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德才于1904年5月出生在江西萍乡宣风镇沂源村,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团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南波关大战、黄土岭大战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十七旅旅长、解放军二十兵团六十八军二○三师副师长,参加过清风战役、张家口战役和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任志愿军六十八军二○三师副师长,率部参加金城反击战,创奇袭白虎团战例。1952年回国后,任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6月25日病逝,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土佬”的来历
李德才家居深山,单间独屋,与外界很少接触。他从小跟着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1930年6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经萍乡大安里、茅店、万龙山、黄洲到沂源。那天一早,李德才见山下田垄的小道上,有支部队在红旗的指引下开过来了。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和蔼可亲,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当地群众说,这就是红军。李德才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就要求参加红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坦途。
1930年7月下旬,李德才所在部队红三军团乘虚攻占长沙。在山里土生土长的李德才初次来到省城,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毗邻的商店,喧闹的市场,令他目不暇接。晚上,李德才看到房间亮起了电灯,顺手卷起一支喇叭筒生烟,对着灯泡点烟,可怎么点也点不着。这可把大家逗乐了。更可笑的是,当连长将缴获的战利品一条军裤发给李德才时,他前后看了看,发现裤子前面开衩,心想:这准是为了拉屎方便,竟然把它穿成反的。在场的战友们笑得前仰后翻,都说李德才是个“土佬”。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土佬”的名字从此便传开了。
“土佬,打得好!”
1935年5月,李德才所在的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作为长征先遣队顺利通过彝人区后快到大渡河边。5月22日接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下达的命令,要在数十万国民党军到达之前强渡大渡河。
经过一天一夜的冒雨行军,李德才和一营的战友们在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很快赶到离安顺场渡口十几里的一个小村子。聂荣臻和刘伯承即刻命令红一团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渡口。当晚,红军战士分成三路,顺利攻占安顺场,不仅抓获敌人一名营长,还缴获了敌人藏在河湾里的一条木船。
次日清晨,随红一团主力赶来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在听杨得志汇报渡河的准备情况时,聂荣臻看到河边正在抢修工事的红军战士,突然问杨得志:“哎,土佬来了吗?”杨得志笑着答:“来了,还专门为他配了两挺机关枪。”刘伯承奇怪地问:“土佬是谁?”聂荣臻笑着讲叙了红一团机枪连排长李德才绰号的来历,并补充说:“他可是我们一军团最优秀的机枪射手,每次重要战斗都少不了他。”刘伯承听了饶有兴致地说:“走,看看去,究竟啥子个土样?”说着便来到河边的机枪阵地。
这时,李德才正在阵地上擦拭着他那心爱的马克沁重机枪。“土佬,总参谋长来看你啦!”聂荣臻看着满头大汗的李德才大声说。
李德才这才发现刘伯承、聂荣臻等首长在杨得志陪同下来到自己身边。他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好一个土佬。”刘伯承上下打量着黑黑的李德才。杨得志趴下身子,顺着机枪向对岸瞄了瞄说:“老李,压制敌人火力有把握吗?”“没问题!”李德才斩钉截铁地回答。刘伯承拍了拍李德才的肩膀,面向周围的红军战士们大声说:“同志们!一定要好好打,这可是关系咱们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
天大亮后,渡河战斗开始,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乘船划向对岸,遭到了对岸的敌人火力阻击。红军几十挺轻重机枪在李德才的带领下不停地向敌人扫射,掩护渡船前进。李德才轮换使用两挺重机枪,密集的子弹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
船快靠岸时,17名勇士跳入水中,趟着齐腰深的河水冲上岸。突然,对岸的村子里涌出200余名敌兵,顺着山坡小路冲了下来,战情十分危急。
一直在机枪阵地指挥作战的刘伯承和聂荣臻,急令战士们“打!打!快打呀!”
神炮手赵章成连续发射的迫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群中开了花。这时,敌人迅速散开,可却为我军重机枪射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好!”李德才抓住这一战机,瞄准敌人。“嗒嗒嗒,嗒嗒嗒……”一连串的点射,对岸敌人一个个应声倒下。
在河边的红军指战员见此情形,高兴地拍起了手。刘伯承激动地说:“土佬,打得好!”“土佬,打得好!”
