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 常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望月怀人,也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不少文人骚客用月亮来寄表情丝,转托思念。中秋时候焚香拜月,望着月亮想着远方的家人,似乎月亮可以成为某种媒介为我们传递思念、祈盼和睦、幸福。2009年的中秋节,我们用《共圆东方月》来传递着两岸各族同胞的能够团聚在一起的骨肉之情,以及两岸同胞紧紧相连的心意。
关键词:月之圆;题材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7-01
中秋是相聚的日子,团圆的日子,就像《共圆东方月》这首歌所唱的,“我曾经向往一个瞬间,借天上的月,释放无穷的乡愁。天是故乡的蓝噢,地是故乡的霓,城是故乡的美,水是故乡的甜,一方水土一方人,喜庆团圆”,两岸少数民族同胞相聚金门,在中秋之夜用歌舞把这个昔日的“战地前线”变成了团圆的舞台。
一、创作背景
这首乐曲由国家一级作家郑南、作曲家龙伟华共同创作的《共圆东方月》,曾是2009年10月在台湾金门举行的“民族风两岸情中秋晚会”的主题曲。抒情的旋律,将东方人对月的情怀娓娓道来,也道出了对祖国和谐各民族团结美好的期望,对海峡两岸同胞心心相印的强烈期盼。对和声的精妙把握,使得整首乐曲浑然天成,既没有丝毫多余累赘,同时将情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
作品特点
合唱曲《共圆东方月》以C大调1、3、5和旋为调性,运用四四拍节奏:XX XXX X-|贯穿全曲,前4小节为方整性平行乐段,形成统一主题材料。歌曲首段由童声合唱来引唱,从第5小节至17小节是对比中段,为前面主题的展开,结构节奏发生变化,连音的应用,使情感表达得更为舒畅,情绪明显开朗。有反复,突出歌曲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从18小节至28小节为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歌曲的尾声,节奏结构再次变化,旋律音均在高声部,使全曲的情感达到顶峰,词与律相交织,融为一体。
歌曲首段对童声合唱的应用,让听者可以从多角度来聆听本作品。这种朴实纯真的声音,它自然得就象平铺直叙的诉说,不声张、不华丽,但歌声简练、清晰、一尘不染、直取人心。它质朴的旋律紧贴听者的内心,使听者不得不被这动人的歌声所融化。
整首歌曲明朗、博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个性鲜明的感觉,展现一种各民族生活在同一阳光下和谐、温暖的画面。
从乐曲的节奏上看,具有诉说性、抒情性,这种具有连贯性的节奏更能抒发小到作者对自己家乡,大到各族人民对国家的深厚的情感,以及两岸各族人民同胞的手足情谊。这首专门为中秋晚会而创作的歌曲,曾在金门久久飘扬,和高悬的明月、灿烂的夜色、低鸣的潮水,一起成为两岸同胞难忘的中秋记忆。
歌曲节奏变化丰富,运用三连、切分、副点,寻节奏的接替强调出歌曲丰富的情感,正如同各族人民之间饱满丰富的情感。这样的节奏变化,有欢快生活的氛围,迎合了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欢乐与祥和的气氛,也更具有舞蹈性,触发台上台下的两岸少数民族同胞手牵手跳起了圆圈舞,让两岸同胞的心手相连。丰富的节奏变换,使情感展现也更为细腻,带来深深的感动。
整首歌采用多声部合唱方式,展现歌曲,让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加大气。不仅可以歌唱家人团聚的心情,也能抒发出民族的团结与友爱,歌唱两岸人民的深厚的中华情谊。歌词中“我曾经许过一个诺言,最美的时刻我们一定相见。我曾经说过一个预言,相逢的夜晚夜色一定灿烂……”仿佛在诉说着,各族人民、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以及各族同胞渴望紧紧相依的迫切愿望,通过歌舞,我们将内心积存已久的善意和期待展现在彼此眼前。
三、《共圆东方月》的表特点
在排练这首歌曲的时候,由于是以童声合唱开篇,因此当童声的引子部分唱完,大家齐声进入主歌时,音头的整齐就显得尤为关键,这要求每个队员要有同呼吸的默契与乐感。在合唱训练中我们采用了视唱法,让队员们首先分声部作识谱练习,这就要求队员们音高准确、节奏准确。刚开始练唱的时候采用了较慢速度,以达到连贯、完整的效果。识谱练唱这种方式讲究多种多样,因此在演唱时并没有急于填词,而是让队员们先熟悉曲子,这样来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
《共圆东方月》这首歌曲,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因此让队员们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为“民族风两岸情中秋晚会”主题曲,与台湾同胞的合作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队员们不仅需要与童声合唱队的默契合作,还需要与台湾合唱队的合作。时间短,任务重,三方合唱队都认真愉快的一遍遍练习着,三方合唱曲队员在都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所传递的内容,指导老师也作了相应的艺术处理。
首先调整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与统一。以便使声部与声部间相互结合时让声音更为和谐,也更具有歌曲的表达力,恰当的表现歌曲的风格和特点,让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以及表情来诠释这首歌曲。
四、结语
队员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不仅交流了演唱技巧,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更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合唱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意识和团队的合作,秉承这一理念,三个合唱队的精诚合作,打动了在场的观众,让他们都情不自禁的和着节拍同演员们一起舞蹈。
