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图书馆新馆位于东莞新城市中心广场内,是东莞文化标志性建筑设施之一。其总建筑面积为44654平方米,总投资1.73亿元,是一个集文献借阅、信息咨询、培训教育、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
新馆的建筑俯视效果形成“I”、“E”两个字母,集中体现图书馆作为高科技“e时代”信息中心的整体特征;建筑形象简洁而有力,蕴含着“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文化内涵。新馆共6层,地上5层,地下1层,分图书馆功能区和购书中心区两大区域,整体外观造型注重形体的均衡和完美,将建筑物、道路、绿化系统和外部空间环境构筑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东莞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80余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提供阅览座位3000个,网络节点2600余个。新馆设置了20多个读者服务窗口,包括漫画图书馆、儿童天地、新报新刊阅览室、电子服务区、IT图书馆、粤剧图书馆、图书借阅区、衣食住行图书馆、东莞书屋、台湾书屋、古籍阅览室、参考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等,开展外借、阅览、咨询、参考、网络信息、视听等服务,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
新馆开馆以来,在李东来馆长的带领下,东莞图书馆以市民的休闲学习中心为目标,组织了大量公益性文化活动,其中自2005年开始举办的东莞读书节就是由东莞图书馆策划和推动的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日前,在2007年第三届东莞读书节系列活动的现场,记者采访了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先生。
记者:作为新兴城市之一,东莞的情况尤其特殊。它的户籍人口只有一百多万,外来务工人口却有近7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也被外界视为“文化沙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东莞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大型的读书节活动,到今年是第三届。我们想知道这个项目的一些基本情况。
李东来:东莞读书节是东莞市委、市政府举办,东莞图书馆、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妇联、东莞市总工会、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市新华书店、各镇(街)党委宣传办及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一年一届,现已举办两届。按照将读书节打造成全民读书的盛会、知识传播的品牌、城市文化的名片的定位要求,我们已围绕“营造书香东莞,建设文化新城”、“阅读提升城市品味,求知丰富精彩人生”等主题,共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700余项,参与群众500余万人次,在市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东莞读书节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东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东莞第二届读书节在吸取首届读书节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动员到2006年10月31日表彰,历时6个月,我们策划组织了“聆听智慧的声音”、“分享读书的乐趣”、“碰撞求知的火花”、“培育学习型城市”等四大部分,开展了“诗书雅韵”经典朗诵会、“读书与人生”演讲比赛、城市阅读论坛、图书联展及知名作家签名售书、读书知识竞赛、中小学生“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动漫节、网上FLASH动画设计大赛、来莞青工“和谐家园在东莞”演讲比赛、东莞“学习之家”评选、“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等18项重点活动,在全市掀起了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热潮。目前,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也已启动,围绕“阅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19项重点活动即将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记者:我今天在图书馆广场上的读书节活动现场看到的热烈情景令自己大吃一惊。因为在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如广州乃至北京,都很难看到那么多高水平的观众和生动的互动交流。可见东莞读书节已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也说明你们的路子走对了。东莞图书馆作为读书节的主要承办单位,你们是如何策划并组织这些活动的?
