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游侠历险记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长期生活在温软熙攘之乡的人所难以感受的经历。如今,当我安坐在宽敞整洁的办公室、缓步在清风习习的林荫道,再回想起那件親身经历的往事时,已经很有“天方夜谭”的感觉了。
  1985年春,时为浙江省椒江市气象台预报员的我响应国家号召援藏,前往地处藏北无人区边缘的申扎县气象站从事测报工作。这里海拔高达4700米(比拉萨高出1000多米),距地区所在地的那曲有千里之遥(距最近的邻县班戈也有500华里以上)。
  当时的申扎县幅员辽阔,面积差不多有3个浙江省大,但人烟却非常稀少,全部人口还不到两万。所谓的县城仅有五六十排平房,500余人丁。申扎县后来一分为三,析置为申扎县、尼玛县和双湖办事处(县级)。
  申扎县城的西面和南面阵列着冈底斯山脉的连绵雪峰,海拔普遍在6000米左右。其中最高的那座雪峰名为“甲岗”,位于气象站的正南方,海拔6444米,是冈底斯山东段最高峰,系藏民眼中之神山,自古以来不曾有人攀登过。
  对于雪山,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向往。世人素称西藏为雪域,我因此认为没有见识过雪山的人算不上真正到过西藏。于是在援藏将近结束的时候,我做了一件当地人从未想做的事——徒手爬上甲岗雪山。那是1987年4月4日。
  出于对我安全的担心,同时也为见识一次雪山真容,同站的两位藏族朋友扎达和罗布次仁决意陪我登山。我们提前几天准备了些简陋的登山装备,如牦牛绳、长刀、铁杖、水壶,以及照相机、望远镜和三脚架等,还从医院借来一只袖珍氧气钢瓶。
  启程登山的前一晚,扎达的妻子阿其默默地为我们准备着干粮——油炸面饼。透过那忽明忽暗的摇曳烛光和通红燃烧的牛粪炉火,我好像看到嫂子那双美丽的眼睛中流露出担忧的目光。
  那天早晨,在本人居室吃过大碗汤面之后,我们3位“壮士”于北京时间7时整静悄悄地踏着寒霜启程了。申扎气象站距离甲岗山北麓有近10公里的路程,中间需要穿越申扎藏布河及其两岸的宽阔草滩。经过半小时的行军,我们来到河边。时值开冰季节,申扎藏布河仍然残留着岸冰,主河道上时有排排浮冰漂流而下,我们受阻于宽阔的河面和湍急、刺骨的河水。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大块岸冰充当冰船渡河?于是3人费力推下两块约有四五平米及六七平米的冰板,罗布次仁自告奋勇率先登上较小的冰板试渡。眼看那“船”载着罗布很快越过主河道,我们正欲庆贺试航成功时,却见冰船竟然经受不住急流冲击而突然侧翻,罗布随之落水。所幸河水不深未遭没顶之苦,但也使其裆部以下全湿,几乎成为“落汤鸡”了。
  看过罗布次仁“现场直播”翻船落水的狼狈镜头之后,我和扎达也就不敢再试“冰船渡河”之举了。我们循着河岸上下奔走许久,终于觅得一处较浅的河段准备涉水过河。
  刺骨的寒水令我们不敢脱下鞋袜,不时下漂的浮冰也使我们不敢卷起裤腿。强忍着冰水刺痛,我们在深及大腿的湍急河流中缓缓跋涉,终于安全渡过申扎藏布,与罗布次仁会合。
  过河后我们继续赶路。寒风迅速将我们湿透的裤腿冻得梆硬,以至于走起路来吱哩咔嚓地直掉冰渣。我那双在推“冰船”时弄湿了的棉纱手套也早被冻成冰坨,以至于两手无法再待套中(后来也就一直裸手)。我们紧赶慢赶,总算按计划在10时以前到达甲岗山北麓。
  这里紧邻着一个由冰川融水冲刷而成的巨大峡谷,谷口处是一个满布巨石的大面积扇形冲刷滩。石滩中间有一条估计是被夏日洪流冲刷而成的宽大深沟,沟底有冰水潺潺流淌。
  稍作休息并留下合影之后,我们于10时整开始爬山。
  我与扎达沿峡谷东面的草漫坡上行,罗布次仁却独辟蹊径——竟然单独循大峡谷上行。随着海拔的升高及山势的变化,罗布与我们两人的相对高差越来越大,距离也越来越远了。眼看他的身影快要变成一个黑点了,我赶紧向谷底大声喊叫,希望罗布加快速度上来会合。
  可不曾想那峡谷的边坡甚为陡峻,而且又满布浮石,攀爬非常困难。罗布费了好大的劲才爬上来。经过如此一番折腾,罗布次仁的体力也就大大损耗了。
  又经过一阵努力,大约上到海拔540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进入一个砾石广布的地带——遍坡都是风化了的破碎石片!踩着碎石爬坡是非常吃力的,我们行不多久便气喘如牛,并感觉肢体极度乏力——出现了生理极限状态。
  为尽快通过此艰苦路段,我们采取了依次循进的办法,即:先由一人连续上行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再由第二位连续上行并超过第一位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再由第三位连续上行直至超过第二位三四十米后停步休息,而当第三位止步时,原第一位必须立即启步行进直至超过处在最上方者三四十米……3人照此规矩依次循环上行。
  好不容易通过了砾石坡,却见前方又有一座高度风化了的危崖挡道。攀崖太险,绕道又太远,我们左转右钻,终于寻得一处崖缺,翻爬而过。
  再走过一片宽大平缓的卵石台地,我们于14时前后到达海拔5800米左右的那个乱石滩。
  这可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石漫滩,散乱分布的粗大石块好像是曾被大水冲刷过似的,干净且无尖棱。然而在这个高度是决不会有大量的液态水的,估计应属经年常刮的强风之作吧?
