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市场可显著放大碳交易的实际规模,极大提高碳交易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但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碳市场建立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日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再行加速,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明确,碳市场将成为未来碳减排、碳达峰的重要市场机制。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登记、交易和结算三项制度规则(《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以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
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中坚驱动力量
通俗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交易前,由政府部门确定减排总量,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虽有买有卖,但排放总量被控制在降低后的指标范围之内。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政策工具,此前在全国7个省市开展的碳交易试点工作为我国建立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碳市场交易策略包括交易时机、买卖方向、价格区间、购买/出售量区间等要素,目前全球碳交易的市场规模平均每年都超过600亿美元,正在运行的碳交易排放体系已达到21个。
我国碳市场正从探索、迭代、发展到走向成熟。此前,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解读碳市场建设背景时表示,“碳市场一方面控制排放总量,另一方面通过碳定价促进低碳转型。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碳金融市场建设推动控排企业碳减排、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实体经济开始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意味着除了碳债券、碳信贷等传统的直接投融资工具外,碳交易市场的建设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未来的碳中和之路上将发挥更大作用。”
据悉,首批被纳入碳市场的仅有电力行业的2000余家企业,何时全面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让市场发挥配置碳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发热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影响”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在仅有部分重点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情况下存在碳泄漏现象,即部分未参与碳交易的行业碳排放量相比碳交易实施之前将有所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全国碳市场的减排作用,而对这些未被纳入碳交易的行业征收碳税可以有效避免碳泄漏现象;另外,在达到同样减排目标的情景下,对未参与碳交易的行业征收碳税,除了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交易价格,从而降低碳市场覆盖行业的碳减排成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金融学院教授蓝虹认为,“加大碳交易市场活跃性,需要加强参与主体的差异性,只有各行业企业都参与进来,相互之间能耗技术、排放水平差异较大,才会需要进行越来越多的交易。”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绿色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梅德文预测,“如果未来碳交易市场从电力行业扩大到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交易规模配额规模预计会到50亿吨。”业界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有望建成交易额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有序管理
全球范围内,欧洲于2005年即开始启动碳市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从主体构造到产品设计以及标准创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诸多亮点,我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对此多有参照、借鉴,如引导碳价上升走高、适当进行碳金融创新、丰富碳市场主体、增强碳市场相关能力供给等举措。而能源资源方面极度匮乏的日本在碳市场方面的亮点凸显在“碳定价”机制之上,其不开设公开拍卖或碳交易所,碳交易多是双边交易;只发放减排信用,不发放排放信用,以减排换信用,鼓励以投资可再生能源或扶助其他组织或地区换取减排信用;既管工厂,也管办公楼,将用电量折算为间接排放量。
业界人士指出,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日趋成熟,碳排放权正在演化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典型的案例是特斯拉作为全球最大的“卖碳翁”,通过出售碳积分收入实现盈利,苹果公司为争取更多碳排放配额,直接取消了iphone附带的充电器和耳机,以减少生产和物流等环节的碳排放成本。
碳市场建设需做好管控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之间的平衡,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必须设法降低碳排放成本和履约风险,做到履约风险最小化、成本最小化,以及碳资产价值最大化。如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所言,“企业配额的总量是要管控的,配额初次分配完之后的二次分配,就可以交给市场进行交易。”有观点认为,我国建设碳市场需要将碳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分配好碳配额,以防碳市场信号失灵,无法实现建设碳市场的基本目标。
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成为共识,履约、监管、执法的严格程度是影响碳交易价格的关键因素,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表示,“政府要做的是向市场传递坚定的讯号,并且要做好碳排放的测量、监测、统计以及核查、监管等工作,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此外要增加更多元的交易方,不同的参与者对市场有不同的理解,才能够形成活跃的市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刚开始建立,许多问题将在管理过程中浮现,以后这个管理规定可能还会继续修改。关键是有了办法,市场要尽快动起来,把规定落到实处。”
并且,碳市场具有金融属性,碳市场加载金融功能是有效盘活碳资源、做强做大碳市场的关键,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需要强化碳市场的金融属性,“一是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遵循适度从紧的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量,合理确定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比例,确保形成合理碳价。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更多个人类、机构类等投资性交易主体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交易主体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差异化,着力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三是借鉴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加快完善与碳市场配套的账户开立、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参与主体入市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