李东来:一是在活动策划上突出创意。如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我们通过读书节动员大会与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4·23“世界读书日”诗书雅韵经典朗读会有机地结合于一起,提升读书节的档次,扩大读书节的影响;又将读书节开幕仪式与“城市阅读论坛”开坛仪式进行结合,邀请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文史学者白化文、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王余光针对“阅读·文化·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论剑”,不仅为东莞市民奉献了一道高雅的知识盛宴,而且也为开幕仪式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是在活动内容上多元出新。我们在策划、承办读书节的过程中,按照丰富活动内涵、深化品牌打造的原则,一方面注重群众参与热情高、受众面广的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学习讲座、文化展览、“学习之家”评选等活动,另一方面注重活动的延展和创新,突出动漫节、网上FLASH动画设计大赛等活动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参与方式的新颖性,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
三是在活动项目上体现关怀。东莞是一个外来人口比较多的新兴城市,我们在策划读书节活动项目上突出对外来员工、未成年人以及农民等三类群体的特殊关怀。如策划、组织免费打工学堂、“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普通话宣传推广、送书到企业、军营、民工子弟学校等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对缺乏学习条件的人,为其创造学习条件;对缺乏学习愿望的人,激发其学习愿望;对缺乏学习习惯的人,培养其学习习惯;对不备学习能力的人,帮助提高其学习能力。
四是在活动开展上走向常态。阅读是一个常态化的行为,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读书节活动的设计上打破一个月的时间局限,每天、每周、每月都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如每天开展图书漂流、东莞市民学习网“我爱读书论坛”、亲子阅读等活动;每周开展东莞市民学堂、周未打工学堂、经典影片展播等活动;每月开展送书到企业、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让读书节永不闭幕。
记者: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您在公共图书馆界率先提出“城市阅读”概念,城市阅读也是东莞读书节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请您谈谈东莞图书馆是如何促进城市阅读的?
李东来:东莞图书馆作为东莞城市文化的标识,在促进城市阅读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一是构建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打通市民读书通道。东莞有800万人口,分布在32个镇(街),为更好地满足东莞市民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保证他们平等、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实现公民应有的文化权力,我馆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构建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的探索,通过集群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通过“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和总分馆制的推进,以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和无形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把流动图书服务站建到了市民身边,方便市民就近读书学习。目前,已建立起来了1个总馆、18个分馆、100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格局。
二是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搭建市民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的任务。为此,我馆通过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实现了实体图书馆真正意义的24小时为读者开放;通过东莞市民学习网和东莞数字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满足了广大市民不断更新学习载体与方法的需求;通过动漫、衣食住行、粤剧、IT、台湾、东莞等特色主题文献,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儿童天地、礼仪之家、玩具图书馆等寓教于乐的亲子氛围,为父母和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学习之“家”;通过视障人士阅览室、送书到敬老院、送书到监狱等特殊关怀服务,践行着“特殊群体平等享有读书权力”的承诺;通过东莞学习论坛系列讲座、展览、免费日语、英语、粤语等培训班、“每日一书”推介等活动,为市民搭建起了一个学习的桥梁、开启智慧的窗口。
三是完善馆内功能布局,营造高雅的读书环境。为了充分发挥东莞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引领作用,让读者在知识的殿堂里快乐漫步,我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体现休闲、交互、求知的办馆理念,因此,在建筑设计上采用大开间、通透式设计,让读者视野开阔;在功能布局上,按楼层从下到上,人流从多到少的金字塔式走向进行服务分区,一至五楼分别为大众活动区、电子服务区、书刊借阅区、研究参考区和业务办公区,使图书馆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流动;在室内布局上,采用高矮相宜的书架,配备休闲的桌椅,立意“人在书中,书傍人旁”,让读者随手可取需求的文献,方便读者阅读;在服务导向上,采用开放灵活的藏、借、阅、查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开展外借、阅览、咨询、参考、网络信息、视听等服务,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在配套设施上,各个楼层都配备了电子自动存包柜、直饮水,还设计有购书中心、咖啡厅等,使读者到馆学习、研究、活动、休闲各得其所。正是这种高雅的读书环境,我馆2005年9月28日开馆以来,已接待读者270余万人次。
记者:东莞图书馆已经成功地承办了两届读书节,很多地方希望分享你们的独到经验。另外,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已经正式启动了。站在图书馆的角度,您认为第三届读书节和以后的读书节应从哪些方面完善才能长效开展呢?
