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有机农业的社会型企业,为日本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已近40年,堪称日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代表。面对相似的发展环境,守护大地协会走过的路能够为国内方兴未艾的有机农业带来怎样的启示?高桥哲是日本守护大地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且看他在2015年第六期沃野讲堂上分享的守护大地协会发展经验。
协会+公司
日本有机农业组织守护大地协会于1975年在东京旁边的千叶县千叶市成立,社长是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的藤田和芳。1977年,社会型企业日本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藤田和芳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公司注册资本超过3亿日元,2014年销售额约133亿日元,签约农户2500多户,其中从事蔬菜生产的有1200多户,其他还有水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者。目前宅配客户约9万户,还有14.8万客户通过网络购买,消费者规模约23.8万人。
公司业务以有机生鲜宅配为主,自1985年开始,是日本第一家从事有机食品宅配的企业,以东京为中心业务,产品有蔬菜、肉类、禽蛋、鱼类还有日用品。公司还经营批发和电子商务,并且在繁华的东京火车站经营了一家餐饮店,使用大地守护协会生产的原料制作便当,深受顾客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提供自然住宅业务。公司并不具体从事建筑工作,而是跟一些建筑公司合作,向消费者提供没有化学产品侵蚀的日本国产木材。
“土地已经死了”
守护大地协会是怎样诞生的呢?60年前,日本进入了战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与今天的中国相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在农村,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农业的现代化意图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当时的日本为了发展工业,引导乡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参与工业生产,因此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面对农业病虫害,过去依靠大量劳动力人工除害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当时流行使用高毒农药,农民缺乏相关农药知识,都觉得有了农药之后方便多了,所以大家都肆无忌惮地施用。这样农业生产效率的确提高了,但也带来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随后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日本人称“土地已经死了”。
再后来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也遇到了问题。当时美国的商超经营模式进入日本,带来了流通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以及与之配套的批量化销售。这对商家来说是利好,因为能够通过提升流通效率谋取更多利润,但也引起了不良连锁反应。比如,从效率角度出发,商家要求蔬菜包装要大小一致,消费者要求蔬菜要看起来漂亮,没有虫眼。农民们为了适应商业化流通的需求,就大量使用农药,想让农产品的卖相变得更好。病虫害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使用量就越来越大,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一批有识之士进行了反思。与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类似,日本小说家有吉佐和子撰写了《复合污染》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通过描述当时农村发生的现实,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一些提倡有机农业的协会组织相继诞生,出现了很多从事有机农业的先驱。当时日本没有有机农业的提法,而是叫做“生态农业”。
这些先驱者中有一位叫福冈正信,借鉴中国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提出了“自然农法”,他自己解释道:“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其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到了1971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成立,对日本近代农业对人与自然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这不是简单地归纳为使用农药和不使用农药的区别,而是一种思想运动,是对社会现状的整体反思,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模式。1975年,藤田和芳成立了大地守护协会,当时他的一个口号就是“与其叫嚷农药危害100万次,不如从种植、运输、消费一根无农药的萝卜开始。”
从理想到实践
藤田和芳出生于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岩手县,家里是富农。上世纪60年代考入东京上智大学,曾积极参加日本学生运动,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抨击商业垄断,属于激进派的领头人。后来学生运动失败,藤田和芳受到打击,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小型出版社做编辑。
学生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藤田和芳始终认为日本社会运行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想要改造社会的理想矢志不渝。工作后他遇到一名乡村医生,告诉他有很多农民因为农药的侵害得了怪病。这位医生也很有想法,不仅给农民治病,还一直在考虑农民为什么会得病,应该通过怎样改变生产方式来防病。年轻的藤田先生通过参加这个医生办的研究会接触了很多农民。在水户市郊区采访农民的时候,藤田了解到,当地农民在意识到农药对身体的危害之后,发明了矿物质农耕法,种出的蔬菜味道很好,但时有虫蛀,不被城里人喜爱,商超一般都会拒售。于是藤田到东京找到了执掌农产品流通大权的生活消费者协会,想帮农民们打开销路。但协会负责人看到这些被虫蛀过的蔬菜,又听说因为不用除草剂而全靠人工,所以价格要比市场价还贵的时候,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便拒绝了藤田。
