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为了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消除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障碍,教师尝试将统编版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与学生当下真实可感的生活进行连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链接对应,感知古典诗词的内在之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编选进统编版教材的诗词就如同美丽的叶片,有的内容浅近,童趣十足。比如,统编版一上中的第一篇古诗《咏雪》就是一首典型的数字谜语诗,整首诗以学生熟悉的一到十的数字呈现,且有着极强的语言节奏感,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这首诗,教师先顺应学生内在的节律和认知,让学生在“读一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感,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在“数一数”中唤醒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在借旧触新中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内在认知;在“猜一猜”中,链接学生的认知经验,并紧扣古诗内容说说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与生活中见到的雪有怎样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的原始生活储备伴随着内在思维,进入到诗歌的内核境界之中,既强化了对古诗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历练了想象和表达能力,轻松地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无巧不成书,统编版最后一首诗《风》也是一首典型的谜语诗。之所以选择这首诗编入教材,蕴藏着编者的一种美好寄寓:即通过这首诗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不管是什么季节、不管是什么自然现象,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都可以运用语言将这种极其细微的差异展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这首诗中找寻到最美的瞬间和变化,比如,引导学生从四句诗所描写的外显景象入手,结合生活想象“风吹过时”的独特画面,罗列出作者依照四季变化架构诗歌创作的思路;最后,学生将这四句话统整起来进行对比阅读,认识到描写的对象相同,但在不同的季节所呈现的特点和画面却完全不同,并在深入联系和辨析的过程中,感受风的变化和特点。
要想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价值,就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想从文字组成的诗词中体验到美,就必须要学会与生活的链接与融通。儿童对于生活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好奇意识。所以,诵读描写这些生活资源的古典诗词,就是在引领学生不断向着最真实的生活逼近、靠拢。通过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认知和诗歌本身之间构建了一条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体验、体验比照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中内蕴之美。学生也在放松的状态下,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感官去细致观察、感悟生活,从而实现了融会贯通地学习,为踏进故事之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类群复现,探寻古典诗词的别样情趣
古诗词的机械组合是无法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的,学生的认知拒绝单调,喜欢新鲜感、陌生感的资源。教师可以将诗词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联结起来。
纵观统编版教材中编选的诗词篇目,其中不乏描写古代儿童真实生活的佳作。比如,《村居》中无拘无束放飞风筝的“儿童”,《池上》偷采白莲的“小娃”,《清平乐·村居》中“卧剥莲蓬”的“小儿”,《小儿垂钓》中“怕得鱼惊”的“蓬头稚子”……事实上,古诗词中的儿童生活已经与当下的儿童有着鲜明的差异,这是吹着空调、吃着冷饮、玩着手机的孩子所无法真正体验的。为此,教师就需要运用复现的策略,为缺乏生活储备的孩子补上一课。
首先,穿越时光进行复现。古代的孩子沒有我们的电子游戏、动画片,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好奇意识被充分激活,纷纷开始了猜测,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内在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也被顺势激活。教师相机紧扣诗歌的内容进行统整,梳理出统编版教材编排的所有古诗词,将其依照诗词的体律、朝代的顺序、内容的深浅等进行综合性统整,让学生借助诗歌的内容与古代的伙伴们来一次精神上的邂逅,感知他们的生活、揣摩着他们的心理,真正意识到原来生活居然可以如此丰富。
其次,引入生活进行复现。很多时候,儿童生活的本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玩的项目不同,玩的体验不一样,但却有着共性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词的理解转向对生活中自我的关照。比如,《池上》的学习,感受偷采白莲的小儿那份天真烂漫,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回忆、搜寻自己经历“偷”的囧事;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也曾经干过哪些调皮捣蛋的“坏”事;学习了《稚子弄冰》,可以说说自己在生活也曾经有过哪些独特的创意?一连串的诗词,呈现的一组组鲜活的画面,当学生将诗人的心态、时代的状况和诗歌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们也就不再是一个机械、纯粹的解读者,而是一个对自己生活进行关照和链接的复现者。
每读一首诗,就是在回味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每读一首诗,就是在复现的过程中形成情感上的认知共鸣。
三、人文熏陶,促进古典诗词的滋养效能
古诗词的统整教学,除了紧扣教材中的资源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诗歌的阅读与生命成长结合起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这已经成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诗词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就为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很多时候,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诗歌中所蕴含的诸多教育元素(比如珍惜时间、立志求学、勤勉读书等),促发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比如,很多学生浪费粮食,随意将剩下的饭菜倒掉,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悯农》时的语句,警示学生在生活中铺张浪费陋习,并激发学生表达思维,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再如有些学生在取得良好成绩之后不思进取,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勉励他们不断奋进。
借助诗歌育人,不仅需要将古人的诗作从原本纸上的机械文字转化为丰富、具体的画面,更需要将外显的语言、内在的哲理融化为一道人性之光,折射进所有的学生内在意识之中。这样的教学主要在于三个好处:其一,借助诗人智慧的语言来教育学生,不仅展现了故事学习的外显效果,还满足了学生学有所用的心理;其二,将诗词置身于劝谏性的情境认知氛围中,开掘诗词内在的感染价值,提升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质态;其三,让学生在多维互动、彼此分享的过程中,对诗词学习的感受和收获进行交流与巩固,触发学生对于诗歌主题情感的内在共鸣。通过这样的组合型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也为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储备了认知和积淀,从而让学生以诗意的方式栖居生活。
