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诚信是达成大学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是大学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致力于教材外诚信教育资源的开发。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制度化的教育体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道德观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共建机制,在实践中推进大学生美德教育。
【关键词】校园诚信;大学生;美德教育
大学校园应该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环境,造就强大的反诚信舆论环境,这是达成大学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树立诚信典范来进行美德教育。
一、挖掘课程教育资源,培育诚信美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开发课程资源”。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诚信教育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教育大师杜威认为,学校里面教授与训育的最大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品性。这一目的的实现,从学校的特点来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这个主渠道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各种课程的教学来进行的。课程教学是诚信美德教育的主阵地,要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各科文化知识的同时,明白诚信的“真义”。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疑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接受诚信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诚信问题,养成坚定的诚信理念。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诚信的品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诚信应是学生学做人、学做事的基本准则。教师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各种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课程教育还要致力于教材外诚信教育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应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和传统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开发教材外的诚信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企业、机关、商场、菜市场、市民等社会调查形式,掌握大量第一手调查材料,并进行加工制作、剖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得到提升。
二、全面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营造诚信校园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制度化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学校负有更大的责任。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名学生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首先要从领导、教师做起,言必行,行必果,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以制度而非会议决定多数事件,以制度化取代随意性。对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到各学科,都要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道德观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有时候甚至迁就世俗的急功近利的人生观,自己也干一些不诚信的事情,以致在诚信教育中缺乏育人的本钱,对学生中产生的一些不良苗头,也大挫斗争的勇气,严重一些的,甚至变正气为边声,扬浊气为主流,使得原本诚恳守信的学生也觉得自己的诚恳守信非但不是美德,反是人格缺陷了。有的教师弄虚作假、甚至找学生作为其他学生的枪手,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影响极坏。因此,有效实施德育的重要前提是,紧密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职员工和学校的诚信品质,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新世纪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德育工作者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人格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一定能带领出一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校长应带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搞形式主义、不走歪门邪道、不朝令夕改,否则可能导致学校管理行为中有时不守信,冲淡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的诚信教育,动摇了学生的“诚信”道德观。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应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它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评判标准,从一个人上小学即开始不间断的操行记录,进入档案终身跟随,一个学生获得优良的操行记录就等于获取“诚信道德毕业证书”,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在建立诚信档案时,注重从点滴小事着手,注重持之以恒,也注重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上表现出学生诚信品质的闪光点。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三、构建诚信共建机制,在实践中进行大学生美德教育
美德只有得到实践才有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成为勇敢的人。”我们只有践行诚信,才能成为诚实守信具有美德的人。
检验我们学校诚信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否践行诚信,做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诚信教育要实行应知应会并重。一是理性认知,“知德”才能“行德”;二是实践体验,在行为中行德得道,把做事之道与做人之道相结合。古谚云:“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诚信教育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原因就在于缺乏实践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更重要,我们在校园内传授诚信知识,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们相互交往的活动环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在相互交往和帮助中养成了诚信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一走进社会大环境,这些出自象牙塔,心理尚不成熟,意志和自控能力尚不强的大学生就可能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现状,只看到社会失信现象普遍,“说真话傻”、“当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看不到反映在老百姓身上的诚实守信美德仍是主流,就可能感到渺茫,或导致是非模糊,认识混乱。
诚信的养成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教育工作者应敢于直面、振奋精神、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和载体,应该为学生创造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诚信教育之富有成效,要求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与社区合作的诚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来说,在观念上接受并在行动中践行诚信美德很重要,其关键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去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实地去考察、去体验、去思考,这正是单边学校德育天然不足的地方,而构建学校和社区德育互动合作关系则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与社区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感情,实现个体社会化,把学校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诚信美德。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吴铎,罗明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金礼久(1969-),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校园诚信;大学生;美德教育
大学校园应该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环境,造就强大的反诚信舆论环境,这是达成大学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树立诚信典范来进行美德教育。
一、挖掘课程教育资源,培育诚信美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开发课程资源”。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诚信教育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教育大师杜威认为,学校里面教授与训育的最大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品性。这一目的的实现,从学校的特点来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这个主渠道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各种课程的教学来进行的。课程教学是诚信美德教育的主阵地,要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各科文化知识的同时,明白诚信的“真义”。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疑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接受诚信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诚信问题,养成坚定的诚信理念。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诚信的品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诚信应是学生学做人、学做事的基本准则。教师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各种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课程教育还要致力于教材外诚信教育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应包括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实和传统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开发教材外的诚信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企业、机关、商场、菜市场、市民等社会调查形式,掌握大量第一手调查材料,并进行加工制作、剖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得到提升。
二、全面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营造诚信校园
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制度化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学校负有更大的责任。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名学生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首先要从领导、教师做起,言必行,行必果,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以制度而非会议决定多数事件,以制度化取代随意性。对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到各学科,都要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道德观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有时候甚至迁就世俗的急功近利的人生观,自己也干一些不诚信的事情,以致在诚信教育中缺乏育人的本钱,对学生中产生的一些不良苗头,也大挫斗争的勇气,严重一些的,甚至变正气为边声,扬浊气为主流,使得原本诚恳守信的学生也觉得自己的诚恳守信非但不是美德,反是人格缺陷了。有的教师弄虚作假、甚至找学生作为其他学生的枪手,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影响极坏。因此,有效实施德育的重要前提是,紧密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职员工和学校的诚信品质,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新世纪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德育工作者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人格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一定能带领出一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校长应带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搞形式主义、不走歪门邪道、不朝令夕改,否则可能导致学校管理行为中有时不守信,冲淡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的诚信教育,动摇了学生的“诚信”道德观。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应是学校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基础,它有一整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评判标准,从一个人上小学即开始不间断的操行记录,进入档案终身跟随,一个学生获得优良的操行记录就等于获取“诚信道德毕业证书”,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在建立诚信档案时,注重从点滴小事着手,注重持之以恒,也注重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上表现出学生诚信品质的闪光点。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三、构建诚信共建机制,在实践中进行大学生美德教育
美德只有得到实践才有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成为勇敢的人。”我们只有践行诚信,才能成为诚实守信具有美德的人。
检验我们学校诚信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否践行诚信,做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诚信教育要实行应知应会并重。一是理性认知,“知德”才能“行德”;二是实践体验,在行为中行德得道,把做事之道与做人之道相结合。古谚云:“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诚信教育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原因就在于缺乏实践体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更重要,我们在校园内传授诚信知识,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们相互交往的活动环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在相互交往和帮助中养成了诚信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一走进社会大环境,这些出自象牙塔,心理尚不成熟,意志和自控能力尚不强的大学生就可能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现状,只看到社会失信现象普遍,“说真话傻”、“当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看不到反映在老百姓身上的诚实守信美德仍是主流,就可能感到渺茫,或导致是非模糊,认识混乱。
诚信的养成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教育工作者应敢于直面、振奋精神、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和载体,应该为学生创造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诚信教育之富有成效,要求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与社区合作的诚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来说,在观念上接受并在行动中践行诚信美德很重要,其关键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自己去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实地去考察、去体验、去思考,这正是单边学校德育天然不足的地方,而构建学校和社区德育互动合作关系则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与社区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感情,实现个体社会化,把学校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诚信美德。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吴铎,罗明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金礼久(1969-),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