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17名勇士很快消灭了残敌,占领了对岸渡口。
第二天,毛泽东、朱德和林彪等首长来到大渡河边,兴致勃勃地听刘伯承讲述了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经过。当讲到李德才的事迹和土佬的来历时,毛泽东被逗得哈哈大笑,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林彪也露出了少有的一丝笑容。由于李德才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一军团领导授予他和17勇士“大渡河英雄”光荣称号。
土佬“发洋财”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李德才在晋察冀军区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任团长。这个团是刚由地方部队合编升格为正规部队的,不仅人员参差不齐,而且武器装备也差。李德才正为这件事犯愁。
同年10月初,林彪一行在晋察鲁豫解放区一营部队护送下,途径冀中十分区霸县境内。李德才打听到林彪此行是去东北开辟新的解放区,就想向他讨点武器装备。
那天,林彪正在一个僻静的四合院看地图,突然院子门口传来一阵喧闹,打断了他的思路。林彪勃然大怒,冲着门口厉声喝道:“搞什么名堂?”
一名卫士跑来报告:“当地军分区一个自称土佬的人要见首长。我们怕影响首长工作,没让他进来,他正在门口吵闹。”
“土佬?”林彪歪着头想了想,脸上竟浮出了一丝笑意。“噢,叫他进来。”
李德才进门后,规规矩矩地给林彪敬军礼,并沿用红军时期的称呼:“军团长好!”
林彪“唔”了一声,点了点头,关切地问:“从中央党校出来,你分到晋察冀了吗?”
李德才大致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漫不经心地说:“从中央党校出来后,他们让我去东北。”
“那好,咱们一起走。”林彪面露喜色。他知道李德才打仗是一名虎将,很希望他能跟自己去闯关东。
“我不去,听说那里太冷,冬天撒尿还要带着棍子。”李德才毫不掩饰地说。
这话要是出在别人嘴上,一定会被看作怕吃苦。可林彪是了解李德才的,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被他直通通的老实话逗笑了:“瞎说。”
“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林彪问道。
李德才直截了当地说:“我想找首长要点枪炮。你们到了东北,有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大炮和机枪,就让部队把多余的枪炮给我们一点吧。”
“我又不是后勤部长。”林彪脱口而出。
这时,邓发、李天佑等原红一军团的老同志听说李德才来了,特意赶来看望。
林彪冲着刚刚进来的邓发等人摆摆手说:“这个,我不管,找他们去。”说完转身,又对着墙上看地图。
邓发等人把李德才带出林彪住处,边走边责怪地说他胆子太大了,竟敢独自找林总要枪炮。不过责怪归责怪,几个人还是给李德才出点子:今后几天还有一些老战友将带领部队路过冀中去东北,叫他找好说话的战友要些武器装备。
此后去东北的部队经过冀中时,只要李德才认识的,他都要去“揩油”。遇到不愿给的,他就理直气壮地说:“林总说要我找你们,你们不给,我们一起到林总那里去理论理论。不留下‘买路钱’,就不要从我这儿过。”在李德才的好说歹说之下,最终都多少要给他一些枪炮和装备。
等开往东北的部队过完了,李德才的七十五团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晋察冀根据地的人把这件事讲给聂荣臻听,聂总宽厚地笑着说:“这个土佬这回可真是‘发洋财’了。”
土佬“要官”
1952年春,李德才从战火纷飞的朝鲜回到北京,住在地处西单的北京军区招待所。所里按照上级指示,对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李德才予以特殊照顾。可李德才过得并不安心。他听到和见到那些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先后都分到部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忙忙碌碌,而自己在招待所一住就是几个月,心里十分烦躁。
