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目标。语言的交际离不开语境,语境制约着语言的意义。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为依据,按其对语境的划分,探讨交际任务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的构建。
【关键词】语境理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任务型语言教学
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外语的学习与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王初明(2007)从语言的互动本质出发,指出最佳外语学习语境是在直接语境中与本族语人互动。这种理想的学习语境对我国大多数外语学习者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引入语境理论,构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它为语境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适合的课堂模式。
1 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使用。Wegener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转引自朱永生 2005)。但直到Malinowski分别于1923年和1935年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理论才得以初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此后,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境和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和语篇分析的层面研究语境,认为语境可以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是一种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意义潜势系统,涉及社会体制、历史传承、民族习俗等方面。 这个系统制约着语篇的体裁结构。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情景因素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以及话语方式分别影响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情景语境三个变量的配置决定了语言使用的变体。上下文语境是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的体现,是以具体语言形式体现意义潜势的语言环境,它决定了语篇在语义上的完整连贯性。
2 任务型语言教学概述
1979年,Prabhu博士在他的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中首次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心理语言學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尤其是Krashen(1982)的“输入假设”、Swain(1985)的“输出假设”、Long(1985)的“意义磋商”为任务型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任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概念。Willis(1996)将课堂任务定义为学习者使用语言为达某目标的交际活动。Ellis(2003)认为任务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Willis和Ellis的定义重视任务的交际性,强调学习者主体对目的语的使用。Nunan(2011)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发展角度,将交际性任务定义为学生以目的语理解、操练、使用或互动的课堂活动。
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交际中的语言意义,同时激活学习者内化的语言形式,促使他们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意义。因此,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者为理解语言输入,运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而进行的互动交际活动。
3 任务型教学中的语境构建
Skehan(1998)认为意义是任务的首要特征。语言的意义在语境中被激活,语境制约着交际双方的语言使用;交际双方意义的交换又会创建新的语境。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层级理论为任务语境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文化语境的多元构建
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形成解释语言的不同语境。任务中的文化语境构建并不等同于文化导入,它应该多元地渗透到不同的任务中,贯穿于任务的全过程。
多元构建文化语境,首先是指构建主体不再只是教师,学习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背景知识的搜集,整理和展示中,成为文化语境的主动搭建者。其次,构建方法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陈述,可以拓展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开展文化的分析和比较任务。最后,在现代教学的条件下,构建的方式也应发展为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全方位虚拟真实的文化语境。
3.2 情景语境的动态构建
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语境因素的配置变化会影响整个情景语境;他们的变化组合决定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
情景语境的构建为学习者提供了使用语言的平台。王初明(2007)指出,情景语境促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处于应激状态,他们在变化的情景语境里选择语言形式表述意思促进语言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契合。情景语境应由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情景语境的因素随着发展的言语交际而变化从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情景语境可以被看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在情景语境的构建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材料本身确定相关的话语范围,帮助学习者设定好话题,场合等语境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不同形式,选择正确的话语方式,确立合适的话语基调,实现情景语境的构建,同时也完成交际任务。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语言意义的表达,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语言的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3 上下文语境的真实构建
上下文语境是以具体语言形式反映意义潜式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词汇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也制约着句法结构的选择以及语篇的衔接结(cohesive ties)。上下文语境决定了语篇的在语义上的完整与连贯。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构建促进学习者在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环境中恰当运用目的语完成交际任务,但无法保证学习者语言形式的正确。因此,上下文语境中语言层面的操练任务也是必须的。Rod Ellis(2003)指出,单纯语言结构的练习效果常常不好,不能使学习者对新的结构达到“自动处理”,因为这种机械练习,使语言结构脱离语境而僵化,不能形成语言的隐性知识,也不能引起语言行为的改变。任务型语言教学重视语言意义,并非忽视语言形式。Nunan(2011)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应该在学习者接触了一些真实性语言材料后,将语言知识的习得融入到课堂任务中,有利于学习者建立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交际功能之间的联系。目前,真实材料在语言教学的教材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应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树立上下文语境意识。针对目的语的词汇、 句子结构进行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听力和阅读训练,同时提供真实性上下文,增加语言练习的灵活性趣味性。 4 结语
语境理论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语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也为语境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提供了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语境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将语言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于真实的互动交际中。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语境理论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语境的构建与任务的设计实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Halliday , M. A. K. & R. Hasan. LLanguage , Context , and Text :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 Australia :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4]Long, M.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A]. In S.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5]Nunan,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6]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for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8] Willis, J.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A]. In Willis, J. and D. Wills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Tteaching[C]. Oxford: Heinemann, 1996 .
[9]王初明. 論外语学习的语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3):190-197.
