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断重视,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在新课标改革情况下,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小学是孩子们初步认识知识,打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步,科学也是学生认知自然的敲门砖,所以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启蒙孩子认知自然界重要的学习路径。在启蒙科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探索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讨论,寻找合适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这个信息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启发学生探究性情感,真正的感受科学活动过程的乐趣。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只有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方面的学习培养上,通过结合多方面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以后更好的推进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其他方面学习做铺垫,让学生能够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终生受益。
1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1.1观察能力
在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观察是打开自然界的一扇窗,是他们在学习科学的信息入口,强有力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长时间观察有意识的培养,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看其表面,更要观察其内在发现内在属性,引发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保持事物变化的高度警觉性,對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发现自然界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史上的科学家都是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引发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例如,牛顿通过苹果砸脑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种植对其进行杂交育种,细致观察推理发现了遗传定律。由此看来,准确有力的观察,有助于科学意识的养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对其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1.2探索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其目标就是希望小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通过自身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能力主要是通过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发现科学,思考科学。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贴近自然,发现自然。例如,教师可以在科学课程学习时,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学习。在学习时可以设置小问题,如在公园内寻找相同的叶子,通过寻找不同的叶子引发自然界没有相同的叶子,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小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不断的参与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的目的。
1.3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因为首次系统地接触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时因为各方面不太了解,所以对自然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操作过程往往对事物表面的兴趣而忽略整个实验环节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之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引发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之间的分析讨论,养成实践活动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意思的小问题。如,土壤中有什么?植物是如何依靠土壤生存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发放大镜、一些土壤和水等工具,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土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严谨认真的态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1.4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操作但是对结论的掌握不准确,有时候做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在实验完成时实验结论并不正确。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宜立即指正学生的错误所在,需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每一个实验环节,了解每一次实验原理过程。通过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和做实验的方法步骤,下次做实验时能够避免错误的发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反复观察更好的记忆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也铭记于心,利于后续的科学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要因为错误而失去对科学实验的信心,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归纳总结,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反复练习,认真思考从而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为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好的学习品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对以往的学习的科学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秀英.学会倾听绽放灵性——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12):61.
[2]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3.
[3]杨忠鸿.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
[4]黄文舒.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教育,2016(11):257.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启发学生探究性情感,真正的感受科学活动过程的乐趣。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只有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方面的学习培养上,通过结合多方面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以后更好的推进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其他方面学习做铺垫,让学生能够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终生受益。
1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1.1观察能力
在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观察是打开自然界的一扇窗,是他们在学习科学的信息入口,强有力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长时间观察有意识的培养,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看其表面,更要观察其内在发现内在属性,引发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保持事物变化的高度警觉性,對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发现自然界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史上的科学家都是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引发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例如,牛顿通过苹果砸脑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种植对其进行杂交育种,细致观察推理发现了遗传定律。由此看来,准确有力的观察,有助于科学意识的养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对其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1.2探索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其目标就是希望小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通过自身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能力主要是通过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发现科学,思考科学。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贴近自然,发现自然。例如,教师可以在科学课程学习时,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学习。在学习时可以设置小问题,如在公园内寻找相同的叶子,通过寻找不同的叶子引发自然界没有相同的叶子,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小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不断的参与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的目的。
1.3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因为首次系统地接触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时因为各方面不太了解,所以对自然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操作过程往往对事物表面的兴趣而忽略整个实验环节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之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引发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之间的分析讨论,养成实践活动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意思的小问题。如,土壤中有什么?植物是如何依靠土壤生存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发放大镜、一些土壤和水等工具,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土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严谨认真的态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1.4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操作但是对结论的掌握不准确,有时候做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在实验完成时实验结论并不正确。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宜立即指正学生的错误所在,需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每一个实验环节,了解每一次实验原理过程。通过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和做实验的方法步骤,下次做实验时能够避免错误的发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反复观察更好的记忆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也铭记于心,利于后续的科学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要因为错误而失去对科学实验的信心,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归纳总结,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反复练习,认真思考从而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为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语
综上可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好的学习品质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对以往的学习的科学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秀英.学会倾听绽放灵性——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12):61.
[2]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3.
[3]杨忠鸿.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
[4]黄文舒.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教育,2016(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