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 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三个面向;实施课程计划;重视课外阅读;新文化渗透
当前世界各国应对男孩“危机”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项名为“为了对有人的性别和教育”的调查,在4年内时包括美国、英国、芬兰、德国等42个国家在内的15岁、已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女生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报告由此得出结论:"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在看我国, 2013年5月9日,新郑市市直中学一名学生高俊宇在学校门口附近被打成重伤,而施以毒手的,竟是自己的同窗。2011年9月湖北某校高二班詹某,伙同本班5名同学对李某群殴,致使李某多处重伤。校园暴力屡见不鲜,已经演变成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社会现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因此,学校文化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那么学校如何引领学生实现这种转型呢?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做起:
一 要真正落实课程计划
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一堂课。可由于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和师资、设施设备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落实好音、体、美、劳技、科技等课程。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课程的单调乏味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其实,音、体、美、劳技、科技等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大科学家钱学森同时也是个画家,大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然生活简朴,但生活很有情趣。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乐,把音乐作为人生的补药,用音乐放飞梦想,悉心倾听浪漫的音乐,身心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智慧得到开启;现在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参加游泳、打排球等文体活动,与科研工作相互调剂,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二 要重视课外阅读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倡导阅读经典,还有规定的书目;初中有专门的课外读本和要求阅读的书目。可在实际运用中,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学校即使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也大都是一些充数的图书,缺乏经典;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也没多少时间去享受课外阅读,充斥学生书桌的是各式各样的教辅资料;学校和老师也缺乏对学生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一些学校可能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但可能最缺的是“书香气”。关于读书,涌现过很多名言,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总之,读书能够启迪人生、滋润未来。
三 要关注学校文化的“变迁”
学校教育中的“ 文化” 也要被作为动词来理解。因为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具有直接参与新文化创建的任务。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 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 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因此,还要防止以下两种倾向:
(一) 不加选择地学习外来文化。开放, 是转型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点。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 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 关注全球性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以强烈的赶超意识和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 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先进科技、消费生活水平的赞赏、羡慕. .这一切都使外来文化以顺畅的势头浸漫到中国社会的各方面, 渗透到各地区、城市、街道和大大小小的家庭, 其内容涉及到技术、生产、思想、管理、观念、制度、科学、艺术、商业、消费、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如此强劲的势头可谓空前。无疑, 异域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其适度的渗入, 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的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是, 这种“迟发展效应” , 并非都是积极的, 它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如若对此缺乏警惕, 无策以对, 就有可能出现民族经济发展受阻和文化殖民化的倾向,原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会被崇洋媚外、鄙视本民族的心态所消蚀, 走向“ 开放” 国策所追求的目标的反面。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 祀人忧天” 式的推测, 它在现实中已经有所表现。
(二) 把外来文化拒之门外。市场经济竞争加剧和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变化,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 原主流价值系统已受到挑战, 失去原来全面主导、支配人的行为的地位, 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故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尤为激烈。它最集中表现在人生观与生活方式上, 表现在人的身心状态上。这意味着学校不能把“变化”拒之门外, 把“ 世俗”与“ 流行” 视作洪水猛兽, 以昔日的围墙保持校内一方经典的净土。有人称当前中国社会已进人压力社会和消费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状态, 是市场经济在中国近20 年来急剧发展、竞争空前激烈和社会财富增加, 但文化在价值观导向上滞后的产物。对于西方先进国家的生产能力,管理经验,以及学生的价值导向,人生观等等,我们不能把它拒之门外,要能够充分吸取我们学生适用的精神食粮。
四 要把学校新文化渗透在各门学科中
“为财富而生存” 成了在高压力和高消费社会中生活的人,在人生观和生存状态方面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写照。人生观和生存状态的多元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区别。其中, 尽管有强调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声音, 但在强大的市场背景下这种声音显得微弱。“ 为财富而生存” 同样在观念、物质、活动等方面, 影响着今日的学校生活和师生的生存状态。但是,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是今日中国的现状, 都表明财富不是幸福人生的直接构成,更不是全部。财富甚至还可能成为犯罪的根源。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放弃每一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学校要在各学科中渗透幸福人生观的教育,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知识,强体质。让校园里有歌声、球声和艺术作品。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学生未来》 新化县教育局
