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埔军校老兵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在美丽的桂平西山脚下,有一幢五层楼高的西式洋楼,古色古香,清静幽雅。听老人讲,这幢洋楼和周围几百米的地方就是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的校部。
  黄埔军校曾经在桂平开办过?我怀着猎奇心理,想详细了解有关情况,而要想知道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的情况,就必须要探访黄埔军校的老兵。
  去哪里寻访这些老兵呢?在桂平县县志办查访的时候,听一位老同志说,城北街就有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我们非常高兴,立即到城北街街道委员会了解。街道干部说,235号确实有一个叫郑亦炽的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可他2004年4月已经去世了,不过妻子蓝小云还健在。我即找到蓝小云说明来意。她告诉我:“老郑健在时,桂平籍的黄埔军校同学、校友,每年都是到我们家集中的。老郑抄录有黄埔军校同学的名单,我将那份名单放在衣柜里。”并找出一份有100多人的名册给我们。名册上详细记录着桂平籍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的毕业生105人以及每人的出生时间、黄埔军校第几期和住址。我如获至宝。
  按照蓝小云给的名单、地址,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打听。后来,《关爱老兵网站》的同志也协助我们一道进行查访。经过一段艰苦调查,截至2013年9月30日,了解到黄埔军校桂平籍的学生有148人。但大部分已经去世。目前还健在的有11人。他们是:黄朝容,木乐镇岭村7队人,1920年11月出生,黄埔第6分校第18期学生。陈超森,木根镇连平村人,1921年出生,黄埔第4分校第19期学生。梁鹤平,蒙圩镇顺东村10队人(现住蒙圩街),1917年12月出生,黄埔第6分校第21期学生。全辅成,西山镇永培村全村12队人(现住柳州市),黄埔第6分校第22期学生。林敬裕(又名:林彼德),西山镇城中街330号,1922年6月21日出生,黄埔第4分校第18期学生。李贤俊,西山镇白兰村白额屯人(现住台湾台中市),1922年出生,黄埔第4分校第18期学生。甘树池,大洋镇蕉树村人。1920年出生,黄埔17期学生。朱永金,江口镇大湟江人。1924年出生,黄埔22期学生。梁深明,蒙圩镇流兰村人,1921年出生,黄埔19期学生。梁宙乾,石龙镇达开水库工人,1920年出生,黄埔18期学生。秦守柱,大洋镇下村人,1921年出生,黄埔19期学生。尽管这11位老人年龄都已超过90岁,平时也略有些懵懂,但只要一谈到黄埔军校,个个都显得特别精神,脸上泛着喜悦的光芒。据他们回忆:
  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与共产党联合在广州黄埔筹建军校,同年6月,正式建成并招生。学校正式名称是: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
  抗战开始,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经请示蒋介石后,将黄埔军校陆续分散到全国各地办分校。这样,黄埔军校分成9个分校:第一分校在河南洛阳;第二分校在湖南武岗;第三分校在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在广东德庆;第五分校在云南昆明;第六分校在广西南宁;第七分校在西安王曲;第八分校在湖北房县;第九分校在新疆迪化。
  他们回忆道:日本军队入侵广东后,1938年年初,黄埔军校第四分校从广东德庆迁到广西桂平。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中正,第四分校主任是韩汉英,副主任是陈芝馨(驻校负实际校务),有教师30名左右。第14期的学生由德庆迁到广西桂平上课和训练;第15期在桂平招学生,附近各地的热血青年都来到桂平报考;这两期的学生共有1700名(第一大队步兵600名,第二大队工兵600名,炮兵、通信兵500名)。当年黄埔军校在桂平的情景很令人鼓舞。高大的校门写着“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的对联,横额写着“军人魂”3个大字。校园清洁整齐,气氛庄严肃穆,军容威武矫健,军纪严明似铁。军校的学生热血滔滔,决心与全国人民一起同仇敌忾,共御外敌。他们紧张地训练,在队伍行进中,雄赳赳,气昂昂,雄壮嘹亮,扣人心弦的歌声,如同排山倒海的潮水,此起彼落。在军校的校风影响下,桂平全民都为之沸腾起来,抗战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投笔从戎,踊跃报名参军,加入烽火漫天的抗日救国战斗中去。这些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立即参加抗日战争。
  在陈超森家采访时,听92岁的陈超森说,自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过许多战役,如蒙圩之战、桂林保卫战、喋血昆仑关等。在他的下巴、左脚眼、左大腿,都有明显的伤疤。这几处伤疤都是在昆仑关战役中受伤的。陈超森原来是排长,在昆仑关一战,连长牺牲后,他被提拔为连长,带领全连战士与日军英勇作战。在一次攻占山头的战斗中,被日本兵的机枪扫射,当场倒地不省人事,醒来时已经在医院里了。听罢,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在我们告别他,将要上车时,发现这位92岁的老兵双脚并拢立正,向我们行了个军礼!