盛夏时节,李德才听说杨成武也从朝鲜回来了,便托人捎话,希望和老首长谈谈自己的工作。
李德才的夫人张素珍最了解丈夫,一再叮嘱他:“老李,如今不是战争年代了,见了首长可不能再那么没大没小了,要讲礼貌。”
“都是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哪有那么多的虚套子?”李德才不以为然地说。
张素珍还是温和地劝他:“就不是上下级也得讲礼貌吧,你那火药筒子脾气也该改改了。”
“好好,我注意还不行?”李德才不耐烦地说。
细心的张素珍还是不放心,特地给李德才定了一个暗号:如果他发脾气,她就在一旁扯扯他的衣角。见张素珍这样认真,李德才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按照事先的约定,时任华北军区参谋长的杨成武亲自到招待所看望李德才。落坐泡茶后,杨成武关心地问:“老李,这一段身体怎么样?”李德才气嘟嘟地说:“还死不了呢。”
“那就好。”杨成武不在乎李德才的态度,和蔼地对张素珍说:“老李打仗吃了不少苦,身上共有14处伤。战争年代没条件,现在解放了,一定要好好注意照顾他的身体。”
张素珍瞪了李德才一眼,拉了拉他的衣角连忙说:“杨司令,老李在陆军总医院检查过,除了身体有点弱和那些老伤,其他倒还没什么大问题。”
“身体再好有啥用,咱是没文化的大老粗,打仗时有用,和平时期就成了废物!”李德才依旧愤愤不平。
张素珍连忙又拉拉他的衣角。
“你老拉我干什么?!”李德才忘了刚才的约定,一把甩开张素珍的手,气哼哼地站起来,大发牢骚:“打仗的时候老让我往前冲,现在和平了,你们就不要我了。长期住在招待所,快闷死我了!”
见他这副模样,张素珍苦笑着摇摇头,抱歉地看着杨成武。
“老李,喝口茶,当心气坏身子。”杨成武太了解李德才了,见他发脾气,一点也不怪,反而笑哈哈地给他递上茶杯,心平气和地说:“对于你的工作,组织上早有考虑。聂老总多次打电话询问你的身体和工作情况,他早已向主席报告了你的事,主席同意你回国,并嘱咐一定好好安排。”
李德才听说毛主席和聂荣臻总参谋长在百忙之中还亲自过问自己的工作安排,心里顿时热乎乎的,有点为自己刚才错怪杨成武而不好意思,但他又从来没有当面认错的习惯,就知道干巴巴地说:“谢谢主席、聂总和首长。”
杨成武用征询的口气问他:“现在有两个工作你可以考虑,一是留在北京的领导机关当管理部门领导,二是到部队去。我个人意见,你最好留北京,这里生活条件好一些,孩子上学、自己看病也方便。”
张素珍也很同意杨成武的意见。但李德才听说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迎来送往,负责机关和领导的生活,顿时又来火了:“我拿了一辈子枪杆子,就会打仗,干不了那侍候人的活!还是下部队吧。”
杨成武详细地向李德才介绍了华北所属几个省军区的情况后说:“野战军工作太紧张,你的身体恐怕吃不消,要下部队就到省军区系统吧,你想去哪里?”
“我还是回咱们的一分区!”李德才的要求让杨成武十分感慨。那里是他们这些老同志跟着聂老总在华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看到李德才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欣慰。
“那里已经归保定地区了。好,你就到保定军分区当司令员!”杨成武一锤定音。1952年11月,李德才就任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司令员。
独闯中南海
李德才担任保定军分区司令员后,不久他觉得少了个干部战士们活动的地方——篮球场。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要建一个篮球场谈何容易?不说别的,光水泥就十分紧缺。他找当地政府帮忙,可地区领导说:“水泥是计划物资,现在都下半年了,恐怕省里也没有计划外指标,弄不好得找国务院。”这一席话提醒了李德才。于是,他立即动身去北京找毛主席要水泥。
李德才和军分区党委秘书顿良弼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安顿后,直奔中南海。
中南海西门接待室一位文文静静的年轻人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听李德才说要见毛主席,就连忙问他提前和中办联系了没有?
李德才一听就把眼睛瞪了起来:“什么,见主席还要提前联系?我是李德才!”
