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视觉叙事在高校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是以语言教授为主的,但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当下文学形式多样、内涵深广的需求。当前,在实际的高校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视觉叙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可以辅之以图片、视频以及互动游戏等直观的视觉讲述的教學模式;学生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可以穿插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对文学陌生而又深奥的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些视觉叙事的阐述旨在说明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视觉叙事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这种视觉叙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将来交际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视觉叙事;大学;文学教学
   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视频媒介,如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抖音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营造出了一种以视觉感受为主的新的言语表达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些新潮的以视觉感受为主的媒介给人们现代生活以巨大冲击,也给人们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浸润在这种视觉笼罩的环境中,逐渐地衍生出渗透各行各业的视觉文化。与此同时,由于影视文学、摄影文学、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文学样式不断浮现,对以“语言”为媒介来传授文学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以此为基础的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也面临亘古未有的迷茫,激发起了革新教学模式的欲望。针对目前这种局面,从事高校文学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师范大学的教师,都投入到探索革新教学方式之中。其中最有成效的莫过于将视觉叙事引入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媒介,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幻灯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视频等,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领会所学的文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运用视觉叙事相关理论,拟从语言传授与直观展示相结合,文本细读为主影视欣赏为辅,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学生自主学习并存三个层面论述视觉叙事在文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语言教授与直观展示相结合
   语言讲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在中国,可以说缘起于战国时期的孔子的讲学。后经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法,特别是在高校文学的教学当中,知识的传授仍然还是靠语言讲授。文学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离不开“文学性”和对文学的审美和鉴赏活动。文学文本的独特性还包括情感性、虚构性、形象性、非实用性,以及独特的语言特征、审美功能,等等。所以,高校文学教学主要“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教育,它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1]。文学课的另一特点是信息蕴涵程度深厚,内容庞杂,且涉及的任务多,时间跨度也大。教师自身必须对所教授的文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是说,教师教授给学生某一方面文学知识,必须对与此前后相继的文学现象都有所了解,要通过口传的方式,让学生从宏观上大体掌握这一方面的文学知识。这种语言传授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整个课堂进度有一定的把控,同时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另外,讲授式的方法能够容纳更多的听众,从而进行大班教学,解决师资不足等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学院化的制度中日渐丧失。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干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2]。久而久之,高校文学教学长期驻足于枯燥无味的说教,轻视审美思想的灌输,以致学生日益失去对文学课的兴趣。更有甚者,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师的阅历、审美眼光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间或有意无意对文本的片面乃至错误的解读,使得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内容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因此,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轻视师生互动和课堂之外的阅读的局面势在必行。
   鉴于以上之高校文学教学重言教、轻审美之现象,课堂教学可以辅之以直观展示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内容需求,不时展示课前制作好的PPT、各种器皿、服饰等,给学生以视觉欣赏,获得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感受。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展示,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和各种情感纠葛。譬如,英国中世纪文学,其时间跨度长达约1000年,开始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终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中盛行于欧洲的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如早期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十四世纪后期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渗透着基督教成分。《贝奥武甫》讲述的是绿林好汉杀巨龙、战恶魔,劫富济贫,最终为民捐躯的英雄壮举;而《坎特伯雷故事集》讲述的则是一群去坎特伯雷进香的朝圣者的言谈举止,逸闻轶事。上课前,制作出一些英国盎格鲁萨克森时期的绿林好汉的形象,并将他们与中国梁山好汉等英雄形象作比较,制成幻灯片或短视频,以备上课之需。在讲解外国文学之中世纪文学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播放这些绿林好汉的幻灯片。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观看这些栩栩如生绿林好汉的形象,有助于理解那个时期英国的现状,进而理解那个时期独特的文学特征。同时,让学生将英国中世纪文学所展现的绿林好汉与中国古代小说中所展现的英雄好汉形象进行对比,了解中英两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异同点,以及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审美意识。
   这种语言讲授和直观展示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短视频等,采取视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是对传统的、僵化的一味注重口头传授的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它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语境中学习知识,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强烈意识。    二、文本细读为主,影视鉴赏为辅
   文本细读也是一种源自20世纪西方文论的较新的阅读方式。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细读”,即是“认真、审慎、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意义,从而阐释作品的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即‘形式的内容’”[3]。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将它运用于课堂教學之中,其服务对象则转移到学生身上。此时的语境发生了转变,即为了阅读教学而细读。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有其自身的特色。其一细读姿态具有多元性,教师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细读姿态;其二细读往往聚焦字、词、句的意义的解读;其三,细读的结论具有兼容性,即细读而得出一种结论可能兼有其他的结论。因而,读者要想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和隐含的意义,必须进行细读。