用艺术对话,用心去感受,文化是民族之根,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两岸才能把共同的根扎得更深。
关键词:月之圆;题材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7-01
中秋是相聚的日子,团圆的日子,就像《共圆东方月》这首歌所唱的,“我曾经向往一个瞬间,借天上的月,释放无穷的乡愁。天是故乡的蓝噢,地是故乡的霓,城是故乡的美,水是故乡的甜,一方水土一方人,喜庆团圆”,两岸少数民族同胞相聚金门,在中秋之夜用歌舞把这个昔日的“战地前线”变成了团圆的舞台。
一、创作背景
这首乐曲由国家一级作家郑南、作曲家龙伟华共同创作的《共圆东方月》,曾是2009年10月在台湾金门举行的“民族风两岸情中秋晚会”的主题曲。抒情的旋律,将东方人对月的情怀娓娓道来,也道出了对祖国和谐各民族团结美好的期望,对海峡两岸同胞心心相印的强烈期盼。对和声的精妙把握,使得整首乐曲浑然天成,既没有丝毫多余累赘,同时将情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
作品特点
合唱曲《共圆东方月》以C大调1、3、5和旋为调性,运用四四拍节奏:XX XXX X-|贯穿全曲,前4小节为方整性平行乐段,形成统一主题材料。歌曲首段由童声合唱来引唱,从第5小节至17小节是对比中段,为前面主题的展开,结构节奏发生变化,连音的应用,使情感表达得更为舒畅,情绪明显开朗。有反复,突出歌曲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从18小节至28小节为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歌曲的尾声,节奏结构再次变化,旋律音均在高声部,使全曲的情感达到顶峰,词与律相交织,融为一体。
歌曲首段对童声合唱的应用,让听者可以从多角度来聆听本作品。这种朴实纯真的声音,它自然得就象平铺直叙的诉说,不声张、不华丽,但歌声简练、清晰、一尘不染、直取人心。它质朴的旋律紧贴听者的内心,使听者不得不被这动人的歌声所融化。
整首歌曲明朗、博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个性鲜明的感觉,展现一种各民族生活在同一阳光下和谐、温暖的画面。
从乐曲的节奏上看,具有诉说性、抒情性,这种具有连贯性的节奏更能抒发小到作者对自己家乡,大到各族人民对国家的深厚的情感,以及两岸各族人民同胞的手足情谊。这首专门为中秋晚会而创作的歌曲,曾在金门久久飘扬,和高悬的明月、灿烂的夜色、低鸣的潮水,一起成为两岸同胞难忘的中秋记忆。
歌曲节奏变化丰富,运用三连、切分、副点,寻节奏的接替强调出歌曲丰富的情感,正如同各族人民之间饱满丰富的情感。这样的节奏变化,有欢快生活的氛围,迎合了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欢乐与祥和的气氛,也更具有舞蹈性,触发台上台下的两岸少数民族同胞手牵手跳起了圆圈舞,让两岸同胞的心手相连。丰富的节奏变换,使情感展现也更为细腻,带来深深的感动。
整首歌采用多声部合唱方式,展现歌曲,让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加大气。不仅可以歌唱家人团聚的心情,也能抒发出民族的团结与友爱,歌唱两岸人民的深厚的中华情谊。歌词中“我曾经许过一个诺言,最美的时刻我们一定相见。我曾经说过一个预言,相逢的夜晚夜色一定灿烂……”仿佛在诉说着,各族人民、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以及各族同胞渴望紧紧相依的迫切愿望,通过歌舞,我们将内心积存已久的善意和期待展现在彼此眼前。
三、《共圆东方月》的表特点
在排练这首歌曲的时候,由于是以童声合唱开篇,因此当童声的引子部分唱完,大家齐声进入主歌时,音头的整齐就显得尤为关键,这要求每个队员要有同呼吸的默契与乐感。在合唱训练中我们采用了视唱法,让队员们首先分声部作识谱练习,这就要求队员们音高准确、节奏准确。刚开始练唱的时候采用了较慢速度,以达到连贯、完整的效果。识谱练唱这种方式讲究多种多样,因此在演唱时并没有急于填词,而是让队员们先熟悉曲子,这样来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
《共圆东方月》这首歌曲,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因此让队员们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作为“民族风两岸情中秋晚会”主题曲,与台湾同胞的合作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队员们不仅需要与童声合唱队的默契合作,还需要与台湾合唱队的合作。时间短,任务重,三方合唱队都认真愉快的一遍遍练习着,三方合唱曲队员在都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所传递的内容,指导老师也作了相应的艺术处理。
首先调整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与统一。以便使声部与声部间相互结合时让声音更为和谐,也更具有歌曲的表达力,恰当的表现歌曲的风格和特点,让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以及表情来诠释这首歌曲。
四、结语
队员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不仅交流了演唱技巧,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更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合唱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意识和团队的合作,秉承这一理念,三个合唱队的精诚合作,打动了在场的观众,让他们都情不自禁的和着节拍同演员们一起舞蹈。
用艺术对话,用心去感受,文化是民族之根,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两岸才能把共同的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