“不论是谁,要见主席必须事先和中央办公厅联系,这是规定,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这规定我怎么不知道?你马上给主席打电话,就说土佬来了,问他见不见。”
看到人家不打电话,他站起来就要往里闯,惊得年轻人把手放在了报警按钮上。顿良弼见李德才要闯祸,赶紧连拉带劝把司令员弄出了接待室。
李德才骂骂咧咧刚出门,转身看到对面马路上过来一个十四五岁、非常面熟的男孩,“咦,这不是小啥吗?”李德才知道他是中央首长的孩子,但一下子记不起名字,便招招手:“哎,过来过来。”
“李叔叔好!”因为李德才在延安时管过家属队,中央领导同志的家属子女和他很熟悉。那小孩认出了他,跑过来规规矩矩敬了个礼。
“嗬,进了城,你变得很懂事了,变得有出息了。”李德才摸摸他的头夸道。
那孩子不好意思地笑笑,问道:“李叔叔,你在这儿干什么?”
李德才认真地说:“我想去见毛主席,他们不让进。”他灵机一动:“你能见到毛主席吗?”
“当然能!我们家离他住的地方不远。”孩子肯定地回答。
“那你给叔叔带封信去好不好?”
“行。”孩子爽快地答应。
李德才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工工整整地写道:“我来北京了,想见主席。李德才”他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又在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号,写上“土佬”二字。
看着孩子进了中南海,李德才才放心地离开。
第二天下午,招待所所长带着两名军人进来介绍:“他就是保定军分区李德才司令员。”
一名军人上前向李德才敬礼后,热情地说:“我们是中办工作人员,首长请你去一趟。”
李德才明白是那封信送到了,就高高兴兴地跟着他们上了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小车。
李德才下车后仔细打量,一道古朴的朱漆大门上绘有五彩图案,上挂一横匾“丰泽园”。进了头道门,东西两侧耳房是警卫室,整个院子静悄悄的。一位穿白衬衫的工作人员带他进了二门。那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北房门上挂着巨匾“菊香书屋”。李德才欣喜地想:我就要见到毛主席了。
李德才一进门,恭恭敬敬向主席敬了个礼:“主席,您好!”
主席很随和地打招呼:“土佬来了,坐嘛。”
别看李德才对别人脾气大得很,可在主席面前顽皮得像个孩子。他不像别人那么拘谨,凑上前仔细打量了主席一番,认认真真地问:“主席,这些年你吃什么好东西了,长得这么胖?”
书房中的几位工作人员谁也没有见过有人跟主席这么说话,都偷偷地捂着嘴乐。
“这个土佬哟。”连毛主席也忍笑不住。“来,来。”他老人家招招手,把李德才拉到自己身边仔细打量。
“裤子没穿反吧?”毛主席顺便把“土佬”的来历向大家作了介绍。这下,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笑,几位女同志更是笑成一团。
李德才毫不在意:“有什么好笑,不就是一条裤子嘛。”
待大伙笑罢,主席关切地问:“你托小孩子捎信有事找我,么子事情呀?”
李德才把自己想建个篮球场、但缺水泥的事向主席作了汇报。
“建个篮球场,是好事嘛。不过具体的事我不管,让总理过问一下吧。”毛主席说完,让值班秘书把事情记下来,即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话筒那边连声允诺。
李德才见大事已办,心情顿时轻松很多。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主席,如今我要见您可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劲哟。您送给我点纪念品吧,想您的时候好拿出来看看。”
主席看着双鬓斑白的土佬,摇摇头,“是哟,进了北京城,那个罗长子(指公安部长罗瑞卿)和他们订了许多的规定,无非就是借口安全,硬是要把我和人民分开。”
很快,老人家把脸上的不快扫去:“说,要么子东西?”