【关键词】三个面向;实施课程计划;重视课外阅读;新文化渗透
当前世界各国应对男孩“危机”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项名为“为了对有人的性别和教育”的调查,在4年内时包括美国、英国、芬兰、德国等42个国家在内的15岁、已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女生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报告由此得出结论:"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在看我国, 2013年5月9日,新郑市市直中学一名学生高俊宇在学校门口附近被打成重伤,而施以毒手的,竟是自己的同窗。2011年9月湖北某校高二班詹某,伙同本班5名同学对李某群殴,致使李某多处重伤。校园暴力屡见不鲜,已经演变成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社会现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因此,学校文化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那么学校如何引领学生实现这种转型呢?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做起:
一 要真正落实课程计划
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一堂课。可由于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和师资、设施设备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落实好音、体、美、劳技、科技等课程。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课程的单调乏味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其实,音、体、美、劳技、科技等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未来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大科学家钱学森同时也是个画家,大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然生活简朴,但生活很有情趣。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乐,把音乐作为人生的补药,用音乐放飞梦想,悉心倾听浪漫的音乐,身心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智慧得到开启;现在他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参加游泳、打排球等文体活动,与科研工作相互调剂,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二 要重视课外阅读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倡导阅读经典,还有规定的书目;初中有专门的课外读本和要求阅读的书目。可在实际运用中,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学校即使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也大都是一些充数的图书,缺乏经典;沉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也没多少时间去享受课外阅读,充斥学生书桌的是各式各样的教辅资料;学校和老师也缺乏对学生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一些学校可能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但可能最缺的是“书香气”。关于读书,涌现过很多名言,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总之,读书能够启迪人生、滋润未来。
三 要关注学校文化的“变迁”
学校教育中的“ 文化” 也要被作为动词来理解。因为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具有直接参与新文化创建的任务。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 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 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因此,还要防止以下两种倾向:
(一) 不加选择地学习外来文化。开放, 是转型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点。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 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 关注全球性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以强烈的赶超意识和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 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先进科技、消费生活水平的赞赏、羡慕. .这一切都使外来文化以顺畅的势头浸漫到中国社会的各方面, 渗透到各地区、城市、街道和大大小小的家庭, 其内容涉及到技术、生产、思想、管理、观念、制度、科学、艺术、商业、消费、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如此强劲的势头可谓空前。无疑, 异域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其适度的渗入, 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的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是, 这种“迟发展效应” , 并非都是积极的, 它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如若对此缺乏警惕, 无策以对, 就有可能出现民族经济发展受阻和文化殖民化的倾向,原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会被崇洋媚外、鄙视本民族的心态所消蚀, 走向“ 开放” 国策所追求的目标的反面。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 祀人忧天” 式的推测, 它在现实中已经有所表现。
(二) 把外来文化拒之门外。市场经济竞争加剧和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变化,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 原主流价值系统已受到挑战, 失去原来全面主导、支配人的行为的地位, 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故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尤为激烈。它最集中表现在人生观与生活方式上, 表现在人的身心状态上。这意味着学校不能把“变化”拒之门外, 把“ 世俗”与“ 流行” 视作洪水猛兽, 以昔日的围墙保持校内一方经典的净土。有人称当前中国社会已进人压力社会和消费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状态, 是市场经济在中国近20 年来急剧发展、竞争空前激烈和社会财富增加, 但文化在价值观导向上滞后的产物。对于西方先进国家的生产能力,管理经验,以及学生的价值导向,人生观等等,我们不能把它拒之门外,要能够充分吸取我们学生适用的精神食粮。
四 要把学校新文化渗透在各门学科中
“为财富而生存” 成了在高压力和高消费社会中生活的人,在人生观和生存状态方面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写照。人生观和生存状态的多元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区别。其中, 尽管有强调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声音, 但在强大的市场背景下这种声音显得微弱。“ 为财富而生存” 同样在观念、物质、活动等方面, 影响着今日的学校生活和师生的生存状态。但是,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是今日中国的现状, 都表明财富不是幸福人生的直接构成,更不是全部。财富甚至还可能成为犯罪的根源。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放弃每一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学校要在各学科中渗透幸福人生观的教育,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知识,强体质。让校园里有歌声、球声和艺术作品。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面向学生未来》 新化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