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科学理念的制度管理和内容体系,更需要以人文知识为内容的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一路相伴,相辅相成。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课堂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因此讲语文教育,就无法排斥德育。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沟。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既不能把语文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一、选准德育渗透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可以对学生产生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同时,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抓住肥胖的父亲步履艰难地爬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来分析父亲的形象。年迈的父亲执意要为年轻的儿子买橘子,因为他想到长途旅途中儿子会口渴,而他亲自买橘子是在尽做父亲责任。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此时的父亲走路已步履蹒跚。从月台下去,“要慢慢地探身下去”,已是不易,而要爬上月台,则更是困难,“攀”“缩”“爬”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简练,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已溶入这几个传神的动作之中,而儿子望着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泪很快流了下来”。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感动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这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是足以催人泪下的。学习《背影》,要让学生从文中的“父亲”想到自己的父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回忆这十几年来父母对儿女所作的点点滴滴,说说父母对儿子情深如海的养育之恩,谈谈作为儿女应当怎样做,才能抚慰父母、回报父母。然后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就应该把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德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反复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从那些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1.利用国内时事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连战访问大陆的讲话:“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坚持和平,走向双赢。”宋楚瑜访问大陆的讲话:“慎重追远,不忘根本。”“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带来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带来了对祖国母亲真挚的热爱。还有钮保国先生的诗《娘,大哥他回来了》,此诗穿过历史的长空,欢呼亲人的回归,感情充沛,感染力极强。通过这些演讲稿和诗歌的朗诵和阅读,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需要我们对学生另行思想教育吗?像“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的故事,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2.利用教育理念反思中华民族博大、宽厚、雄浑的民族精神。台湾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讲演中提出: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另一点,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再一个,我们要进行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要进行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的道德教育。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你们要反思一下。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微和渺小。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潘守宇在北大的演讲《心高与月徘徊,自信似云卷舒》中谈到立志与成功说,立志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大门,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当存高远,因为古立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也。其实人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人们志于成功的结果。不屈不挠的理想和信念、百折不回的拼搏和奋斗,始终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志向,这是名副其实的真理。这些事例无不引起学生的思索。
总之,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课堂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因此讲语文教育,就无法排斥德育。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沟。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既不能把语文课讲成空洞说教式的政治课,也不能讲成纯知识课。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一、选准德育渗透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可以对学生产生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同时,这篇散文构思的角度不同一般,语言文字平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抓住肥胖的父亲步履艰难地爬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一细节来分析父亲的形象。年迈的父亲执意要为年轻的儿子买橘子,因为他想到长途旅途中儿子会口渴,而他亲自买橘子是在尽做父亲责任。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此时的父亲走路已步履蹒跚。从月台下去,“要慢慢地探身下去”,已是不易,而要爬上月台,则更是困难,“攀”“缩”“爬”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简练,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已溶入这几个传神的动作之中,而儿子望着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泪很快流了下来”。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感动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这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是足以催人泪下的。学习《背影》,要让学生从文中的“父亲”想到自己的父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回忆这十几年来父母对儿女所作的点点滴滴,说说父母对儿子情深如海的养育之恩,谈谈作为儿女应当怎样做,才能抚慰父母、回报父母。然后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就应该把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德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反复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从那些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1.利用国内时事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连战访问大陆的讲话:“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坚持和平,走向双赢。”宋楚瑜访问大陆的讲话:“慎重追远,不忘根本。”“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带来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带来了对祖国母亲真挚的热爱。还有钮保国先生的诗《娘,大哥他回来了》,此诗穿过历史的长空,欢呼亲人的回归,感情充沛,感染力极强。通过这些演讲稿和诗歌的朗诵和阅读,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需要我们对学生另行思想教育吗?像“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的故事,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2.利用教育理念反思中华民族博大、宽厚、雄浑的民族精神。台湾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讲演中提出: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另一点,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再一个,我们要进行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要进行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的道德教育。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你们要反思一下。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微和渺小。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潘守宇在北大的演讲《心高与月徘徊,自信似云卷舒》中谈到立志与成功说,立志是事业走向成功的大门,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当存高远,因为古立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也。其实人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人们志于成功的结果。不屈不挠的理想和信念、百折不回的拼搏和奋斗,始终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志向,这是名副其实的真理。这些事例无不引起学生的思索。
总之,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