李德才早就看好了那支钢笔,一把抓了过去:“我要这支笔。”
“好,给你。”主席爽快答应。
李德才还不满足,又东瞧瞧西看看。
主席笑眯眯看着他的这副样子,见他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就嘱咐工作人员拿出一条皮带,对李德才说:“这个也送给你,天天扎着,是个念想。”
李德才这下可心满意足了。回到保定不久,他要的水泥已批到了省里。保定军分区很快建起了自己的篮球场。那水泥用了不到一半,其余的,李德才捐给了正在兴建的一所学校。
“土佬”的来历
李德才家居深山,单间独屋,与外界很少接触。他从小跟着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1930年6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经萍乡大安里、茅店、万龙山、黄洲到沂源。那天一早,李德才见山下田垄的小道上,有支部队在红旗的指引下开过来了。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和蔼可亲,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当地群众说,这就是红军。李德才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就要求参加红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坦途。
1930年7月下旬,李德才所在部队红三军团乘虚攻占长沙。在山里土生土长的李德才初次来到省城,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毗邻的商店,喧闹的市场,令他目不暇接。晚上,李德才看到房间亮起了电灯,顺手卷起一支喇叭筒生烟,对着灯泡点烟,可怎么点也点不着。这可把大家逗乐了。更可笑的是,当连长将缴获的战利品一条军裤发给李德才时,他前后看了看,发现裤子前面开衩,心想:这准是为了拉屎方便,竟然把它穿成反的。在场的战友们笑得前仰后翻,都说李德才是个“土佬”。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土佬”的名字从此便传开了。
“土佬,打得好!”
1935年5月,李德才所在的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作为长征先遣队顺利通过彝人区后快到大渡河边。5月22日接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下达的命令,要在数十万国民党军到达之前强渡大渡河。
经过一天一夜的冒雨行军,李德才和一营的战友们在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很快赶到离安顺场渡口十几里的一个小村子。聂荣臻和刘伯承即刻命令红一团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渡口。当晚,红军战士分成三路,顺利攻占安顺场,不仅抓获敌人一名营长,还缴获了敌人藏在河湾里的一条木船。
次日清晨,随红一团主力赶来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在听杨得志汇报渡河的准备情况时,聂荣臻看到河边正在抢修工事的红军战士,突然问杨得志:“哎,土佬来了吗?”杨得志笑着答:“来了,还专门为他配了两挺机关枪。”刘伯承奇怪地问:“土佬是谁?”聂荣臻笑着讲叙了红一团机枪连排长李德才绰号的来历,并补充说:“他可是我们一军团最优秀的机枪射手,每次重要战斗都少不了他。”刘伯承听了饶有兴致地说:“走,看看去,究竟啥子个土样?”说着便来到河边的机枪阵地。
这时,李德才正在阵地上擦拭着他那心爱的马克沁重机枪。“土佬,总参谋长来看你啦!”聂荣臻看着满头大汗的李德才大声说。
李德才这才发现刘伯承、聂荣臻等首长在杨得志陪同下来到自己身边。他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好一个土佬。”刘伯承上下打量着黑黑的李德才。杨得志趴下身子,顺着机枪向对岸瞄了瞄说:“老李,压制敌人火力有把握吗?”“没问题!”李德才斩钉截铁地回答。刘伯承拍了拍李德才的肩膀,面向周围的红军战士们大声说:“同志们!一定要好好打,这可是关系咱们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
天大亮后,渡河战斗开始,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乘船划向对岸,遭到了对岸的敌人火力阻击。红军几十挺轻重机枪在李德才的带领下不停地向敌人扫射,掩护渡船前进。李德才轮换使用两挺重机枪,密集的子弹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
船快靠岸时,17名勇士跳入水中,趟着齐腰深的河水冲上岸。突然,对岸的村子里涌出200余名敌兵,顺着山坡小路冲了下来,战情十分危急。
一直在机枪阵地指挥作战的刘伯承和聂荣臻,急令战士们“打!打!快打呀!”
神炮手赵章成连续发射的迫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群中开了花。这时,敌人迅速散开,可却为我军重机枪射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好!”李德才抓住这一战机,瞄准敌人。“嗒嗒嗒,嗒嗒嗒……”一连串的点射,对岸敌人一个个应声倒下。
在河边的红军指战员见此情形,高兴地拍起了手。刘伯承激动地说:“土佬,打得好!”“土佬,打得好!”