李东来:经验倒谈不上,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政府重视。每届读书节都由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开幕仪式和总结表彰大会。政府重视,各相关单位与全市各镇(街)均按照“广泛参与、全市联动、形成品牌”的要求,纷纷落实各项工作,从而使东莞读书节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是标志引领。东莞图书馆作为每届读书节举办的主要场所,标志引领和导向作用非常明显。2005东莞首届读书节一开始就形成轰动效应,东莞图书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国庆期间接待读者达10万人次,高峰期平均每分钟就有150余人进馆;办理新读者证3900余个,图书借还达2.5万册次。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也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前来参加各项阅读活动,引起一轮又一轮的读书热潮;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也吸引众多市民的热情参与。同时,东莞图书馆18个分馆在读书节期间也是门庭若市,读者云集。
三是活动多样。我们在策划活动方面,既注重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强调实实在在的群众参与。紧紧抓住“读、写、讲、赛”四个环节,组织开展了文化展览、学习论坛、知识竞赛、征文、书画、演讲比赛等特色鲜明、载体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突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力求受益效果的最大化。如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期间举办各类特色和主题活动400多项,受众达300多万人次。
四是统筹联动。东莞读书节充分发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的联合服务的整体效能,总馆好的活动向下延伸,分馆好的活动向上拓展。如东莞图书馆经常将市民学堂送到分馆、厂矿企业;将好的展览、动漫节送到市民身边。同时分馆也把励志报告会、创业访谈等有影响的活动拓展到市内其它单位和分馆。这样就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使东莞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
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以及今后的读书节,它将在总结前两届读书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培育城市阅读环境。通过继续加大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逐步形成镇街有图书馆、学校社区(村)有图书室、工厂有阅览室、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有阅报(刊)架、家庭有书报和电脑的格局,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院校、企业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网络。
二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市阅读氛围。东莞市委、市政府为我们修建了4.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馆,为我馆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腾飞平台。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标志引领和阅读导向作用,在深化已有的特色服务和阵地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并拓展一些新的服务和读者活动。
三是要整合城市阅读资源。城市阅读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图书馆、书店的传播资源、网络的阅读、教育资源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办馆过程中,视野一定要宽,对于这些可以利用和开发的城市阅读资源,图书馆应尽自已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进行整合。四是要加大城市阅读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挂靠在我馆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分会这个平台加强国内外城市阅读的研究,为更好地承办东莞读书节和推进东莞城市阅读提供决策参考。
新馆的建筑俯视效果形成“I”、“E”两个字母,集中体现图书馆作为高科技“e时代”信息中心的整体特征;建筑形象简洁而有力,蕴含着“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文化内涵。新馆共6层,地上5层,地下1层,分图书馆功能区和购书中心区两大区域,整体外观造型注重形体的均衡和完美,将建筑物、道路、绿化系统和外部空间环境构筑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东莞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80余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提供阅览座位3000个,网络节点2600余个。新馆设置了20多个读者服务窗口,包括漫画图书馆、儿童天地、新报新刊阅览室、电子服务区、IT图书馆、粤剧图书馆、图书借阅区、衣食住行图书馆、东莞书屋、台湾书屋、古籍阅览室、参考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等,开展外借、阅览、咨询、参考、网络信息、视听等服务,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
新馆开馆以来,在李东来馆长的带领下,东莞图书馆以市民的休闲学习中心为目标,组织了大量公益性文化活动,其中自2005年开始举办的东莞读书节就是由东莞图书馆策划和推动的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日前,在2007年第三届东莞读书节系列活动的现场,记者采访了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先生。
记者:作为新兴城市之一,东莞的情况尤其特殊。它的户籍人口只有一百多万,外来务工人口却有近7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也被外界视为“文化沙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东莞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大型的读书节活动,到今年是第三届。我们想知道这个项目的一些基本情况。
李东来:东莞读书节是东莞市委、市政府举办,东莞图书馆、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妇联、东莞市总工会、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市新华书店、各镇(街)党委宣传办及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一年一届,现已举办两届。按照将读书节打造成全民读书的盛会、知识传播的品牌、城市文化的名片的定位要求,我们已围绕“营造书香东莞,建设文化新城”、“阅读提升城市品味,求知丰富精彩人生”等主题,共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700余项,参与群众500余万人次,在市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东莞读书节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东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东莞第二届读书节在吸取首届读书节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动员到2006年10月31日表彰,历时6个月,我们策划组织了“聆听智慧的声音”、“分享读书的乐趣”、“碰撞求知的火花”、“培育学习型城市”等四大部分,开展了“诗书雅韵”经典朗诵会、“读书与人生”演讲比赛、城市阅读论坛、图书联展及知名作家签名售书、读书知识竞赛、中小学生“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动漫节、网上FLASH动画设计大赛、来莞青工“和谐家园在东莞”演讲比赛、东莞“学习之家”评选、“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等18项重点活动,在全市掀起了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热潮。目前,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也已启动,围绕“阅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19项重点活动即将在东莞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记者:我今天在图书馆广场上的读书节活动现场看到的热烈情景令自己大吃一惊。因为在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如广州乃至北京,都很难看到那么多高水平的观众和生动的互动交流。可见东莞读书节已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也说明你们的路子走对了。东莞图书馆作为读书节的主要承办单位,你们是如何策划并组织这些活动的?