   然而,为了迎合新时期对大学生文学素质的要求,高校文学课的内容不断增加,信息量又不断扩容。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很难在课程安排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辅助教学方法。在众多的辅助方法中,影视鉴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方法。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媒介,具有文字作品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即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影视片能够将宏大的文本篇幅、庞杂的故事情节以及抽象而深奥的文学内容浓缩在很短的片段中,以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视觉感受迅速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专注于对影片的鉴赏,从而在如此短时间内了解文本基本内容,掌握主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生成与影视中人物同样的情感反映,带来心旷神怡般的情感熏陶,从而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故而,“要将电影与小说置于同等的、平行的地位来看待,而不是视之为小说的寄生品或附属品。”[4]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贯彻文本细读为主,影视欣赏为辅的策略。首先,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以穿插播放与所阅读的文本相关的影视短片,让学生对所播放的影视片段的内容和所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比照,讨论其异同;也可以在口头讲授期间选择性播放影视片段,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欣赏,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大篇幅文本的纷繁复杂的内容,为进一步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让学生自行鉴赏相关影视片段,并将自己的观后感写出来,下一节课检查其完成情况。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效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消减其阅读之时的紧张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从而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影视片段欣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对其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消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与效用和相关影视剧的特点与效用不一定吻合,有时还会大相径庭。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因而具有“多义性”“复杂性”。不同的读者因所处的时代、生存的地域、形成的社会风习、养成的个体品味,会逐渐形成不同的人生观、鉴赏品味。所以,即便是在欣赏基于原著而改编的影视作品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评价的主观性,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产生对源文本意义的误读。由此观之,学生在观看相关影视剧的时候,要做出合理的鉴赏,切不可过分依靠影视欣赏来理解文学作品。教师更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文本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否则,“会因受影视解读之引导而产生理解局限与偏差,从而导致文学魅力的弱化。”[5]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学生自主学习并存
   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给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校文学教学带来史无前例的影响。高校文学课堂教学实施视觉叙事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多媒体网络资源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是一个开放性的、覆盖区域广泛的、蕴含量大的资源库。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去使用。其次,网络资源形式多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温故知新的辅助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譬如雨课堂、超星在线、QQ分享平台等等。再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既形象生动又图文并茂,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受,除了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之外,还能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感受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听课走向积极主动的学习前台,即从狭小的课文空间走向广阔的网络世界。不能不说,网络资源已经和高校文学课堂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已经证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富有成果的教学模式。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库进行教学呢?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文学教育工作者深思又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利用网络资源的心得,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设立“自主导入”页面,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做主,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所学文学知识,选择某一网络平台,寻找自己所要的学习资源,然后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心得形之于文字,教师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检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譬如,在美国清教文学教学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网络平台搜索美国清教文学形成的背景知识、历史渊源以及教义。然后进行认真阅读消化,掌握其要旨,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向教师请教。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显得既轻松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能节省时间,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的理解,形成对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异同的认知。其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实施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信息量大,学生往往应接不暇,且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引发发散思维,精力不集中,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事与愿违,不利于整体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带着问题上课,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讲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是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又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又有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如何?”等等。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到网络平台上查找资料,然后认真阅读这些资料,弄清楚这些问题,这样就不至于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语
   文学教学是高校整体教学链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然而,目前各类文学作品的内容传授方法单一,且呈现出模式化,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文学课堂教学采取视觉叙事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的优点在于作为信息传递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取代语言文字。本文基于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语言教授与直观展示相结合,文本细读为主、影视欣赏为辅以及网络资源与自主学习三个层面,阐述了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视觉叙事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视觉叙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交际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完善高校文学教学新模式提供新的尝试。尽管通过实践教学证明视觉叙事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且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与文学作品相比,无论就其自身的特点还是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再加上教育实际所限,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绝不能取代文学文本细读。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J].当代作家评论,2006(05):30-33.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5):68-70.