[10]尚媛媛. 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7): 28-32.
【关键词】语境理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任务型语言教学
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外语的学习与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王初明(2007)从语言的互动本质出发,指出最佳外语学习语境是在直接语境中与本族语人互动。这种理想的学习语境对我国大多数外语学习者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引入语境理论,构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它为语境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适合的课堂模式。
1 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使用。Wegener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转引自朱永生 2005)。但直到Malinowski分别于1923年和1935年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理论才得以初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此后,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境和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和语篇分析的层面研究语境,认为语境可以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是一种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意义潜势系统,涉及社会体制、历史传承、民族习俗等方面。 这个系统制约着语篇的体裁结构。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体现,情景因素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以及话语方式分别影响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情景语境三个变量的配置决定了语言使用的变体。上下文语境是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的体现,是以具体语言形式体现意义潜势的语言环境,它决定了语篇在语义上的完整连贯性。
2 任务型语言教学概述
1979年,Prabhu博士在他的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中首次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心理语言學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尤其是Krashen(1982)的“输入假设”、Swain(1985)的“输出假设”、Long(1985)的“意义磋商”为任务型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任务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概念。Willis(1996)将课堂任务定义为学习者使用语言为达某目标的交际活动。Ellis(2003)认为任务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Willis和Ellis的定义重视任务的交际性,强调学习者主体对目的语的使用。Nunan(2011)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发展角度,将交际性任务定义为学生以目的语理解、操练、使用或互动的课堂活动。
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交际中的语言意义,同时激活学习者内化的语言形式,促使他们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意义。因此,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者为理解语言输入,运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而进行的互动交际活动。
3 任务型教学中的语境构建
Skehan(1998)认为意义是任务的首要特征。语言的意义在语境中被激活,语境制约着交际双方的语言使用;交际双方意义的交换又会创建新的语境。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层级理论为任务语境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3.1 文化语境的多元构建
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形成解释语言的不同语境。任务中的文化语境构建并不等同于文化导入,它应该多元地渗透到不同的任务中,贯穿于任务的全过程。
多元构建文化语境,首先是指构建主体不再只是教师,学习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背景知识的搜集,整理和展示中,成为文化语境的主动搭建者。其次,构建方法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陈述,可以拓展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开展文化的分析和比较任务。最后,在现代教学的条件下,构建的方式也应发展为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全方位虚拟真实的文化语境。
3.2 情景语境的动态构建
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语境因素的配置变化会影响整个情景语境;他们的变化组合决定了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
情景语境的构建为学习者提供了使用语言的平台。王初明(2007)指出,情景语境促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处于应激状态,他们在变化的情景语境里选择语言形式表述意思促进语言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契合。情景语境应由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情景语境的因素随着发展的言语交际而变化从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情景语境可以被看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在情景语境的构建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材料本身确定相关的话语范围,帮助学习者设定好话题,场合等语境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不同形式,选择正确的话语方式,确立合适的话语基调,实现情景语境的构建,同时也完成交际任务。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语言意义的表达,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语言的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3 上下文语境的真实构建
上下文语境是以具体语言形式反映意义潜式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词汇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也制约着句法结构的选择以及语篇的衔接结(cohesive ties)。上下文语境决定了语篇的在语义上的完整与连贯。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构建促进学习者在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环境中恰当运用目的语完成交际任务,但无法保证学习者语言形式的正确。因此,上下文语境中语言层面的操练任务也是必须的。Rod Ellis(2003)指出,单纯语言结构的练习效果常常不好,不能使学习者对新的结构达到“自动处理”,因为这种机械练习,使语言结构脱离语境而僵化,不能形成语言的隐性知识,也不能引起语言行为的改变。任务型语言教学重视语言意义,并非忽视语言形式。Nunan(2011)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应该在学习者接触了一些真实性语言材料后,将语言知识的习得融入到课堂任务中,有利于学习者建立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交际功能之间的联系。目前,真实材料在语言教学的教材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应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树立上下文语境意识。针对目的语的词汇、 句子结构进行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听力和阅读训练,同时提供真实性上下文,增加语言练习的灵活性趣味性。 4 结语
语境理论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语境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也为语境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提供了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语境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将语言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于真实的互动交际中。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语境理论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语境的构建与任务的设计实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Halliday , M. A. K. & R. Hasan. LLanguage , Context , and Text :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 Australia :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4]Long, M.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A]. In S.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5]Nunan,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6]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for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Gass and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8] Willis, J.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A]. In Willis, J. and D. Wills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Tteaching[C]. Oxford: Heinemann, 1996 .
[9]王初明. 論外语学习的语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3):190-197.
[10]尚媛媛. 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7):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