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15—01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升自身素质,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营造平等、温馨的教学心理氛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采取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晓之以理,就不会出现与学生剑拔弩张的尴尬局面。
二、 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取下“近视眼镜”看待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正视学生的缺点,鼓励学生自己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班上总有个别脾气暴躁、缺乏礼貌的同学,对老师的批评采取对立态度,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对这类学生,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外,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对情感进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关系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心理和谐。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如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凡有本班同学参加的比赛,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同学呐喊助威,尤其对自卑感较强的同学,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有意识地把活动的焦点集中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与人和谐相处。
四、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目标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农村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大多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因此,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明白中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自我调节心情
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消除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生了解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有意识地矫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良倾向,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青春期的知识,可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轻松度过青春发育期。其次,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如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对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同学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增进与同学的友谊。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1(A)—0015—01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升自身素质,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营造平等、温馨的教学心理氛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采取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批评,而是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晓之以理,就不会出现与学生剑拔弩张的尴尬局面。
二、 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取下“近视眼镜”看待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正视学生的缺点,鼓励学生自己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班上总有个别脾气暴躁、缺乏礼貌的同学,对老师的批评采取对立态度,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对这类学生,教师除了正面引导外,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对情感进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关系时,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心理和谐。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如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凡有本班同学参加的比赛,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同学呐喊助威,尤其对自卑感较强的同学,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有意识地把活动的焦点集中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与人和谐相处。
四、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目标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农村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大多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因此,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明白中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自我调节心情
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消除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如,学生了解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有意识地矫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良倾向,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青春期的知识,可以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轻松度过青春发育期。其次,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如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对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同学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增进与同学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