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为“漆园义疏”说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赋乃漆园之义疏”一语,罕有解说,倘结合晋人注《庄》与辞赋创作,其中适性自然的人生观及逍遥义,正可视为其说的阐释.对比“柱下旨归”之于玄言诗,“漆园义疏”之于晋人赋,其体道词语、问答方式与铺陈描写,尤为相类,赋家以物态、景候、情志喻理,呈现出晋赋用《庄》的主要特征.而由晋代到唐代,赋家用《庄》例证极多,但前者乱世忧患的“逍遥”义与后者借用其“逍遥”词的创作迥异,则形成了《庄》学盛于赋史而衰于赋义的历史走向.
其他文献
不同于清末权臣袁世凯对新闻舆论从内容到理念的钳制,民元后,大总统袁世凯颇有顺应民意、尊重舆论的气度,在几次涉及舆论的新闻事件中,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明和宽容.但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又制定出最严苛的《报纸条例》.袁世凯对舆论民意大起大落的背后,表面上是对社会状况和军政局面的适时应对,是由袁世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诉求所决定;深层次则反应了其对舆论民意的错误理解和过度操控,这种错误最终导致袁世凯陷落于被伪造的民意,走向历史的反面.
随着数字技术“云在”机制的发展,传统空间的“实在”机制及其框定的教育形式不断被解构,数字空间作为“此在”的基本存在论背景及其教育能动性逐渐凸显.空间的数字化流变意味着人类生存场域的扩大以及个体生命维度的扩宽,也为教育突破“学校”这一传统空间格局、重心向家庭前移赢得了全新的可能,未来家庭将成为连接“远方教育”与“附近教育”的核心教育空间.与此同时,空间流变带出的教育转向也面临家庭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家长数字素养亟需提升等诸多现实挑战.因此,未来教育应通过重新认识家庭教育价值、不断改善家长素质结构以及大力提升家
由于1907年后蒋观云成为保皇派,长期以来鲁迅研究界对其人评价不高.本文基于近年来学界对于蒋观云的研究和评价,追溯1903年他与《浙江潮》的关系,及其作为绍兴同乡、前辈对于鲁迅的影响.《浙江潮》时期的蒋观云尽管已经流露出对革命的矛盾心绪,但总体而言属于革命派,特别是这一时期他积极声援因“《苏报》案”入狱的章太炎,无疑是鲁迅等青年留学生心目中的潮流人物.鲁迅自第五期起给刊物投稿,成为《浙江潮》的作者,这其中除了好友许寿裳约稿等直接因素,“《苏报》案”后他与《浙江潮》主编之一蒋观云交往密切,也是应该考虑的.
以色列是一个极具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等多重特征的民族国家,其社会背景复杂,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冲突不断.为了弥合冲突且构建同质性公民身份,以色列公立学校的公民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犹太复国主义价值观,犹太民族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又强调一些诸如民主、平等、宽容等普遍主义价值观.从以色列公民教育的做法可以看出,其始终处于民族与民主二元性价值观的博弈之中.因此,以色列要整合冲突的公民身份及实现国家认同,就需要公民教育在多样性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继而培养所有公民共享的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及包容与团结的思想.
将兵式体操作为必修课引入学校体育是日本近代学校体制的奠基人森有礼推行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与同期推行的“伦理”教育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内在逻辑,更承载了森有礼团队通过“习惯”养成来克服知行不一现象,从而塑造国民气质人格等方面的期待.这一构想的划时代性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体操课程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固有定位,开始向体育注入道德教育的使命和内涵,并通过身体与情景的交互作用消解传统德育与体育的边界.然而,在实践中对教育规律的漠视令兵式体操饱受批判,更暴露出了其固有隐患,这也为日后军国主义势力入侵教育领域埋下了
作为一种专业话语形态,审计话语具有独特的体系特征,应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本研究重点阐述审计话语研究的基本维度:审计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主要包括从话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去关注审计话语的分类特色和建构逻辑,审计话语外译的特征策略和术语标准化策略,审计话语的大众传播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评估等,以助力讲好中国审计故事.根据审计话语分析的不同维度,可提炼核心概念集群,构建审计语料库;分析传播语境,构建审计话语模型;注重调查反馈,构建审计时空比较机制.同时,可基于审计话语分析,探索政策跟踪审计、审计报告撰写
城市微改造中的文化选择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内在逻辑要求上的主体自觉,要将历史文脉继承、文化资本转化、文化品牌塑造和未来文化创造有机统一于城市文化场域的建构系统中.从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塑造力五个方面,可以将激发探索、培育亲近、构建共鸣、引领风尚、创造意象作为文化场域的叙事原则.如何用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将城市内蕴的文化艺术传播给大众,有效引领人际间文化互动,形成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共鸣,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开拓文化场域的叙事格局,将叙事创新与文化塑造内在地结合于人的城市生活空间.从承载叙事
“形式意识形态”研究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审美理论之间复杂交融的理论联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分别是詹姆逊的“辩证批评”路径、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美学”路径、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路径.“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强化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性及其范式特征,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批判理论的阐释能力与理论活力,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面对现实文化经验问题的理论沉思和价值转换.
先秦文学由“感物悦情”而生,周初执政者用《诗》等作为实施德政的“训诫工具”而使文学出现政治化倾向.孔子等仿此将诫勉对象扩展到社会下层,对《诗》《书》等作教化性阐释而使其成为“教化载体”.战国人文思潮中,诸子以哲理散文作为进身之阶,“新史官”为逐利而写史、删史、改史,使上古文学成为“自用求贵”的工具,因而具有明显的“求用”目的 性.求用,使得文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方法更加丰富,使得文学表现主体发生类型性变化;求用,使得创作者个体私欲和执政者小集团私欲产生交织:它们形成合力,促进了文学的发
文学中的身体隐含着丰富的话语内容,在历史、政治和时代的耦合中传达着作者的心灵情感.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台湾,掌权者对于身体进行多维宰制,以此实行规训与意识形态管制,压制反抗者.陈映真小说通过对身体的书写解构政治和资本的管控,穿越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反宰制”和“去蔽”的方式对抗权力凝视.他借助身体表征出的“爱欲”与“自戕”的复合渗透,以积极和消极的身体革命演绎思想的革命,冲破威权时代辖制.由“身体”到“心灵”的演进之中,陈映真小说立足于文化启蒙、左翼信仰与“内战-冷战”三个维度探寻主体性,主体性确立后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