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处在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肩负着向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任。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改革创新,提升理念,讲究方法,活跃实践,以班集体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体验类活动为主要载体,讲究管理艺术,重视心理教育,追求道德教育的人文化、自主化、生活化,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为青少年儿童自我发展提供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激扬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发展。
以人为本,讲究班级管理艺术
学校德育工作能否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有现代的民主教育理念,是否具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爱、倾听、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接纳,德育的效果才能显现。学校工作要扎实,德育活动要有特色,与班主任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过硬的技能技巧是分不开的。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通过努力,我们使每位班主任成为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文化功底厚、开拓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班主任更是学生心中真善美的化身,言教入耳,身教入心,内外兼修的师表形象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班级道德土壤,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班级是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舞台,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基地,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把班级还给学生”,我们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营造良好班级道德生态为切入点,为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发展提供沃土。
建设班级文化氛围。首先从班级环境入手,努力建立一个班级本土化的、智慧的、互动的、生成的文化教室,多张贴学生作品,放名书籍,挂名言,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让每个孩子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参与,创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给孩子更多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与确定班风、班铭,自己设计班徽,创造班歌,拟定标语。这样,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校园、班级都沉浸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其影响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灵。
创设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提倡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舞台。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做到人人有岗,人人有责。从而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树立主人翁的精神,调动积极性参与班中集体学习生活。人人都是班主任,同学之间互助和谐。
让德育融于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体现生活化、审美化。生活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变成一定的德育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出来,能引导学生发现道德智慧,进而自主构建真正的道德理性。审美化的德育内容,除了要求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形象、生动、艺术化。只有美化的德育内容及呈现方式才能唤起学生的德育自我发展。
讲究活动方法。一切德育影响只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真正促进成长与进步。因此,在设计、组织德育活动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广泛的参与和真实的体验性。
活动过程重体验、关注需要。“情通理达践履”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应想尽方法为学生道德实践提供机会,以强化体验、锤炼意志。
心理教育不可或缺
我们在长期教育工作中观察到,学生表现的差异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差异。学校教育工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主修课程,面向全体师生。一方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总之,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才能得以整体推进。因此,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念,放眼全局,立足本职,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实现和谐校园,人人发展,人人向上。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以人为本,讲究班级管理艺术
学校德育工作能否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有现代的民主教育理念,是否具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关爱、倾听、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接纳,德育的效果才能显现。学校工作要扎实,德育活动要有特色,与班主任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过硬的技能技巧是分不开的。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我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通过努力,我们使每位班主任成为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文化功底厚、开拓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班主任更是学生心中真善美的化身,言教入耳,身教入心,内外兼修的师表形象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班级道德土壤,加强班级集体建设
班级是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舞台,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基地,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把班级还给学生”,我们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营造良好班级道德生态为切入点,为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发展提供沃土。
建设班级文化氛围。首先从班级环境入手,努力建立一个班级本土化的、智慧的、互动的、生成的文化教室,多张贴学生作品,放名书籍,挂名言,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让每个孩子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参与,创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给孩子更多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与确定班风、班铭,自己设计班徽,创造班歌,拟定标语。这样,学生日常生活所处的校园、班级都沉浸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其影响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灵。
创设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提倡班级全员自主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舞台。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重点岗位竞争上岗,做到人人有岗,人人有责。从而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树立主人翁的精神,调动积极性参与班中集体学习生活。人人都是班主任,同学之间互助和谐。
让德育融于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体现生活化、审美化。生活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变成一定的德育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出来,能引导学生发现道德智慧,进而自主构建真正的道德理性。审美化的德育内容,除了要求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形象、生动、艺术化。只有美化的德育内容及呈现方式才能唤起学生的德育自我发展。
讲究活动方法。一切德育影响只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真正促进成长与进步。因此,在设计、组织德育活动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广泛的参与和真实的体验性。
活动过程重体验、关注需要。“情通理达践履”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应想尽方法为学生道德实践提供机会,以强化体验、锤炼意志。
心理教育不可或缺
我们在长期教育工作中观察到,学生表现的差异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差异。学校教育工作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主修课程,面向全体师生。一方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总之,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才能得以整体推进。因此,教师应树立大德育观念,放眼全局,立足本职,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实现和谐校园,人人发展,人人向上。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