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造影诊断特征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造影诊断特征和参数特点。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共收治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21例 (21只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8~ 76岁,平均57岁。作为鉴别诊断,选择同期收治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4例 (14只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4~ 71岁,平均51岁。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将造影剂 (六氟化硫微泡) 沿肘静脉注射入体内,连续记录造影剂在病变内自充盈到消退的过程,应用Sonoliver软件对所记录的造影过程进行分析,计算病变区和病变核心区内部造影剂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平均渡越时间。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上述参数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血管瘤不同的超声造影特点,提出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

结果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超声造影特点:病变完全被造影剂填充,典型病例为自外周向中心的向心性填充,部分病例在病变内可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区;病变内的造影剂充盈时间晚于正常对照组织 (眼球壁及眶内组织),但消退时间早于正常对照组织。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脉络膜黑色素瘤病变内造影剂的达峰时间[ (22.80±9.85) s]小于正常对照组织[ (29.57±24.76) s],峰值强度[ (191.31±146.90) %]大于正常对照组织[ (100.00±0.00) %];上升时间[ (18.52±7.09) s]小于正常对照组织[ (26.45±21.83) s];平均渡越时间[ (63.56±26.04) s]小于正常对照组织[ (149.87±182.68) s];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其中峰值强度和平均渡越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48、2.197,P<0.01) 。将峰值强度和平均渡越时间两个有意义的参数,用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血管瘤的敏感度为90.5% (19/21),特异度为12/14。

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是一种新的眼内肿瘤的诊断方法,病变内造影剂的峰值强度和平均渡越时间可以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428-432)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眼压是青光眼治疗最主要的手段。由于眼压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加速青光眼病程的进展,因此眼压监测已成为诊断青光眼的重要辅助检查。眼压监测能够为临床提供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及眼压波动等多项信息。鉴于不同历史时期对眼压监测的技术手段和认识水平的不同,眼压监测方法也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由日间眼压、传统昼夜眼压、习惯体位眼压监测到最终实现24 h眼压的连续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