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淑权,研究员,1942年11月出生,福建同安人,现任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委。1965年赵淑权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放射化学专业,复旦的五年大学生活使他得到了良好而又系统严格的教育。1965年大学毕业时,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想要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跋涉。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一呆就是17年,而在这17年里,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直到1982年,赵淑权调到上海工业卫生研究所(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前身)担任研究员。1994年,赵淑权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进修,这段进修的经历使他大开眼界,并终身受益。
赵淑权为人很低调,在此之前从未接受过关于他个人成长经历和科研业绩的采访;他很健谈,思路清晰且表达能力强;他很性情,谈起中国的稀土和放射性问题研究,流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和倔强:“虽然目前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家的稀土和放射性研究在国际上还不是很先进,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一定会改变。”
在放射性监测研究领域无私奉献
40多年来,赵淑权研究员一直从事天然放射性、环境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和监测。所谓天然放射性,即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所谓环境放射性监测,包括放射化学分析和γ能谱分析;所谓人工放射性的监测,即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而且,他坚持把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与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研究兼容起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和公众的健康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赵淑权研究员介绍,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来源的放射性,主要为天然放射性与人工放射性两种,其中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被称为“天然放射性”,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被称为“人工放射性”。随着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环境污染越来越频发,因此,环境放射性监测己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但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在稀土研究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对“入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特别是如何与国外的研究水平接轨,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各国的打压,是摆在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赵淑权说,稀士的应用领域广泛,被誉为“工业味精”和“新材料的金库”。由于稀土矿常常与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等共生或伴生,因而在矿场、选矿、冶炼及渣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放射性污染,甚至有的还非常严重。因而开展对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对于环境放射性监测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赵淑权对于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有着深入的研究,被誉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例如,他曾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分析有过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世界罕见、我国特有的一种稀土矿物。据赵淑权介绍,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稀土以阳离子的形式吸附于花岗岩风化壳中的黏土矿物上。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以及由它们生产的稀土产品放射性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相当多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表明,在离子型稀土富集物中还有些α放射性核素或者没有Υ辐射,或者其Y辐射我们还没有识别。
赵淑权还指出,非放射性平衡的离子型稀土富集物,单靠Υ能谱分析,要取得完整的分析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应该配合一些其它的方法,如放化分析、α能谱分析、液闪分析以及X荧光光谱分析利ICP-MS等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才能使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
努力耕耘结硕果
苍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如今的硕果累累。1983年12月,赵淑权参与的《核试验沉降物对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课题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12月,他的《用Ge(Li)γ谱仪测定海底沉积物中137Cs、40K、U、Ra、Th的方法研究》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88年4月,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上海地区放射性调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上海地区污染调查》获上海医科大学成果奖,并通过上海市环保局的成果鉴定。赵淑权先后发表论文38篇,其中两篇以外文发表,《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的放射性分析》、《稀土放射性分析的比对研究》、《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分析的现状与展望》和《核应急尿样中关键核素的快速分析及内照射剂量估算》等20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由他执笔的有4篇。
多年的科研实践,使赵淑权在稀土及环境放射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中国加入WTO后,资源全球化,进出口贸易必须与全球接轨。为此,要及时关注国外稀土界的动态,加强我们的基础研究,建立、完善并不断扩充我国自己的数据库,拥有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研究方法上,赵淑权总结说,在稀土放射性分析时,首先遇到标准参考物质的选择,在全国卫生系统γ能谱分析、比对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总放的测定,反之,又用总放的测定去寻找γ能谱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是方法之间的比对,包括总放与γ谱之间的比对、γ谱与X-荧光光谱分析之间的比对与γ谱与ICP-MS之间的比对;最后,是实验室之间的比对。通过比对,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使某些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赵淑权认为,比对研究是放射性分析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放射性非平衡体系的分析,有时还需要辅以其他方法,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的结果。对于一些复杂、未知样品,时常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分析,不断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研究要勤奋更要细心
