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话匣 “生”动活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左右的学生举手发言;到了九年级则主动发言的学生已经是寥寥无几了。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初中整个学习阶段没有主动举手发言过一次。
  二、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现状原因分析
  笔者曾对任教的班级就学生课堂发言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发言上不积极、不踊跃的原因主要是:一、绝大多数学生长期形成观望等待的心理,一味地依赖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或者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二、部分学生生性懦弱、胆小,而产生畏惧心态;三、还有部分学生顾虑重重,担心回答不上、回答不好,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四、源于课外诸多的因素延伸到课堂,如学生家庭里发生特殊变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对老师存有偏见闹个人情绪等等,而造成情绪低落。
  三、解决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几点对策
  对策一:实现角色转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角色转换,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要从“唱独角戏”、“吃力不讨好”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导演”,把课堂原原本本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真正落实“学生忙在课堂闲在课下,教师忙在课前闲在课中”,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讨论、合作和探究,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对策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开口说话的和谐氛围
  教师要摒弃“教师高于学生之上”的陈旧观念,放下“架子”,和学生促膝谈心,交流思想,融通感情,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和学生“亲密接触”,走到学生心中去,真心实意进行感情投资,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上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充分肯定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的学生,大加褒扬。真正打造一个充满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
  对策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学生不愿开口说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丧失自信。之所以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屡遭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原因,细分析,认识自我,重拾自信。比如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因“生”制宜,设计“难度系数”不大的问题,让那些信心缺失的学生回答,让他们“站起来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给他们掌声鼓励。学生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也就有了胆子,他们就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就能迸溅出来。
  对策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师生的一种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形式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去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笔者授课时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虽然难度不大,但我总是先肯定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动口,然后再认真解答,慢慢地消除学生惧怕说话的心理障碍。
  2.尝试课堂辩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答案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甚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自信,张扬了个性,说话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开设口头作文课。作文是一种写作训练,笔者一改传统的方法,将书面小作文变成口头小作文。如描写班级中一个同学的外貌,描绘校园一角的景色,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讲述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发表对某个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学生对这一新颖的作文形式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争相表现,其中有不少学生说得还十分精彩。
  学生的话匣打开了,学生真的动起来了,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而是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知识、张扬个性、提升能力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  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
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感知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能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总目标呢?    一、命题方式的自
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目标语言词汇的学习,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懒于记忆单词,事实上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记忆单词,却效果甚微。很多学生就经常反馈英语词汇太容易忘了,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针对学生学习词汇易忘的现状,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遗忘与记忆的规律,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词汇记忆的策略。    一、遗忘的理论分析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惊扰了辗转难眠的狄小杰,上床不久的他顿时感到睡意全无。他起身喝了杯热茶压压惊,又开始在屋内踱步沉思。  三年前,狄小杰打击了一伙盗匪“蛇灵”,但有数名成员逃脱法网。最近,有情报人员传来消息:一桩针对洛阳城上元节灯会的破坏活动正在酝酿,策划者正是一名前“蛇灵”团伙的头目。现在距離正月十五上元节还有三天,狄小杰已经掌握了不少情报,然而要让抓捕行动万无一失,还需要更多详
陶渊明《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何理解此诗深意呢?  首先,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也许是他的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輝掩盖了。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还是抒情描写之作,都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他既熟谙老庄孔孟,又不局限于老庄孔孟的思想,他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改革也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视学生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任务为载体的动态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科在各门功课中的作用十分清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课既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学科属性,又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经典桥段的阅读尤为如此,阅读课可以看做是将语言和文化进行糅合的工具。经久不衰的文章谓之为经典,是文学的精髓之所在,阅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获得文学修养上的提升,足以让其受益终身,实现“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