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年初,我曾做过一个统计,当时私募基金经理对这一年的行情普遍乐观,持“先抑后扬”和“震荡上行”观点的占比超过80%,这与各大券商策略报告“前低后高”的主流观点惊人地相似。历史经验证明,在强烈的一致预期下,市场往往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果然,2011年A股市场“前高后低”,私募“先抑后扬”和“震荡上行”的预期也落空了,超过80%的私募出现亏损。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私募行业的分化已悄然展开。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表明,只有形成自己特色的私募基金才可能走上长期盈利之路,人云亦云者的发展空间不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力求获取绝对收益,但很多阳光私募依然遵循“靠天吃饭”的模式,市场好的时候,整体业绩还可以,而每逢弱市,产品净值就跌得厉害。最直接的原因是,不少私募的市场研究过于依附于机构的研究所,而从历史经验看,机构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普遍不高,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还是对行业、公司的分析都较薄弱,而少数研究能力较强的机构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大,尚难形成引导价值投资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阳光私募依附于机构的研究所,其投资模式可能短期化,获取唱多逻辑、提前打听信息等成了常见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又造成市场观点的“同质化”趋势。在一致预期的强化下,一些题材股、概念股被夸大炒高,而后转为暴跌。
同一种模式玩的人太多,一致性太过强烈,这种模式必然会失效。分析人士认为,阳光私募要想发展,必须在绝对收益上取得让人信服的成绩,这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不是在羊群中随波逐流。
例如,从当前市场情况看,并非一味做多才能盈利,空方策略也基本具备操作空间,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的指引已出台,市场上融资融券的标的范围也已扩大。在此背景下,市场的套利空间逐步出现,套利品种也将越来越多。谁能熟练地进行多空转换,运作跨品种套利和实施对冲策略,谁就更可能稳定获取绝对收益,这可能是私募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中国股市有一些存活了多年的老牌私募基金。它们大多拥有较强的投资团队,有成熟的投研体系,规模也难得的稳定。它们最主要的特色是,对机构的服务并不盲从,对大众不盲从,能够坚持自己的多空策略,其策略能兼顾短期和长期,并且非常重视风险控制,绝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些阳光私募的产品虽然在牛市里并不起眼,但在熊市里独树一帜,从几年的平均情况看,年化收益率相当高。它们的投研体系也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这些阳光私募可以说为整个私募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
必须强调的是,阳光私募的特色之路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由于中国的阳光私募发展历史尚短,很多人的“崛起”依赖这一路径:先成立一只产品,利用资金优势将产品的净值做得很高,随后吸引私人银行资金或大额投资者,成立多只产品。这种以“诱饵”方式壮大自身规模的做法做一次或两次还行,其后必然难以为继。
多数投资人已明白,前面的单个产品做得好,一是可能跟规模小有关,数千万元的资金毕竟好管;二是跟一些阳光私募刻意做业绩有关,而做好业绩就是为了迅速做大规模,但规模一大,业绩就“变脸”,对整个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砸了自己招牌,也砸了大家的饭碗。
毫无疑问,管理私募基金是一门技术活,必须殚精竭虑、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替人管钱又首先是个信用活,时刻对客户感恩、每日持战战兢兢的态度才能因信而立。中国的阳光私募只有讲诚信、有特色,其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私募行业的分化已悄然展开。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表明,只有形成自己特色的私募基金才可能走上长期盈利之路,人云亦云者的发展空间不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力求获取绝对收益,但很多阳光私募依然遵循“靠天吃饭”的模式,市场好的时候,整体业绩还可以,而每逢弱市,产品净值就跌得厉害。最直接的原因是,不少私募的市场研究过于依附于机构的研究所,而从历史经验看,机构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普遍不高,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还是对行业、公司的分析都较薄弱,而少数研究能力较强的机构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大,尚难形成引导价值投资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阳光私募依附于机构的研究所,其投资模式可能短期化,获取唱多逻辑、提前打听信息等成了常见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又造成市场观点的“同质化”趋势。在一致预期的强化下,一些题材股、概念股被夸大炒高,而后转为暴跌。
同一种模式玩的人太多,一致性太过强烈,这种模式必然会失效。分析人士认为,阳光私募要想发展,必须在绝对收益上取得让人信服的成绩,这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不是在羊群中随波逐流。
例如,从当前市场情况看,并非一味做多才能盈利,空方策略也基本具备操作空间,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的指引已出台,市场上融资融券的标的范围也已扩大。在此背景下,市场的套利空间逐步出现,套利品种也将越来越多。谁能熟练地进行多空转换,运作跨品种套利和实施对冲策略,谁就更可能稳定获取绝对收益,这可能是私募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中国股市有一些存活了多年的老牌私募基金。它们大多拥有较强的投资团队,有成熟的投研体系,规模也难得的稳定。它们最主要的特色是,对机构的服务并不盲从,对大众不盲从,能够坚持自己的多空策略,其策略能兼顾短期和长期,并且非常重视风险控制,绝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些阳光私募的产品虽然在牛市里并不起眼,但在熊市里独树一帜,从几年的平均情况看,年化收益率相当高。它们的投研体系也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这些阳光私募可以说为整个私募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
必须强调的是,阳光私募的特色之路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由于中国的阳光私募发展历史尚短,很多人的“崛起”依赖这一路径:先成立一只产品,利用资金优势将产品的净值做得很高,随后吸引私人银行资金或大额投资者,成立多只产品。这种以“诱饵”方式壮大自身规模的做法做一次或两次还行,其后必然难以为继。
多数投资人已明白,前面的单个产品做得好,一是可能跟规模小有关,数千万元的资金毕竟好管;二是跟一些阳光私募刻意做业绩有关,而做好业绩就是为了迅速做大规模,但规模一大,业绩就“变脸”,对整个阳光私募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砸了自己招牌,也砸了大家的饭碗。
毫无疑问,管理私募基金是一门技术活,必须殚精竭虑、与众不同才能脱颖而出。替人管钱又首先是个信用活,时刻对客户感恩、每日持战战兢兢的态度才能因信而立。中国的阳光私募只有讲诚信、有特色,其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