  〔3〕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02):80-84.
  〔4〕汪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9):21-24.
  〔5〕罗建新.影视鉴赏、文本细读与高校文学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24-25.
   (责任编辑 曹彩霞)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现代化新征程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变革使命。作为与经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社会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变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舆情舆论视角,通过抓取2020年5月至11月网媒平台大数据,深入分析背后反映的舆情诉求,从职业教育产品需求、机会需求、个性需求、国际需求出发,探索总结新时期职业教育变革路径,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向好向快发展提供参考。
摘 要:“浙东唐诗之路”诗歌中包含大量或曲径通幽、或群山环抱的寺庙道观园林形态之书写,诗人们笔下这些生趣盎然的寺观景致反映出唐代浙东寺观选址布局、植物景观等方面的造园特征及其走向山林的时代性转变,流露出时人行旅拜谒途中的真挚情感,带有丰富的文学艺术想象与独特的浙东人文印记,对新时代浙江文化景观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同时,本文以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浙东诗歌寺观书写的个案考索切入,重点审视“浙东唐诗之路
摘 要:高校教师队伍管理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课题,从德法协同视角上推进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主要是基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法治建设、学校教师队伍自身成长、教师队伍管理现代化建设、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和建设教育强国等方面的需要。以现代大学治理的要求审视当下高校教师队伍管理问题,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了管理效能的提升。鉴于此,高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大学治理的要求,从德法协同治校的视角重塑教师队伍管理的理念、内
摘 要: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难或毕业后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等问题。法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方面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各级高校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并累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实习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本文
古人云“人如其名”,丰源便如此。丰源,“疯源”也,她自称“丰子”,人称“疯子”,又名曰“数学狂魔”,因为她常为数学而痴狂。  课间,她走在校园里,嘴里总时不时冒出些数字或者数学公式来,如“3.1415926”,如“-1的平方根是i”,再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特别是“祖率”,她当箴言般挂在嘴边,实乃天下奇人也!  在某些时候,她会在某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聊发数学狂”,疯一疯,狂一狂,总会达
期刊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捧着奖状回家,妈妈总会兴奋地说:“啊,桐桐,你真棒!”听到这样的称赞,我的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  随后我便跑去爸爸跟前,向他炫耀我的“战绩”。他只是轻轻抬起头,看了一眼奖状,脸上微微一笑:“嗯。”然后,目光便又停在他的扶贫文件上了,偶尔也会加上一句“继续努力”,但也不会超过十个字。渐渐地,我长大了,因为爸爸工作太忙了,所以我很少向他汇报。当然,这是其一;其二,他的表扬无非就一句
期刊
摘 要:清朝乾隆年间,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属于教育题材。全书描写的七位师长,代表着不同的类型。在他们身上,作者多层面地聚焦教师的职责或素养数十条,这对今天的人民教师,应该担负怎样的职责、具备怎样的素质,都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歧路灯》;教师;职责;素养   清朝乾隆年间,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属于教育题材。小说的主人公谭绍闻,青少年时期由正道走上歧路,再由悔悟到重入歧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学生国际视域的培育,是基于全球一体化发展、国家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一流大学建设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思政课合法性的提升与学生国际化适应能力、高等教育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等方面的需要。经验事实和调研发现,当下高校思政课国际视域培育非常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选用上国际化视域滞后。鉴于此,国家层面应面向世界以立足和平发展的需要,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政策体
王子昊同学是个不爱说话的人,每当同学们跟他说话时,他总是沉默不语,“天”经常被他“聊死”,于是大家都叫他“沉默哥”。  但在“十一”假期过后,“沉默哥”突然变了。见到组长,他问:“组长,说说你的假期怎么过的,有没有好玩的事呀?”遇见班长,他说:“班长,我们班应该搞一个作文比赛,提高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遇见丁晓雅,他的嘴巴就跟抹了蜜一般夸个不停:“你穿這件衣服,漂亮得就像白雪公主!”而且,上课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