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更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经过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老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纸上谈兵”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立木取信、退避三舍、破釜沉舟等历史成语故事的表演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自己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比如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自己往往有“拢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要当好这个“导演”还真不容易。还有对多媒体的运用反思:只要是上公开课,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没有声电光影的课就没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感觉着这实在是一种偏见。虽然新课程强调互动、强调开放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丢,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流利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优雅的教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能上出一堂令人终生难忘的课,这难道是多媒体所能取代和比拟的吗?
记录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围绕事件而展开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经常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而且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
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也就是说,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三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尤其是课后,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可见,观摩听课、座谈讨论和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更是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自己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过去自己布置的历史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现在作业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变单一为多样。既有一般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又可布置一些有关联系实际问题的研究性作业,努力提高作业质量,精心设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像这样的课后小结或者反思札记自己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反思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反思教学行为为助力、以反思实施过程为突破。历史教师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的活跃状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激发心中求知的愿望,促进个性的凸现和发展,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通过反思这一助推器使我们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走向成功。
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更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经过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老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纸上谈兵”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立木取信、退避三舍、破釜沉舟等历史成语故事的表演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自己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比如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自己往往有“拢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要当好这个“导演”还真不容易。还有对多媒体的运用反思:只要是上公开课,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没有声电光影的课就没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感觉着这实在是一种偏见。虽然新课程强调互动、强调开放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丢,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流利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优雅的教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能上出一堂令人终生难忘的课,这难道是多媒体所能取代和比拟的吗?
记录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围绕事件而展开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经常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而且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
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也就是说,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三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尤其是课后,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可见,观摩听课、座谈讨论和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更是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自己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过去自己布置的历史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现在作业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变单一为多样。既有一般的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又可布置一些有关联系实际问题的研究性作业,努力提高作业质量,精心设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像这样的课后小结或者反思札记自己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反思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反思教学行为为助力、以反思实施过程为突破。历史教师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的活跃状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激发心中求知的愿望,促进个性的凸现和发展,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通过反思这一助推器使我们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