1994年,赵淑权远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简称BNL)进修。这段进修的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终身受益。BNL建于1947年,实际上是美国九所大学的联合体。这里先后有五位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科学界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摇篮”。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博士就是在这里发现了J粒子,从而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BNL的科学家们对于工作的那份严谨和认真、那种执著和坚守,给赵淑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赵淑权深知,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攀登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前赴后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还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一个又一个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承上启下。所以在科研工作中,赵淑权在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也不忘和其他单位和个人密切合作、共同攻关,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开放的实验室平台,迅速占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他还不忘为我国的稀土研究培养人才。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科技工作者,赵淑权经常提醒年轻人:“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是将来发展的基础。”赵淑权还说,他很想告诉年轻的学子们,学物理一定要多动手,多做实验,多比对。他甚至举出他上高中时候的事来向我们证实他这个结论的无可争辩。那是高二时候的一堂物理课,老师讲解完知识点,让大家动手做物理实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只有赵淑权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动手,赵淑权不以为然地说:“结论不是已经都有了吗?都在书上呢!”老师的脸一下子变得严厉无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错,结论书上是有,但那是别人的结论,不是你的,你自己的结论只能通过自己动手才知道。至今为止,赵淑权都不会忘了高中物理老师的那句话——只有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是自己的东西。
赵淑权还说,科学研究就怕“细心”两个字。他说:“对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不要放过,不要小看细节,细节往往可以决定成败!”因为在实验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实验操作细节或数据处理细节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年轻人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科学、规范、细致的操作能力以及科学、认真、灵活的数据处理能力。
感谢生活赐予他的一切
赵淑权很感恩。他说他很满足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很感谢那些在他人生道路上给过他帮助的人们。
他感谢母校复旦大学。五年的大学生活,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是那么漫长,然而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短暂。一千八百多个日夜,弹指一挥间。从他第一次迈进校门开始,母校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润物细雨,滋润着他的心田;如拂面春风,湿暖着他的灵魂。如今,那颗感恩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蔚然成阴。五年中,无数个动人而又难忘的画面,凝结成记忆的珍珠。那写满心底的是留恋,是温馨,是感激。
母校如家园,带给他的是温暖与安心。清新安谧的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早已融入了他的记忆。窗明几净的教室,是他奋斗的战场;在那里,他用一滴滴汗水去灌溉青春,去承载梦想,去采摘胜利树上的累累硕果,去印证自己的成长。母校点燃了他心中神圣的火种,为他指明航向,遨游学海,去体会收获的喜悦。感恩母校,感谢母校让他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奋斗、成长,完成最美好的蜕变,破茧而出,自由飞翔。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这里的17年,是他生命中最充实的17年;在这里,他又一次完成了对知识的扩充、对能力的历练,也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懂得了如何去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在这里,他收获了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无私的爱与关怀,他们一同忍受酷暑烈日,一同汗如雨下;他们相互支持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低谷,他们学会了去爱、去坚持、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感谢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他依然铭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领导和同事们送来关切的目光,送来迎接挑战的力量;在这里,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在这里,他懂得了只有勤奋耕耘,才会尝到丰收的香甜;是这里,让他今天能够骄傲地立于强者之列,有资本去触碰更高的目标。
“追求卓越,报效祖国”这强有力的号召,早已被他铭记于心。这八个字掷地有声,将永远是他前进的动力和不变的追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赵淑权,已经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0多个年头。2002年,赵淑权从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又被返聘,继续在环境放射性监测领域奉献他的热情和热血。他把退休当作事业的又一个起点,他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与时俱进,在这个新起点上为新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已经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也算是为国家做了些事情,但我希望能健康工作50年,更多地回报学校的培养教育,回报社会。”赵淑权说。
是的,“回报学校,回报社会”,一直是赵淑权和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心底最朴实最诚挚的心愿。
赵淑权为人很低调,在此之前从未接受过关于他个人成长经历和科研业绩的采访;他很健谈,思路清晰且表达能力强;他很性情,谈起中国的稀土和放射性问题研究,流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和倔强:“虽然目前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家的稀土和放射性研究在国际上还不是很先进,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一定会改变。”
在放射性监测研究领域无私奉献
40多年来,赵淑权研究员一直从事天然放射性、环境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和监测。所谓天然放射性,即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所谓环境放射性监测,包括放射化学分析和γ能谱分析;所谓人工放射性的监测,即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而且,他坚持把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与核事故的应急快速分析研究兼容起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和公众的健康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赵淑权研究员介绍,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来源的放射性,主要为天然放射性与人工放射性两种,其中天然不稳定核素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被称为“天然放射性”,通过核反应人工制造的核素的放射性被称为“人工放射性”。随着核技术在能源、工业、医疗、农业、科研等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环境污染越来越频发,因此,环境放射性监测己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但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在稀土研究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对“入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特别是如何与国外的研究水平接轨,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各国的打压,是摆在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赵淑权说,稀士的应用领域广泛,被誉为“工业味精”和“新材料的金库”。由于稀土矿常常与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等共生或伴生,因而在矿场、选矿、冶炼及渣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放射性污染,甚至有的还非常严重。因而开展对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及其转移规律的研究,对于环境放射性监测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赵淑权对于稀土生产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有着深入的研究,被誉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例如,他曾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分析有过研究。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世界罕见、我国特有的一种稀土矿物。据赵淑权介绍,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稀土以阳离子的形式吸附于花岗岩风化壳中的黏土矿物上。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以及由它们生产的稀土产品放射性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相当多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表明,在离子型稀土富集物中还有些α放射性核素或者没有Υ辐射,或者其Y辐射我们还没有识别。
赵淑权还指出,非放射性平衡的离子型稀土富集物,单靠Υ能谱分析,要取得完整的分析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应该配合一些其它的方法,如放化分析、α能谱分析、液闪分析以及X荧光光谱分析利ICP-MS等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才能使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