李东来:一是在活动策划上突出创意。如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我们通过读书节动员大会与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4·23“世界读书日”诗书雅韵经典朗读会有机地结合于一起,提升读书节的档次,扩大读书节的影响;又将读书节开幕仪式与“城市阅读论坛”开坛仪式进行结合,邀请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文史学者白化文、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王余光针对“阅读·文化·城市”这一主题进行“论剑”,不仅为东莞市民奉献了一道高雅的知识盛宴,而且也为开幕仪式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是在活动内容上多元出新。我们在策划、承办读书节的过程中,按照丰富活动内涵、深化品牌打造的原则,一方面注重群众参与热情高、受众面广的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学习讲座、文化展览、“学习之家”评选等活动,另一方面注重活动的延展和创新,突出动漫节、网上FLASH动画设计大赛等活动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参与方式的新颖性,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
三是在活动项目上体现关怀。东莞是一个外来人口比较多的新兴城市,我们在策划读书节活动项目上突出对外来员工、未成年人以及农民等三类群体的特殊关怀。如策划、组织免费打工学堂、“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普通话宣传推广、送书到企业、军营、民工子弟学校等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对缺乏学习条件的人,为其创造学习条件;对缺乏学习愿望的人,激发其学习愿望;对缺乏学习习惯的人,培养其学习习惯;对不备学习能力的人,帮助提高其学习能力。
四是在活动开展上走向常态。阅读是一个常态化的行为,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读书节活动的设计上打破一个月的时间局限,每天、每周、每月都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如每天开展图书漂流、东莞市民学习网“我爱读书论坛”、亲子阅读等活动;每周开展东莞市民学堂、周未打工学堂、经典影片展播等活动;每月开展送书到企业、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让读书节永不闭幕。
记者: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您在公共图书馆界率先提出“城市阅读”概念,城市阅读也是东莞读书节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请您谈谈东莞图书馆是如何促进城市阅读的?