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17名勇士很快消灭了残敌,占领了对岸渡口。
第二天,毛泽东、朱德和林彪等首长来到大渡河边,兴致勃勃地听刘伯承讲述了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经过。当讲到李德才的事迹和土佬的来历时,毛泽东被逗得哈哈大笑,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林彪也露出了少有的一丝笑容。由于李德才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一军团领导授予他和17勇士“大渡河英雄”光荣称号。
土佬“发洋财”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李德才在晋察冀军区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任团长。这个团是刚由地方部队合编升格为正规部队的,不仅人员参差不齐,而且武器装备也差。李德才正为这件事犯愁。
同年10月初,林彪一行在晋察鲁豫解放区一营部队护送下,途径冀中十分区霸县境内。李德才打听到林彪此行是去东北开辟新的解放区,就想向他讨点武器装备。
那天,林彪正在一个僻静的四合院看地图,突然院子门口传来一阵喧闹,打断了他的思路。林彪勃然大怒,冲着门口厉声喝道:“搞什么名堂?”
一名卫士跑来报告:“当地军分区一个自称土佬的人要见首长。我们怕影响首长工作,没让他进来,他正在门口吵闹。”
“土佬?”林彪歪着头想了想,脸上竟浮出了一丝笑意。“噢,叫他进来。”
李德才进门后,规规矩矩地给林彪敬军礼,并沿用红军时期的称呼:“军团长好!”
林彪“唔”了一声,点了点头,关切地问:“从中央党校出来,你分到晋察冀了吗?”
李德才大致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漫不经心地说:“从中央党校出来后,他们让我去东北。”
“那好,咱们一起走。”林彪面露喜色。他知道李德才打仗是一名虎将,很希望他能跟自己去闯关东。
“我不去,听说那里太冷,冬天撒尿还要带着棍子。”李德才毫不掩饰地说。
这话要是出在别人嘴上,一定会被看作怕吃苦。可林彪是了解李德才的,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被他直通通的老实话逗笑了:“瞎说。”
“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林彪问道。
李德才直截了当地说:“我想找首长要点枪炮。你们到了东北,有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大炮和机枪,就让部队把多余的枪炮给我们一点吧。”
“我又不是后勤部长。”林彪脱口而出。
这时,邓发、李天佑等原红一军团的老同志听说李德才来了,特意赶来看望。
林彪冲着刚刚进来的邓发等人摆摆手说:“这个,我不管,找他们去。”说完转身,又对着墙上看地图。
邓发等人把李德才带出林彪住处,边走边责怪地说他胆子太大了,竟敢独自找林总要枪炮。不过责怪归责怪,几个人还是给李德才出点子:今后几天还有一些老战友将带领部队路过冀中去东北,叫他找好说话的战友要些武器装备。
此后去东北的部队经过冀中时,只要李德才认识的,他都要去“揩油”。遇到不愿给的,他就理直气壮地说:“林总说要我找你们,你们不给,我们一起到林总那里去理论理论。不留下‘买路钱’,就不要从我这儿过。”在李德才的好说歹说之下,最终都多少要给他一些枪炮和装备。
等开往东北的部队过完了,李德才的七十五团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晋察冀根据地的人把这件事讲给聂荣臻听,聂总宽厚地笑着说:“这个土佬这回可真是‘发洋财’了。”
土佬“要官”
1952年春,李德才从战火纷飞的朝鲜回到北京,住在地处西单的北京军区招待所。所里按照上级指示,对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李德才予以特殊照顾。可李德才过得并不安心。他听到和见到那些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先后都分到部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忙忙碌碌,而自己在招待所一住就是几个月,心里十分烦躁。
