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2.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1 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
3.2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3.3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3.4 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引入概念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例证说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有个“先入为主”的意识,再通过任务去认识那些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要按照“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归纳结论”这一个顺序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概括,学生就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总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今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大家探究。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很多东西也不适合用任务驱动,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大力发扬“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以崭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并借鉴学习和利用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收稿日期:2012-03-2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2.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1 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
3.2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3.3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3.4 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引入概念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例证说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有个“先入为主”的意识,再通过任务去认识那些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要按照“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归纳结论”这一个顺序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概括,学生就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总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当今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大家探究。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很多东西也不适合用任务驱动,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大力发扬“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以崭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并借鉴学习和利用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收稿日期: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