李东来:东莞图书馆作为东莞城市文化的标识,在促进城市阅读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一是构建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打通市民读书通道。东莞有800万人口,分布在32个镇(街),为更好地满足东莞市民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保证他们平等、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实现公民应有的文化权力,我馆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构建地区集群图书馆网络的探索,通过集群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通过“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和总分馆制的推进,以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和无形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把流动图书服务站建到了市民身边,方便市民就近读书学习。目前,已建立起来了1个总馆、18个分馆、100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的格局。
二是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搭建市民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的任务。为此,我馆通过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实现了实体图书馆真正意义的24小时为读者开放;通过东莞市民学习网和东莞数字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满足了广大市民不断更新学习载体与方法的需求;通过动漫、衣食住行、粤剧、IT、台湾、东莞等特色主题文献,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儿童天地、礼仪之家、玩具图书馆等寓教于乐的亲子氛围,为父母和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学习之“家”;通过视障人士阅览室、送书到敬老院、送书到监狱等特殊关怀服务,践行着“特殊群体平等享有读书权力”的承诺;通过东莞学习论坛系列讲座、展览、免费日语、英语、粤语等培训班、“每日一书”推介等活动,为市民搭建起了一个学习的桥梁、开启智慧的窗口。
三是完善馆内功能布局,营造高雅的读书环境。为了充分发挥东莞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引领作用,让读者在知识的殿堂里快乐漫步,我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体现休闲、交互、求知的办馆理念,因此,在建筑设计上采用大开间、通透式设计,让读者视野开阔;在功能布局上,按楼层从下到上,人流从多到少的金字塔式走向进行服务分区,一至五楼分别为大众活动区、电子服务区、书刊借阅区、研究参考区和业务办公区,使图书馆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流动;在室内布局上,采用高矮相宜的书架,配备休闲的桌椅,立意“人在书中,书傍人旁”,让读者随手可取需求的文献,方便读者阅读;在服务导向上,采用开放灵活的藏、借、阅、查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开展外借、阅览、咨询、参考、网络信息、视听等服务,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在配套设施上,各个楼层都配备了电子自动存包柜、直饮水,还设计有购书中心、咖啡厅等,使读者到馆学习、研究、活动、休闲各得其所。正是这种高雅的读书环境,我馆2005年9月28日开馆以来,已接待读者270余万人次。
记者:东莞图书馆已经成功地承办了两届读书节,很多地方希望分享你们的独到经验。另外,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已经正式启动了。站在图书馆的角度,您认为第三届读书节和以后的读书节应从哪些方面完善才能长效开展呢?
李东来:经验倒谈不上,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政府重视。每届读书节都由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开幕仪式和总结表彰大会。政府重视,各相关单位与全市各镇(街)均按照“广泛参与、全市联动、形成品牌”的要求,纷纷落实各项工作,从而使东莞读书节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是标志引领。东莞图书馆作为每届读书节举办的主要场所,标志引领和导向作用非常明显。2005东莞首届读书节一开始就形成轰动效应,东莞图书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国庆期间接待读者达10万人次,高峰期平均每分钟就有150余人进馆;办理新读者证3900余个,图书借还达2.5万册次。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也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前来参加各项阅读活动,引起一轮又一轮的读书热潮;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也吸引众多市民的热情参与。同时,东莞图书馆18个分馆在读书节期间也是门庭若市,读者云集。
三是活动多样。我们在策划活动方面,既注重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强调实实在在的群众参与。紧紧抓住“读、写、讲、赛”四个环节,组织开展了文化展览、学习论坛、知识竞赛、征文、书画、演讲比赛等特色鲜明、载体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突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力求受益效果的最大化。如2006东莞第二届读书节期间举办各类特色和主题活动400多项,受众达300多万人次。
四是统筹联动。东莞读书节充分发挥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的联合服务的整体效能,总馆好的活动向下延伸,分馆好的活动向上拓展。如东莞图书馆经常将市民学堂送到分馆、厂矿企业;将好的展览、动漫节送到市民身边。同时分馆也把励志报告会、创业访谈等有影响的活动拓展到市内其它单位和分馆。这样就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使东莞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
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以及今后的读书节,它将在总结前两届读书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培育城市阅读环境。通过继续加大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逐步形成镇街有图书馆、学校社区(村)有图书室、工厂有阅览室、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有阅报(刊)架、家庭有书报和电脑的格局,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院校、企业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网络。
二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市阅读氛围。东莞市委、市政府为我们修建了4.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馆,为我馆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腾飞平台。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标志引领和阅读导向作用,在深化已有的特色服务和阵地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并拓展一些新的服务和读者活动。
三是要整合城市阅读资源。城市阅读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图书馆、书店的传播资源、网络的阅读、教育资源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办馆过程中,视野一定要宽,对于这些可以利用和开发的城市阅读资源,图书馆应尽自已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进行整合。四是要加大城市阅读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挂靠在我馆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分会这个平台加强国内外城市阅读的研究,为更好地承办东莞读书节和推进东莞城市阅读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