盛夏时节,李德才听说杨成武也从朝鲜回来了,便托人捎话,希望和老首长谈谈自己的工作。
李德才的夫人张素珍最了解丈夫,一再叮嘱他:“老李,如今不是战争年代了,见了首长可不能再那么没大没小了,要讲礼貌。”
“都是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哪有那么多的虚套子?”李德才不以为然地说。
张素珍还是温和地劝他:“就不是上下级也得讲礼貌吧,你那火药筒子脾气也该改改了。”
“好好,我注意还不行?”李德才不耐烦地说。
细心的张素珍还是不放心,特地给李德才定了一个暗号:如果他发脾气,她就在一旁扯扯他的衣角。见张素珍这样认真,李德才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按照事先的约定,时任华北军区参谋长的杨成武亲自到招待所看望李德才。落坐泡茶后,杨成武关心地问:“老李,这一段身体怎么样?”李德才气嘟嘟地说:“还死不了呢。”
“那就好。”杨成武不在乎李德才的态度,和蔼地对张素珍说:“老李打仗吃了不少苦,身上共有14处伤。战争年代没条件,现在解放了,一定要好好注意照顾他的身体。”
张素珍瞪了李德才一眼,拉了拉他的衣角连忙说:“杨司令,老李在陆军总医院检查过,除了身体有点弱和那些老伤,其他倒还没什么大问题。”
“身体再好有啥用,咱是没文化的大老粗,打仗时有用,和平时期就成了废物!”李德才依旧愤愤不平。
张素珍连忙又拉拉他的衣角。
“你老拉我干什么?!”李德才忘了刚才的约定,一把甩开张素珍的手,气哼哼地站起来,大发牢骚:“打仗的时候老让我往前冲,现在和平了,你们就不要我了。长期住在招待所,快闷死我了!”
见他这副模样,张素珍苦笑着摇摇头,抱歉地看着杨成武。
“老李,喝口茶,当心气坏身子。”杨成武太了解李德才了,见他发脾气,一点也不怪,反而笑哈哈地给他递上茶杯,心平气和地说:“对于你的工作,组织上早有考虑。聂老总多次打电话询问你的身体和工作情况,他早已向主席报告了你的事,主席同意你回国,并嘱咐一定好好安排。”
李德才听说毛主席和聂荣臻总参谋长在百忙之中还亲自过问自己的工作安排,心里顿时热乎乎的,有点为自己刚才错怪杨成武而不好意思,但他又从来没有当面认错的习惯,就知道干巴巴地说:“谢谢主席、聂总和首长。”
杨成武用征询的口气问他:“现在有两个工作你可以考虑,一是留在北京的领导机关当管理部门领导,二是到部队去。我个人意见,你最好留北京,这里生活条件好一些,孩子上学、自己看病也方便。”
张素珍也很同意杨成武的意见。但李德才听说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迎来送往,负责机关和领导的生活,顿时又来火了:“我拿了一辈子枪杆子,就会打仗,干不了那侍候人的活!还是下部队吧。”
杨成武详细地向李德才介绍了华北所属几个省军区的情况后说:“野战军工作太紧张,你的身体恐怕吃不消,要下部队就到省军区系统吧,你想去哪里?”
“我还是回咱们的一分区!”李德才的要求让杨成武十分感慨。那里是他们这些老同志跟着聂老总在华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看到李德才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欣慰。
“那里已经归保定地区了。好,你就到保定军分区当司令员!”杨成武一锤定音。1952年11月,李德才就任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司令员。
独闯中南海
李德才担任保定军分区司令员后,不久他觉得少了个干部战士们活动的地方——篮球场。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要建一个篮球场谈何容易?不说别的,光水泥就十分紧缺。他找当地政府帮忙,可地区领导说:“水泥是计划物资,现在都下半年了,恐怕省里也没有计划外指标,弄不好得找国务院。”这一席话提醒了李德才。于是,他立即动身去北京找毛主席要水泥。
李德才和军分区党委秘书顿良弼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安顿后,直奔中南海。
中南海西门接待室一位文文静静的年轻人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听李德才说要见毛主席,就连忙问他提前和中办联系了没有?
李德才一听就把眼睛瞪了起来:“什么,见主席还要提前联系?我是李德才!”
