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酗酒者莫非》是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的作品第一次亮相上海,所以对于上海戏剧圈而言是个新鲜的大事,引来无数围观和热议。然而,当我们在谈论陆帕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事实上,今年6月该剧在天津首演后引发了不少争议,也有不少评论在前。然而,我并不想去分析陆帕是如何进行改编,以及他的改编与史铁生的关系,也不想说他是如何在剧中巧妙运用影像的,因为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请不要问我《酗酒者莫非》好不好看,这是感性层面的问题。陆帕真正抛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进剧场?进剧场的无非是两类,看戏之人和做戏之人,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谈一谈。
先谈谈,看戏之人,可以在陆帕的作品中看到什么。
《酗酒者莫非》主要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其中还融入了《我與地坛》《合欢树》《宿命》这几部作品片段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再加上陆帕以及演员的即兴创作糅合而成。这就是陆帕的聪明,他让你脱离开某一部小说、某一个作者,而是走入他所建构的戏剧世界。所以,即使你从未看过史铁生的作品,也不知晓他真实的人生经历,那也不会妨碍你入戏,因为陆帕是在写人。外国女记者这个角色的设置也是陆帕的聪明,他以此串联起了看似散乱的整部作品,并借用女记者巧妙地将自己带入到剧中,整部戏感觉就是陆帕带着你一起去探索关于人的秘密。陆帕的另一处聪明,是让女记者在一开始与莫非交谈时,莫非谎称自己是作家,也就是说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自称为作家本人,这个有趣的设置为陆帕多重时空的穿越做了铺垫,同时为第三幕中陆帕的哲思做了铺垫。
之前很多报道都聚焦在5个小时的时长上,但再长的戏我们也看过,譬如《2666》《如梦之梦》,所以戏的外部时长不应当成为我们谈论的焦点。陆帕戏剧中的内部时间,其实简单来说,也就是戏剧节奏,才是我们应当去关注的。
5个小时长吗?作为观众,我感觉一点儿也不长。而且5个小时是越看越来劲,因为一直有新鲜的人物,一直有戏剧的能量,一直有思想的火花,一直在陆帕的节奏。对陆帕而言,剧场就像是岛屿,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做实验,而我们在这个岛屿上眺望生活、探索世界。
在陆帕的这个岛屿上,节奏变缓了,时间变慢了。因为慢,方见台上细微;因为慢,方能思考更多;因为慢,让我们出离日常;因为慢,让我们特别关注演员的一举一动;因为慢,让我们特别注意聆听每一句台词。大师们都在化繁为简,陆帕让我感受到了纯朴和沉静的力量。然而,在这沉静的岛屿底下,是湍急的暗流涌动,在这孤独的岛屿周围,是神秘多变的海洋。
于是,看着看着,我竟湿了眼眶。看着背景影像中那么多由墙阻隔的格子间,忽然变成一堵墙,心里顿时堵得慌。莫非说:“让所有的墙都消失吧,这样我们都是一样的,从一颗心走到所有心里去了。”这世上没有一堵墙高过人类的心墙,莫非喝醉了,他撞开心墙,说了很多大实话。与此同时,陆帕打开了场灯,打开了舞台的第四堵墙,让莫非对着观众演说。此时,台上台下,谁醉谁醒?或许,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也该醉一醉。在我们的心墙上开扇门,可以自由地来去,或者,开扇窗透口气。而戏剧,不正是生活的那扇门和那扇窗吗?
再说说,做戏之人,可以在陆帕的作品中看到什么。
陆帕用中国演员成功地将中国小说搬上舞台,其质量虽不及他的《英雄广场》《伐木》等作品,但确实是给中国戏剧人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也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当中国戏剧人总将目光投向外国戏剧作品,以为只有那样才可以与国际对话时,没想到一个波兰导演用中国题材和中国演员完成了一部准世界级的作品。这关乎视野,亦关乎理念。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中的主人公是酗酒者A,而陆帕将其改名为莫非,窃以为这并不只是主人公名字的变换,这其中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陆帕说“莫非”这名字中包含着一种可能性,而《酗酒者莫非》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可能性。陆帕的这次创作,证明了中国演员可以做到更好,中国当代戏剧可以做到更好。至少,陆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可能性。
第三幕中那几下忽然爆发的撕裂声加暗场,着实让人吓了一大跳,现场观众席发出惊呼。就像,医院急救室对心脏进行的电击。莫非,陆帕这是要电醒谁?
