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9倍。几年来,中国电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新能源高技术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较好的国家级政策平台,确立了重要的行业领军地位,正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迈进。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我们在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7年,我市启动了“太阳能之城”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光伏LED、光热产品应用。到2009年底,市区所有党政机关的庭院、90%的主要路段、85%的游园绿地、全部交通信号灯、部分生活小区和主要旅游景区已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已建成的太阳能应用工程,每年可节电2100万度,减排二氧化硫1.7万吨。我市被命名为国内首座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城市,被科技部列为“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
2008年初,凭借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先优势,保定被世界自然基金列为国内首批“低碳城市项目试点城市”。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清华大学研究制定了国内外第一个《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突出一个理念,明确三个重要任务,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一个理念: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加快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六大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电谷”,构建低碳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二是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在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中树立低碳意识和理念,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和城市建设低碳化。三是加强低碳化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抓好农村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
五项重点工程:一是“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使保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军城市之一。二是“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通过5年努力,市区单位庭院及公共场所太阳能照明达到90%,新增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设施一体化。三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将市区内1100台分散燃煤锅炉全部取缔,目前已取缔、改造500余台。实施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水系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和重点镇全部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城市大水系建设正加快推进,工程完工后,市区将形成“两环四廊、五湖十园”和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格局。实施以城镇绿化为重点的“绿荫行动”和“森林固碳计划”,力争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四是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将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五是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正在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大力倡导低碳化出行,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车发展,鼓励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加快天然气加压站、电动车充电站布点建设。到2015年,建立起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继续探寻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努力把“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思维,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力争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具有保定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系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我们感到,促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作为典型内陆中小城市的保定,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的命题,无疑为保定突破自身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是保定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保定顺应生态文明时代发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对新能源这个朝阳产业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产业。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依托保定高新区,整合资源,推动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在提出建设“中国电谷”之初,我们面临着认识上的障碍和资金、技术、政策等诸多瓶颈制约。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保定市委、市政府与企业一起,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电谷,我们利用国内外媒体和多种载体,强力推介“中国电谷”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今年3月25日,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以“新能源、新商机、新生活”为主题的中国电谷推介会,19个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266.76亿元。为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我们先后与兵装集团、国电集团、中航集团、国家开行等展开广泛合作,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近500亿元。几年来,先后建设竣工了六九硅业、天威太阳能薄膜等一批新能源企业和英利500兆瓦多晶硅、兵装天威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叶片产业化、风帆年产5兆瓦非晶薄膜等一批大项目。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聘请了15位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6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25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创下了第一片大功率叶片、第一个完全模拟风场实际状况的全功率风机试验平台、第一台大型风机逆变和控制系统等几十项全国第一,多项关键技术在国际领先。为拓展中国电谷发展空间,我们将高新区内原规划的会展、行政和商务中心土地调整用于新能源产业,还搬迁了占地2300多亩的热电厂储灰场,用于风电产业园建设。2008年底,通过托管共建形式,将园区发展空间由14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保定·中国电谷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已拥有170多家骨干企业,成为国内唯一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9亿元,比2005年翻了3番多;出口创汇17.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9倍。几年来,中国电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新能源高技术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较好的国家级政策平台,确立了重要的行业领军地位,正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迈进。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我们在推广新能源产品应用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7年,我市启动了“太阳能之城”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光伏LED、光热产品应用。到2009年底,市区所有党政机关的庭院、90%的主要路段、85%的游园绿地、全部交通信号灯、部分生活小区和主要旅游景区已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已建成的太阳能应用工程,每年可节电2100万度,减排二氧化硫1.7万吨。我市被命名为国内首座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城市,被科技部列为“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
2008年初,凭借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先优势,保定被世界自然基金列为国内首批“低碳城市项目试点城市”。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清华大学研究制定了国内外第一个《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突出一个理念,明确三个重要任务,实施六项重点工程。
一个理念: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加快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六大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电谷”,构建低碳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二是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在各级部门和广大市民中树立低碳意识和理念,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和城市建设低碳化。三是加强低碳化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抓好农村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
五项重点工程:一是“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使保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军城市之一。二是“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通过5年努力,市区单位庭院及公共场所太阳能照明达到90%,新增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设施一体化。三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将市区内1100台分散燃煤锅炉全部取缔,目前已取缔、改造500余台。实施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水系建设为重点的“碧水计划”,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和重点镇全部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城市大水系建设正加快推进,工程完工后,市区将形成“两环四廊、五湖十园”和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格局。实施以城镇绿化为重点的“绿荫行动”和“森林固碳计划”,力争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四是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将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五是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正在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大力倡导低碳化出行,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车发展,鼓励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加快天然气加压站、电动车充电站布点建设。到2015年,建立起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继续探寻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努力把“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思维,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力争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具有保定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系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