总而言之,教师借助实际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对具有共性主题的古诗词进行统整与感知,对常规性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延续和拓展,充分彰显教材诗歌的原生教学价值,积极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建构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大姜小学(255314)
一、链接对应,感知古典诗词的内在之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编选进统编版教材的诗词就如同美丽的叶片,有的内容浅近,童趣十足。比如,统编版一上中的第一篇古诗《咏雪》就是一首典型的数字谜语诗,整首诗以学生熟悉的一到十的数字呈现,且有着极强的语言节奏感,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这首诗,教师先顺应学生内在的节律和认知,让学生在“读一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感,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在“数一数”中唤醒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在借旧触新中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内在认知;在“猜一猜”中,链接学生的认知经验,并紧扣古诗内容说说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与生活中见到的雪有怎样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的原始生活储备伴随着内在思维,进入到诗歌的内核境界之中,既强化了对古诗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历练了想象和表达能力,轻松地打开了诗歌的大门。
无巧不成书,统编版最后一首诗《风》也是一首典型的谜语诗。之所以选择这首诗编入教材,蕴藏着编者的一种美好寄寓:即通过这首诗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不管是什么季节、不管是什么自然现象,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都可以运用语言将这种极其细微的差异展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这首诗中找寻到最美的瞬间和变化,比如,引导学生从四句诗所描写的外显景象入手,结合生活想象“风吹过时”的独特画面,罗列出作者依照四季变化架构诗歌创作的思路;最后,学生将这四句话统整起来进行对比阅读,认识到描写的对象相同,但在不同的季节所呈现的特点和画面却完全不同,并在深入联系和辨析的过程中,感受风的变化和特点。
要想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价值,就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想从文字组成的诗词中体验到美,就必须要学会与生活的链接与融通。儿童对于生活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好奇意识。所以,诵读描写这些生活资源的古典诗词,就是在引领学生不断向着最真实的生活逼近、靠拢。通过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认知和诗歌本身之间构建了一条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体验、体验比照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中内蕴之美。学生也在放松的状态下,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感官去细致观察、感悟生活,从而实现了融会贯通地学习,为踏进故事之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类群复现,探寻古典诗词的别样情趣
古诗词的机械组合是无法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的,学生的认知拒绝单调,喜欢新鲜感、陌生感的资源。教师可以将诗词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联结起来。
纵观统编版教材中编选的诗词篇目,其中不乏描写古代儿童真实生活的佳作。比如,《村居》中无拘无束放飞风筝的“儿童”,《池上》偷采白莲的“小娃”,《清平乐·村居》中“卧剥莲蓬”的“小儿”,《小儿垂钓》中“怕得鱼惊”的“蓬头稚子”……事实上,古诗词中的儿童生活已经与当下的儿童有着鲜明的差异,这是吹着空调、吃着冷饮、玩着手机的孩子所无法真正体验的。为此,教师就需要运用复现的策略,为缺乏生活储备的孩子补上一课。
首先,穿越时光进行复现。古代的孩子沒有我们的电子游戏、动画片,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好奇意识被充分激活,纷纷开始了猜测,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内在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也被顺势激活。教师相机紧扣诗歌的内容进行统整,梳理出统编版教材编排的所有古诗词,将其依照诗词的体律、朝代的顺序、内容的深浅等进行综合性统整,让学生借助诗歌的内容与古代的伙伴们来一次精神上的邂逅,感知他们的生活、揣摩着他们的心理,真正意识到原来生活居然可以如此丰富。
其次,引入生活进行复现。很多时候,儿童生活的本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玩的项目不同,玩的体验不一样,但却有着共性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词的理解转向对生活中自我的关照。比如,《池上》的学习,感受偷采白莲的小儿那份天真烂漫,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回忆、搜寻自己经历“偷”的囧事;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也曾经干过哪些调皮捣蛋的“坏”事;学习了《稚子弄冰》,可以说说自己在生活也曾经有过哪些独特的创意?一连串的诗词,呈现的一组组鲜活的画面,当学生将诗人的心态、时代的状况和诗歌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们也就不再是一个机械、纯粹的解读者,而是一个对自己生活进行关照和链接的复现者。
每读一首诗,就是在回味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每读一首诗,就是在复现的过程中形成情感上的认知共鸣。
三、人文熏陶,促进古典诗词的滋养效能
古诗词的统整教学,除了紧扣教材中的资源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诗歌的阅读与生命成长结合起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这已经成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诗词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就为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很多时候,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诗歌中所蕴含的诸多教育元素(比如珍惜时间、立志求学、勤勉读书等),促发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比如,很多学生浪费粮食,随意将剩下的饭菜倒掉,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悯农》时的语句,警示学生在生活中铺张浪费陋习,并激发学生表达思维,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再如有些学生在取得良好成绩之后不思进取,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勉励他们不断奋进。
借助诗歌育人,不仅需要将古人的诗作从原本纸上的机械文字转化为丰富、具体的画面,更需要将外显的语言、内在的哲理融化为一道人性之光,折射进所有的学生内在意识之中。这样的教学主要在于三个好处:其一,借助诗人智慧的语言来教育学生,不仅展现了故事学习的外显效果,还满足了学生学有所用的心理;其二,将诗词置身于劝谏性的情境认知氛围中,开掘诗词内在的感染价值,提升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质态;其三,让学生在多维互动、彼此分享的过程中,对诗词学习的感受和收获进行交流与巩固,触发学生对于诗歌主题情感的内在共鸣。通过这样的组合型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也为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储备了认知和积淀,从而让学生以诗意的方式栖居生活。
总而言之,教师借助实际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对具有共性主题的古诗词进行统整与感知,对常规性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延续和拓展,充分彰显教材诗歌的原生教学价值,积极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建构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大姜小学(25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