  我们惊呆了!一个90多岁的老人向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敬礼,我们那里承受得起?我们个个眼里含着泪花,慌忙大声喊叫:“陈爷爷!多保重身体!慢慢行回家吧!”他的举动,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林敬裕家,林老脱去上衣,露出曾受过枪伤的右手臂。他回忆道:“在1944年参加桂林保卫战中,与日本军队激战了一星期,右手中弹负重伤。我当时是31军131师391团1营2连任排长。391团是一个加强团,1000多人,负责守卫七星岩。日本军队连续向我们进攻了4天,都被我们打退了。我们又饿又累,根本没有得到休息。而日军越来越多人,加上有飞机大炮支援,战斗很惨烈,我们越战越减员。我手持冲锋枪,遵照黄埔军校的精神,誓死保卫阵地,不成功就成仁!见到日本兵就开枪扫射。我每次打出一梭子弹,都会有几个日本兵好似踩着西瓜皮一样,向后一仰倒地而死!每当打死日本兵,我的心就感觉得到安慰。我当时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只要自己还生存,就要寻找目标打死日本兵。正当我打得开心时,突然从我的右侧出现几个日本兵,我正想摆枪扫射,几个日本兵同时向我开枪。我的右手拗中弹,手无知觉没法扣动扳机;紧接着来了一枪打中我头部,‘当’的一声打中钢盔。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我向后仰跌落入很深的石缝里。日本兵来到,在上面向下扔了三四个手榴弹,他们认为我必死无疑,就离开了。幸好,我摔下的地方正好有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七星岩已经被日军占领了,没有枪声了,只听到日本兵讲话的声音。天黑后,我慢慢向外爬。由于出血过多,一点力气都没有,每爬一寸都非常费力。爬几尺休息一下,这样爬到半夜才爬到一条小路边,我已经昏迷了。幸亏有几个桂林民团的战士经过,把我抬回民团抢救治疗。后来听说,我们这个加强团1000多人,幸存的不够10人。他们跟我一样,是受重伤后,晚上爬出来的。战斗结束,我的伤得到治疗,但不能完全恢复,右手只能是弯曲的,无法伸直。至今已经70多年了。”(注:桂林光复后,人们收敛391团烈士遗骨,合葬于于普陀山霸王坪即博望坪,建抗日英烈墓,碑铭“八百壮士之墓”)
  他的儿子吃惊地问:“老爸,您是黄埔军校毕业?我都不知道。”林敬裕说:“解放后,‘三反’‘五反’‘反右’‘文革’,多次政治运动,谁敢说出来。当时,如果人家知道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早就没命了。黄埔军校毕业时,发了一本同学录、一把佩剑。毕业佩剑的剑柄上,一面刻有我‘林敬裕’的名字和‘蒋介石赠’几个字;剑柄的另一面刻有‘成功成仁’四个字。这些东西我都丢掉了,不敢保存。今天是第一次讲出事实真相了。”
  难怪桂平那么多黄埔军校学生,有的就在我们身边,却不知道,原因就在这里。
  已经在台湾定居的李贤俊,有时会回到桂平过清明节。他与林敬裕从读浔郡中学开始直到黄埔军校,都是在同一个班。谭毓贤也是他们在浔郡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后来参加学生军的。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及时访问了他们。这3个老兵都参加过抗日战争,李贤俊经历比较多些。在广西发生的三大抗日战争:蒙圩之战、昆仑关之战、桂林保卫战,他都参加了。他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为了保卫祖国,赶走日寇,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与日军战斗。解放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生活困难,但是,他们从没为了名利而提及往事和战绩。
  今天,我们作为民间组织去探访他们,他们也只是希望能回去看看母校。
  我们赶忙找了辆微型面包车,载上老兵直到桂平黄埔军校旧址。刚停好车,他们便迫不及待地下车,站在钟楼前凝视许久,口中念念有词:“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捍卫祖国,我们齐赴沙场,统一意志,集中力量……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发扬中华民族之荣光。”“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怕他们太过激动,慌忙过去扶他们慢慢走近钟楼。林敬裕老人叹息道:“日本人非常憎恨我们黄埔军校。1938年9月的一天上午,日本军队的9架飞机飞来桂平轰炸黄埔军校。幸亏当时一千多师生们都到公园前面的大操场训练,不然,那次就惨了。但是,留校的上校军官陈寿昌和军校的9个学生被炸死。学校也被炸平,只剩下这幢钟楼了!”他用那弯曲的手,抚摸着钟楼有点斑驳破残的砖柱,思绪万千。
  据了解,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桂平校址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搬迁到广西宜山一段时间,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
其他文献
翻阅近几年的物理中考题,对电和磁内容的考查仍然重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其中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两部分内容很容易混淆,易混点主要有:电动机和发电机;电磁学中的各个实验装置图;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决定因素等.  1.电动机和发电机.  (1)原理不同: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发生转动的原理制成;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  (2)原理示意图不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