面对困境,藤田和芳决定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农户找销路。在大地守护协会成立之前,藤田和他的伙伴长谷川满开着小货车到住宅小区售卖“不洒农药的安全蔬菜”。最初他们对这件事能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也是半信半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区主妇们特别买账,一传十十传百,销路非常好。
为什么主妇们会有如此高涨的积极性呢?因为她们平时都在超市购买农产品,但也读过《复合污染》之类的材料,认为市面上流通的蔬菜对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想做一些改变但又没有门路。正好藤田这时去卖安全蔬菜,给她们提供了选择。
开始的时候,藤田一行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周末去摆摊。这个过程中,主妇们对他讲,你们不要只周末来,最好每天都来。还有人讲,你们的菜品种太少,我们要更多的品种,包括周边小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于是藤田就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安全蔬菜的销售。 双轮驱动
随着安全蔬菜的销路越来越广,1975年,藤田和芳成立大地守护协会,1977年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成立。
守护大地协会意味着社会运动诉求,体现了协会作为公益组织想要追求新的生活模式,对社会现状进行的整体反思。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意味着业务经营诉求,要确保盈利实现自我造血,是社会运动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
协会与公司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一样,而且要协同并进,缺一不可。为什么要成立有限公司呢?因为做社会运动是需要资金的。当然这笔资金可以来自多个方面,比如社会援助,政府补贴等等。但是要想把运动推进下去,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成立公司进行市场销售赚取利润,再用这笔资金投入到运动的发展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时藤田和芳成立公司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有机界的批评。大家都讲要为理想奋斗不能追求经济利益,带给他很大的舆论压力。然而正是藤田在学生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带给他启示——社会运动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运动必须要有现实的支持。所以尽管困难重重,藤田还是选择了协会与公司“双轮驱动”的模式。
建议替代诉求
守护大地的创始者们做了更进一步考虑,不要总是搞诉求型运动,而是要向建议型运动改变。当时的日本社会意识到农药的危害之后,一味指责农药的生产商、经销商,还指责农户你们为什么要使用高毒农药。农户也很委屈,我们不使用农药的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没人买。这样社会的指责与农户的回答纠缠在一起,社会运动遇到了瓶颈。
这时守护大地就站了出来,避免无谓的争执,而是力求提供可行的方案,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把不使用农药化肥的蔬菜卖出去,守护大地就给农户提供了很多建议与帮助,为他们搭建销售渠道。
落地的有机
大地守护协会有自己的生产标准,包括三原则:第一是土壤不消毒,第二是不使用除草剂,第三是尽量不使用化肥、农药。一定要使用农药的时候,要按照当地平均蔬菜使用量的四分之一。高桥哲介绍说:“我们建了一个高毒农药的名单,如果说是高毒农药或者大家认为用这个农药后的残留会很严重,我们就会列入名单,之后我们会员就不使用这个农药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标准并不是由我们制订然后让农民去执行的,而是和农民协商,征得大家同意之后共同遵守的。这个标准每年都会更新,都在修正。”
守护大地会和农户签订协议,确定收货时间和数量,如果按照约定的生产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守护大地会全部收购。因为有了这个制度,农民们就能够安心而且专心地从事生产。
建立产销信任关系
参加组织的农户技术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于是就有做得比较好的人批评相对不好的农户,说他们做的是假有机。这些话传到消费者耳中之后,会对整个组织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生产者之间你说我的坏话,我说你的坏话,实际上最终蒙受损失的是所有人,对推动农业及市场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守护大地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眼下的水平,而是怎样把后进的农户培养起来,促进他生产水平提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守护大地的标准里允许使用农药,因为很多生产者不可能一下子掌握高水平的有机生产技术,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允许他们慢慢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鼓励不断努力,不断调整,对这个过程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守护大地做的就是每年在全日本范围内召开十余次培训,召集有经验的生产者或者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户讲课,从而实现水平的整体提升。
因为规程里允许使用一定量的农药,所以如何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是一项挑战。守护大地要求生产者必须遵守约定,根据种植计划安排生产,提供所有的生产履历,包括种植时间、什么时候用了多少农药等信息,并毫无保留地全部公开。接下来公司会派专业人员到农户田间检查。蔬菜上市之前还会请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