“不论是谁,要见主席必须事先和中央办公厅联系,这是规定,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这规定我怎么不知道?你马上给主席打电话,就说土佬来了,问他见不见。”
看到人家不打电话,他站起来就要往里闯,惊得年轻人把手放在了报警按钮上。顿良弼见李德才要闯祸,赶紧连拉带劝把司令员弄出了接待室。
李德才骂骂咧咧刚出门,转身看到对面马路上过来一个十四五岁、非常面熟的男孩,“咦,这不是小啥吗?”李德才知道他是中央首长的孩子,但一下子记不起名字,便招招手:“哎,过来过来。”
“李叔叔好!”因为李德才在延安时管过家属队,中央领导同志的家属子女和他很熟悉。那小孩认出了他,跑过来规规矩矩敬了个礼。
“嗬,进了城,你变得很懂事了,变得有出息了。”李德才摸摸他的头夸道。
那孩子不好意思地笑笑,问道:“李叔叔,你在这儿干什么?”
李德才认真地说:“我想去见毛主席,他们不让进。”他灵机一动:“你能见到毛主席吗?”
“当然能!我们家离他住的地方不远。”孩子肯定地回答。
“那你给叔叔带封信去好不好?”
“行。”孩子爽快地答应。
李德才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工工整整地写道:“我来北京了,想见主席。李德才”他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又在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号,写上“土佬”二字。
看着孩子进了中南海,李德才才放心地离开。
第二天下午,招待所所长带着两名军人进来介绍:“他就是保定军分区李德才司令员。”
一名军人上前向李德才敬礼后,热情地说:“我们是中办工作人员,首长请你去一趟。”
李德才明白是那封信送到了,就高高兴兴地跟着他们上了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小车。
李德才下车后仔细打量,一道古朴的朱漆大门上绘有五彩图案,上挂一横匾“丰泽园”。进了头道门,东西两侧耳房是警卫室,整个院子静悄悄的。一位穿白衬衫的工作人员带他进了二门。那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北房门上挂着巨匾“菊香书屋”。李德才欣喜地想:我就要见到毛主席了。
李德才一进门,恭恭敬敬向主席敬了个礼:“主席,您好!”
主席很随和地打招呼:“土佬来了,坐嘛。”
别看李德才对别人脾气大得很,可在主席面前顽皮得像个孩子。他不像别人那么拘谨,凑上前仔细打量了主席一番,认认真真地问:“主席,这些年你吃什么好东西了,长得这么胖?”
书房中的几位工作人员谁也没有见过有人跟主席这么说话,都偷偷地捂着嘴乐。
“这个土佬哟。”连毛主席也忍笑不住。“来,来。”他老人家招招手,把李德才拉到自己身边仔细打量。
“裤子没穿反吧?”毛主席顺便把“土佬”的来历向大家作了介绍。这下,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笑,几位女同志更是笑成一团。
李德才毫不在意:“有什么好笑,不就是一条裤子嘛。”
待大伙笑罢,主席关切地问:“你托小孩子捎信有事找我,么子事情呀?”
李德才把自己想建个篮球场、但缺水泥的事向主席作了汇报。
“建个篮球场,是好事嘛。不过具体的事我不管,让总理过问一下吧。”毛主席说完,让值班秘书把事情记下来,即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话筒那边连声允诺。
李德才见大事已办,心情顿时轻松很多。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主席,如今我要见您可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劲哟。您送给我点纪念品吧,想您的时候好拿出来看看。”
主席看着双鬓斑白的土佬,摇摇头,“是哟,进了北京城,那个罗长子(指公安部长罗瑞卿)和他们订了许多的规定,无非就是借口安全,硬是要把我和人民分开。”
很快,老人家把脸上的不快扫去:“说,要么子东西?”
李德才早就看好了那支钢笔,一把抓了过去:“我要这支笔。”
“好,给你。”主席爽快答应。
李德才还不满足,又东瞧瞧西看看。
主席笑眯眯看着他的这副样子,见他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就嘱咐工作人员拿出一条皮带,对李德才说:“这个也送给你,天天扎着,是个念想。”
李德才这下可心满意足了。回到保定不久,他要的水泥已批到了省里。保定军分区很快建起了自己的篮球场。那水泥用了不到一半,其余的,李德才捐给了正在兴建的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