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左右的学生举手发言;到了九年级则主动发言的学生已经是寥寥无几了。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初中整个学习阶段没有主动举手发言过一次。
二、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现状原因分析
笔者曾对任教的班级就学生课堂发言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发言上不积极、不踊跃的原因主要是:一、绝大多数学生长期形成观望等待的心理,一味地依赖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或者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二、部分学生生性懦弱、胆小,而产生畏惧心态;三、还有部分学生顾虑重重,担心回答不上、回答不好,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四、源于课外诸多的因素延伸到课堂,如学生家庭里发生特殊变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对老师存有偏见闹个人情绪等等,而造成情绪低落。
三、解决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几点对策
对策一:实现角色转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角色转换,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要从“唱独角戏”、“吃力不讨好”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导演”,把课堂原原本本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真正落实“学生忙在课堂闲在课下,教师忙在课前闲在课中”,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讨论、合作和探究,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对策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开口说话的和谐氛围
教师要摒弃“教师高于学生之上”的陈旧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促膝谈心,交流思想,融通感情,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和学生“亲密接触”,走到学生心中去,真心实意进行感情投资,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上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充分肯定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的学生,大加褒扬。真正打造一个充满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
对策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学生不愿开口说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丧失自信。之所以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屡遭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原因,细分析,认识自我,重拾自信。比如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因“生”制宜,设计“难度系数”不大的问题,让那些信心缺失的学生回答,让他们“站起来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给他们掌声鼓励。学生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也就有了胆子,他们就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就能迸溅出来。
对策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师生的一种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形式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去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笔者授课时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虽然难度不大,但我总是先肯定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动口,然后再认真解答,慢慢地消除学生惧怕说话的心理障碍。
2.尝试课堂辩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答案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甚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自信,张扬了个性,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开设口头作文课。作文是一种写作训练,笔者一改传统的方法,将书面小作文变成口头小作文。如描写班级中一个同学的外貌,描绘校园一角的景色,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讲述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发表对某个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学生对这一新颖的作文形式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争相表现,其中有不少学生说得还十分精彩。
学生的话匣打开了,学生真的动起来了,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而是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张扬个性、提升能力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左右的学生举手发言;到了九年级则主动发言的学生已经是寥寥无几了。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初中整个学习阶段没有主动举手发言过一次。
二、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现状原因分析
笔者曾对任教的班级就学生课堂发言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发言上不积极、不踊跃的原因主要是:一、绝大多数学生长期形成观望等待的心理,一味地依赖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或者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二、部分学生生性懦弱、胆小,而产生畏惧心态;三、还有部分学生顾虑重重,担心回答不上、回答不好,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四、源于课外诸多的因素延伸到课堂,如学生家庭里发生特殊变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对老师存有偏见闹个人情绪等等,而造成情绪低落。
三、解决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几点对策
对策一:实现角色转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角色转换,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要从“唱独角戏”、“吃力不讨好”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导演”,把课堂原原本本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真正落实“学生忙在课堂闲在课下,教师忙在课前闲在课中”,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讨论、合作和探究,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对策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开口说话的和谐氛围
教师要摒弃“教师高于学生之上”的陈旧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促膝谈心,交流思想,融通感情,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和学生“亲密接触”,走到学生心中去,真心实意进行感情投资,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上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充分肯定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的学生,大加褒扬。真正打造一个充满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
对策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学生不愿开口说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丧失自信。之所以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屡遭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原因,细分析,认识自我,重拾自信。比如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因“生”制宜,设计“难度系数”不大的问题,让那些信心缺失的学生回答,让他们“站起来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给他们掌声鼓励。学生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也就有了胆子,他们就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就能迸溅出来。
对策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师生的一种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形式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去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笔者授课时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虽然难度不大,但我总是先肯定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动口,然后再认真解答,慢慢地消除学生惧怕说话的心理障碍。
2.尝试课堂辩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答案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甚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自信,张扬了个性,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开设口头作文课。作文是一种写作训练,笔者一改传统的方法,将书面小作文变成口头小作文。如描写班级中一个同学的外貌,描绘校园一角的景色,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讲述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发表对某个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学生对这一新颖的作文形式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争相表现,其中有不少学生说得还十分精彩。
学生的话匣打开了,学生真的动起来了,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而是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张扬个性、提升能力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