此外,守护大地还会召集消费者去给农户帮忙,这样的活动一年大概要办一百多次。消费者可以进行预约,与农户同吃同住,了解农户怎样生产,会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这种交流,双方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统计局)
协会+公司
日本有机农业组织守护大地协会于1975年在东京旁边的千叶县千叶市成立,社长是被称为“有机农业教父”的藤田和芳。1977年,社会型企业日本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藤田和芳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公司注册资本超过3亿日元,2014年销售额约133亿日元,签约农户2500多户,其中从事蔬菜生产的有1200多户,其他还有水产品和日用品的生产者。目前宅配客户约9万户,还有14.8万客户通过网络购买,消费者规模约23.8万人。
公司业务以有机生鲜宅配为主,自1985年开始,是日本第一家从事有机食品宅配的企业,以东京为中心业务,产品有蔬菜、肉类、禽蛋、鱼类还有日用品。公司还经营批发和电子商务,并且在繁华的东京火车站经营了一家餐饮店,使用大地守护协会生产的原料制作便当,深受顾客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提供自然住宅业务。公司并不具体从事建筑工作,而是跟一些建筑公司合作,向消费者提供没有化学产品侵蚀的日本国产木材。
“土地已经死了”
守护大地协会是怎样诞生的呢?60年前,日本进入了战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与今天的中国相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在农村,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农业的现代化意图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当时的日本为了发展工业,引导乡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参与工业生产,因此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面对农业病虫害,过去依靠大量劳动力人工除害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所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当时流行使用高毒农药,农民缺乏相关农药知识,都觉得有了农药之后方便多了,所以大家都肆无忌惮地施用。这样农业生产效率的确提高了,但也带来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随后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日本人称“土地已经死了”。
再后来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也遇到了问题。当时美国的商超经营模式进入日本,带来了流通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以及与之配套的批量化销售。这对商家来说是利好,因为能够通过提升流通效率谋取更多利润,但也引起了不良连锁反应。比如,从效率角度出发,商家要求蔬菜包装要大小一致,消费者要求蔬菜要看起来漂亮,没有虫眼。农民们为了适应商业化流通的需求,就大量使用农药,想让农产品的卖相变得更好。病虫害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使用量就越来越大,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一批有识之士进行了反思。与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类似,日本小说家有吉佐和子撰写了《复合污染》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通过描述当时农村发生的现实,指出日本社会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一些提倡有机农业的协会组织相继诞生,出现了很多从事有机农业的先驱。当时日本没有有机农业的提法,而是叫做“生态农业”。
这些先驱者中有一位叫福冈正信,借鉴中国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提出了“自然农法”,他自己解释道:“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其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无’字,‘一切无用论’,即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到了1971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成立,对日本近代农业对人与自然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这不是简单地归纳为使用农药和不使用农药的区别,而是一种思想运动,是对社会现状的整体反思,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模式。1975年,藤田和芳成立了大地守护协会,当时他的一个口号就是“与其叫嚷农药危害100万次,不如从种植、运输、消费一根无农药的萝卜开始。”
从理想到实践
藤田和芳出生于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岩手县,家里是富农。上世纪60年代考入东京上智大学,曾积极参加日本学生运动,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抨击商业垄断,属于激进派的领头人。后来学生运动失败,藤田和芳受到打击,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小型出版社做编辑。
学生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藤田和芳始终认为日本社会运行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想要改造社会的理想矢志不渝。工作后他遇到一名乡村医生,告诉他有很多农民因为农药的侵害得了怪病。这位医生也很有想法,不仅给农民治病,还一直在考虑农民为什么会得病,应该通过怎样改变生产方式来防病。年轻的藤田先生通过参加这个医生办的研究会接触了很多农民。在水户市郊区采访农民的时候,藤田了解到,当地农民在意识到农药对身体的危害之后,发明了矿物质农耕法,种出的蔬菜味道很好,但时有虫蛀,不被城里人喜爱,商超一般都会拒售。于是藤田到东京找到了执掌农产品流通大权的生活消费者协会,想帮农民们打开销路。但协会负责人看到这些被虫蛀过的蔬菜,又听说因为不用除草剂而全靠人工,所以价格要比市场价还贵的时候,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便拒绝了藤田。