努力耕耘结硕果
苍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如今的硕果累累。1983年12月,赵淑权参与的《核试验沉降物对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调查与卫生学评价》课题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年12月,他的《用Ge(Li)γ谱仪测定海底沉积物中137Cs、40K、U、Ra、Th的方法研究》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88年4月,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上海地区放射性调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上海地区污染调查》获上海医科大学成果奖,并通过上海市环保局的成果鉴定。赵淑权先后发表论文38篇,其中两篇以外文发表,《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的放射性分析》、《稀土放射性分析的比对研究》、《离子吸附性稀土富集物分析的现状与展望》和《核应急尿样中关键核素的快速分析及内照射剂量估算》等20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由他执笔的有4篇。
多年的科研实践,使赵淑权在稀土及环境放射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中国加入WTO后,资源全球化,进出口贸易必须与全球接轨。为此,要及时关注国外稀土界的动态,加强我们的基础研究,建立、完善并不断扩充我国自己的数据库,拥有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研究方法上,赵淑权总结说,在稀土放射性分析时,首先遇到标准参考物质的选择,在全国卫生系统γ能谱分析、比对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总放的测定,反之,又用总放的测定去寻找γ能谱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是方法之间的比对,包括总放与γ谱之间的比对、γ谱与X-荧光光谱分析之间的比对与γ谱与ICP-MS之间的比对;最后,是实验室之间的比对。通过比对,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使某些疑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赵淑权认为,比对研究是放射性分析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放射性非平衡体系的分析,有时还需要辅以其他方法,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的结果。对于一些复杂、未知样品,时常开展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分析,不断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研究要勤奋更要细心
1994年,赵淑权远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简称BNL)进修。这段进修的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终身受益。BNL建于1947年,实际上是美国九所大学的联合体。这里先后有五位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科学界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摇篮”。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博士就是在这里发现了J粒子,从而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BNL的科学家们对于工作的那份严谨和认真、那种执著和坚守,给赵淑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赵淑权深知,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攀登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前赴后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还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一个又一个科研工作者前仆后继,承上启下。所以在科研工作中,赵淑权在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也不忘和其他单位和个人密切合作、共同攻关,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开放的实验室平台,迅速占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他还不忘为我国的稀土研究培养人才。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老科技工作者,赵淑权经常提醒年轻人:“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这是将来发展的基础。”赵淑权还说,他很想告诉年轻的学子们,学物理一定要多动手,多做实验,多比对。他甚至举出他上高中时候的事来向我们证实他这个结论的无可争辩。那是高二时候的一堂物理课,老师讲解完知识点,让大家动手做物理实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只有赵淑权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动手,赵淑权不以为然地说:“结论不是已经都有了吗?都在书上呢!”老师的脸一下子变得严厉无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错,结论书上是有,但那是别人的结论,不是你的,你自己的结论只能通过自己动手才知道。至今为止,赵淑权都不会忘了高中物理老师的那句话——只有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是自己的东西。
赵淑权还说,科学研究就怕“细心”两个字。他说:“对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不要放过,不要小看细节,细节往往可以决定成败!”因为在实验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实验操作细节或数据处理细节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年轻人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科学、规范、细致的操作能力以及科学、认真、灵活的数据处理能力。
感谢生活赐予他的一切
赵淑权很感恩。他说他很满足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很感谢那些在他人生道路上给过他帮助的人们。
他感谢母校复旦大学。五年的大学生活,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听起来是那么漫长,然而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短暂。一千八百多个日夜,弹指一挥间。从他第一次迈进校门开始,母校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润物细雨,滋润着他的心田;如拂面春风,湿暖着他的灵魂。如今,那颗感恩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蔚然成阴。五年中,无数个动人而又难忘的画面,凝结成记忆的珍珠。那写满心底的是留恋,是温馨,是感激。
母校如家园,带给他的是温暖与安心。清新安谧的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早已融入了他的记忆。窗明几净的教室,是他奋斗的战场;在那里,他用一滴滴汗水去灌溉青春,去承载梦想,去采摘胜利树上的累累硕果,去印证自己的成长。母校点燃了他心中神圣的火种,为他指明航向,遨游学海,去体会收获的喜悦。感恩母校,感谢母校让他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奋斗、成长,完成最美好的蜕变,破茧而出,自由飞翔。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这里的17年,是他生命中最充实的17年;在这里,他又一次完成了对知识的扩充、对能力的历练,也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懂得了如何去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在这里,他收获了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无私的爱与关怀,他们一同忍受酷暑烈日,一同汗如雨下;他们相互支持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低谷,他们学会了去爱、去坚持、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感谢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他依然铭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领导和同事们送来关切的目光,送来迎接挑战的力量;在这里,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在这里,他懂得了只有勤奋耕耘,才会尝到丰收的香甜;是这里,让他今天能够骄傲地立于强者之列,有资本去触碰更高的目标。
“追求卓越,报效祖国”这强有力的号召,早已被他铭记于心。这八个字掷地有声,将永远是他前进的动力和不变的追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赵淑权,已经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0多个年头。2002年,赵淑权从上海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又被返聘,继续在环境放射性监测领域奉献他的热情和热血。他把退休当作事业的又一个起点,他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与时俱进,在这个新起点上为新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已经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也算是为国家做了些事情,但我希望能健康工作50年,更多地回报学校的培养教育,回报社会。”赵淑权说。
是的,“回报学校,回报社会”,一直是赵淑权和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心底最朴实最诚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