戏的最后,舞台上只留下一双莫非的鞋,背景影像中,广场上依旧人来人往,莫非结束了他穿越过去和未来、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奇幻旅程,而我们、而中国戏剧都还要继续行走下去……莫非,莫非我们会走到莫非的地步?不,就像莫非告诫儿时的自己一般,这一次我们的戏剧也得到了告诫。
在《酗酒者莫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看到了陆帕想说的,以及陆帕没有说的……看到史铁生、看到莫非、看到孤独、看到宿命、看到人性、看到自己,还看到中国戏剧的病。而只有做戏之人与看戏之人看到陆帕所抛给我们的问题,去思考、面对和改变,或许这病才会有好的可能。正如陆帕所言:“电影是讲故事的媒介,戏剧更像是仪式,在这仪式中,人有觉悟的可能。剧场是一个产生变化的空间,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事实上,今年6月该剧在天津首演后引发了不少争议,也有不少评论在前。然而,我并不想去分析陆帕是如何进行改编,以及他的改编与史铁生的关系,也不想说他是如何在剧中巧妙运用影像的,因为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请不要问我《酗酒者莫非》好不好看,这是感性层面的问题。陆帕真正抛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进剧场?进剧场的无非是两类,看戏之人和做戏之人,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谈一谈。
先谈谈,看戏之人,可以在陆帕的作品中看到什么。
《酗酒者莫非》主要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其中还融入了《我與地坛》《合欢树》《宿命》这几部作品片段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再加上陆帕以及演员的即兴创作糅合而成。这就是陆帕的聪明,他让你脱离开某一部小说、某一个作者,而是走入他所建构的戏剧世界。所以,即使你从未看过史铁生的作品,也不知晓他真实的人生经历,那也不会妨碍你入戏,因为陆帕是在写人。外国女记者这个角色的设置也是陆帕的聪明,他以此串联起了看似散乱的整部作品,并借用女记者巧妙地将自己带入到剧中,整部戏感觉就是陆帕带着你一起去探索关于人的秘密。陆帕的另一处聪明,是让女记者在一开始与莫非交谈时,莫非谎称自己是作家,也就是说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自称为作家本人,这个有趣的设置为陆帕多重时空的穿越做了铺垫,同时为第三幕中陆帕的哲思做了铺垫。
之前很多报道都聚焦在5个小时的时长上,但再长的戏我们也看过,譬如《2666》《如梦之梦》,所以戏的外部时长不应当成为我们谈论的焦点。陆帕戏剧中的内部时间,其实简单来说,也就是戏剧节奏,才是我们应当去关注的。
5个小时长吗?作为观众,我感觉一点儿也不长。而且5个小时是越看越来劲,因为一直有新鲜的人物,一直有戏剧的能量,一直有思想的火花,一直在陆帕的节奏。对陆帕而言,剧场就像是岛屿,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做实验,而我们在这个岛屿上眺望生活、探索世界。
在陆帕的这个岛屿上,节奏变缓了,时间变慢了。因为慢,方见台上细微;因为慢,方能思考更多;因为慢,让我们出离日常;因为慢,让我们特别关注演员的一举一动;因为慢,让我们特别注意聆听每一句台词。大师们都在化繁为简,陆帕让我感受到了纯朴和沉静的力量。然而,在这沉静的岛屿底下,是湍急的暗流涌动,在这孤独的岛屿周围,是神秘多变的海洋。
于是,看着看着,我竟湿了眼眶。看着背景影像中那么多由墙阻隔的格子间,忽然变成一堵墙,心里顿时堵得慌。莫非说:“让所有的墙都消失吧,这样我们都是一样的,从一颗心走到所有心里去了。”这世上没有一堵墙高过人类的心墙,莫非喝醉了,他撞开心墙,说了很多大实话。与此同时,陆帕打开了场灯,打开了舞台的第四堵墙,让莫非对着观众演说。此时,台上台下,谁醉谁醒?或许,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也该醉一醉。在我们的心墙上开扇门,可以自由地来去,或者,开扇窗透口气。而戏剧,不正是生活的那扇门和那扇窗吗?
再说说,做戏之人,可以在陆帕的作品中看到什么。
陆帕用中国演员成功地将中国小说搬上舞台,其质量虽不及他的《英雄广场》《伐木》等作品,但确实是给中国戏剧人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也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当中国戏剧人总将目光投向外国戏剧作品,以为只有那样才可以与国际对话时,没想到一个波兰导演用中国题材和中国演员完成了一部准世界级的作品。这关乎视野,亦关乎理念。
《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中的主人公是酗酒者A,而陆帕将其改名为莫非,窃以为这并不只是主人公名字的变换,这其中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陆帕说“莫非”这名字中包含着一种可能性,而《酗酒者莫非》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可能性。陆帕的这次创作,证明了中国演员可以做到更好,中国当代戏剧可以做到更好。至少,陆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可能性。
第三幕中那几下忽然爆发的撕裂声加暗场,着实让人吓了一大跳,现场观众席发出惊呼。就像,医院急救室对心脏进行的电击。莫非,陆帕这是要电醒谁?
戏的最后,舞台上只留下一双莫非的鞋,背景影像中,广场上依旧人来人往,莫非结束了他穿越过去和未来、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奇幻旅程,而我们、而中国戏剧都还要继续行走下去……莫非,莫非我们会走到莫非的地步?不,就像莫非告诫儿时的自己一般,这一次我们的戏剧也得到了告诫。
在《酗酒者莫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看到了陆帕想说的,以及陆帕没有说的……看到史铁生、看到莫非、看到孤独、看到宿命、看到人性、看到自己,还看到中国戏剧的病。而只有做戏之人与看戏之人看到陆帕所抛给我们的问题,去思考、面对和改变,或许这病才会有好的可能。正如陆帕所言:“电影是讲故事的媒介,戏剧更像是仪式,在这仪式中,人有觉悟的可能。剧场是一个产生变化的空间,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剧场的意义不是分享,而在于改变,产生新的角度、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