面对困境,藤田和芳决定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农户找销路。在大地守护协会成立之前,藤田和他的伙伴长谷川满开着小货车到住宅小区售卖“不洒农药的安全蔬菜”。最初他们对这件事能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也是半信半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区主妇们特别买账,一传十十传百,销路非常好。
为什么主妇们会有如此高涨的积极性呢?因为她们平时都在超市购买农产品,但也读过《复合污染》之类的材料,认为市面上流通的蔬菜对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想做一些改变但又没有门路。正好藤田这时去卖安全蔬菜,给她们提供了选择。
开始的时候,藤田一行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周末去摆摊。这个过程中,主妇们对他讲,你们不要只周末来,最好每天都来。还有人讲,你们的菜品种太少,我们要更多的品种,包括周边小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于是藤田就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安全蔬菜的销售。 双轮驱动
随着安全蔬菜的销路越来越广,1975年,藤田和芳成立大地守护协会,1977年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成立。
守护大地协会意味着社会运动诉求,体现了协会作为公益组织想要追求新的生活模式,对社会现状进行的整体反思。守护大地协会有限公司意味着业务经营诉求,要确保盈利实现自我造血,是社会运动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
协会与公司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一样,而且要协同并进,缺一不可。为什么要成立有限公司呢?因为做社会运动是需要资金的。当然这笔资金可以来自多个方面,比如社会援助,政府补贴等等。但是要想把运动推进下去,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成立公司进行市场销售赚取利润,再用这笔资金投入到运动的发展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时藤田和芳成立公司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有机界的批评。大家都讲要为理想奋斗不能追求经济利益,带给他很大的舆论压力。然而正是藤田在学生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带给他启示——社会运动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运动必须要有现实的支持。所以尽管困难重重,藤田还是选择了协会与公司“双轮驱动”的模式。
建议替代诉求
守护大地的创始者们做了更进一步考虑,不要总是搞诉求型运动,而是要向建议型运动改变。当时的日本社会意识到农药的危害之后,一味指责农药的生产商、经销商,还指责农户你们为什么要使用高毒农药。农户也很委屈,我们不使用农药的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没人买。这样社会的指责与农户的回答纠缠在一起,社会运动遇到了瓶颈。
这时守护大地就站了出来,避免无谓的争执,而是力求提供可行的方案,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为了把不使用农药化肥的蔬菜卖出去,守护大地就给农户提供了很多建议与帮助,为他们搭建销售渠道。
落地的有机
大地守护协会有自己的生产标准,包括三原则:第一是土壤不消毒,第二是不使用除草剂,第三是尽量不使用化肥、农药。一定要使用农药的时候,要按照当地平均蔬菜使用量的四分之一。高桥哲介绍说:“我们建了一个高毒农药的名单,如果说是高毒农药或者大家认为用这个农药后的残留会很严重,我们就会列入名单,之后我们会员就不使用这个农药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标准并不是由我们制订然后让农民去执行的,而是和农民协商,征得大家同意之后共同遵守的。这个标准每年都会更新,都在修正。”
守护大地会和农户签订协议,确定收货时间和数量,如果按照约定的生产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守护大地会全部收购。因为有了这个制度,农民们就能够安心而且专心地从事生产。
建立产销信任关系
参加组织的农户技术水平难免参差不齐,于是就有做得比较好的人批评相对不好的农户,说他们做的是假有机。这些话传到消费者耳中之后,会对整个组织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生产者之间你说我的坏话,我说你的坏话,实际上最终蒙受损失的是所有人,对推动农业及市场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守护大地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眼下的水平,而是怎样把后进的农户培养起来,促进他生产水平提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守护大地的标准里允许使用农药,因为很多生产者不可能一下子掌握高水平的有机生产技术,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允许他们慢慢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鼓励不断努力,不断调整,对这个过程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守护大地做的就是每年在全日本范围内召开十余次培训,召集有经验的生产者或者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户讲课,从而实现水平的整体提升。
因为规程里允许使用一定量的农药,所以如何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是一项挑战。守护大地要求生产者必须遵守约定,根据种植计划安排生产,提供所有的生产履历,包括种植时间、什么时候用了多少农药等信息,并毫无保留地全部公开。接下来公司会派专业人员到农户田间检查。蔬菜上市之前还会请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
此外,守护大地还会召集消费者去给农户帮忙,这样的活动一年大概要办一百多次。消费者可以进行预约,与农户同吃同住,了解农户怎样生产,会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这种交流,双方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