  我们在乱石滩中找了个能够避风的凹窝休息了半个钟头,各人吃了些面饼又喝了些水,并暂存了食物以及部分不太用得着的物件。至14时30分,我们继续上行。   走在前面的扎达忽然停住脚步,并随之抱起一坨巨物。我与罗布赶紧趋前观看,却见竟是一支长达七八十厘米的巨大而完整的野牦牛角——真是不可思议!这牛角何以落到此处?人类之作吗?为什么费老大力气带到这个高度而又废弃之?食肉野兽之作吗?又有何必要带到如此高处享用?牦牛自己所为吗?在海拔接近6000米的高寒地方应该是没有任何牛类食物的,它总不至于费劲地跑到这上面来寻死吧?而且周围也不曾发现牦牛的其他尸骨啊。
  将近15时,我们到达海拔约6000米的雪线。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甲岗雪峰南坡那巨大的雪盆——哦!这就是我梦中的雪山奇景?如此贴近!如此真切!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顷刻间漫溢了我的整个身心……
  这里,绝对是人迹罕至之地——极其空旷静寂,极其洁净清明,广寒的空谷中不时传来雪鸡那“咕-噢、咕-噢”的叫声,直使人感觉好像是来到了天外之地。
  15时整,我第一个闯进那深浅莫测的甲岗雪盆。为规避雪崩及坍陷,我们约定相互间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后者踩着前者的脚印前进。
  雪深没膝,步履艰难,体力消耗极大。不久我看到,落在最后面的罗布次仁体力和意志均已消耗殆尽——在卧雪休息了好一阵后,缓慢地爬回了雪盆之外。而从小在藏北牧区长大的扎达则体力强劲,竟后来居上领先在前了。
  大约又上了100米后,雪面逐渐硬结起来,基本上不会没至足踝,于是走路也轻松多了。但有时,你会突然间一脚踩空直陷大腿根。足下空洞洞的——那可是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幸好这里的冰隙均较狭窄,尚不能陷进整个身体。
  走在前面的扎达止步在一处高大的冰崖之下,我随之近前。但见那高达数十米的断崖顶上正狂风大作。“呜-哇,呜-哇”,鬼哭狼嚎般的声音异常可怖。时而有从崖顶上落下的破碎冰块,辟辟啪啪地掉在崖底。断崖底部阴风惨惨,直使人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
  “好可怕哦。”扎达不由自主地叫了声。这时我才深刻地明白:有很多的感受只能是身临其境者才能真正领悟得到的。任何间接得到的感受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了的。
  我们继续上行,大约在6200米高度上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冰裂缝——长度超百米,宽度40厘米至两米不等。我战战兢兢地临渊下视,但只见那深切的裂隙底下发出蓝幽幽的光,根本不知底在何处。
  我们壮起胆子冒险跨过冰隙,于17时30分左右到达海拔6200多米的一块台地上。
  突然间一阵狂风袭来(风力绝对不会低于10级),只见原先平静的雪野刹时一片混沌,呼啸的狂风扬起大片的雪幕,粗硬的雪粒打得人脸生痛。我们背风低低趴下,拼命把头埋在两膝之间,一动不动地足足猫了10分钟之久。
  狂风过后,雪野又恢复了宁静。站在台地上仰视甲岗雪峰,只见其周围坡面寒光闪烁。“不能再爬了,你看这都已经是冰板了,一定滑得很。”——扎达劝我放弃登顶,到此为止了。
  然而攀登雪峰乃是我存续已久的梦,我又岂能轻易放弃?我告诉扎达,不想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我还要再试,直到证明确实无法攀登为止。
  扎达拗不过我,只好也跟着再往上攀爬。然而他不久便连续遭遇两次短距滑坠,被摔得晕头转向。他终于吃不住劲了。本来我还想再鼓励一番的,但脑中忽然闪过他妻子阿其送行我们时那担忧的目光,忽然想起他家中那两个可爱的小女孩,便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你不要再爬了,我一个人再试试,如果不行就马上回来。”说完这话,我便一个人继续上行。
  我沿着陡峻的冰坡,用所携带的长刀挖出脚窝,再用另一根铁管(从破折叠椅子上卸下来的)插入冰层卡住另一只脚,一步一步艰难地斜向攀登上行。
  约莫18时15分,我爬到海拔6300多米的一处山脊线边。伸手扒上裸露的岩脊——咦?怎么感到非常的尖利?好不容易撑上半个身子——天哪!眼前的景象不由得使我倒吸一口凉气。
  但见犹如刀口般尖利的山脊背面,竟然是一个壁立干仞,其深度和宽度均有五六百米的巨大U形谷。相形之下,我就像是一只蚂蚁附伏在巨大的锅沿之上。
  我浑身鸡皮疙瘩暴起,两条小腿随即不由自主地打起哆嗦。同时头脑中马上冒出了“今日非死不可”的念头。在六七级寒风的呼啸声中,我的身体随着心脏的急搏而剧烈颤抖。
  风中传来远處扎达的喊声——我无法听清,但是我知道他是要我立即返回。可是他又哪里知道我目前的处境啊?永别了扎达,我的好兄长,我再也不可能回去了。我腾出一只手向他挥了挥,让他先走——那个高度太寒冷,零下数十度的严寒是他不可能久待的。
  望着扎达慢慢远去的身影,我的心很沉很沉:完了,一切都结束了,我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了。
  在经过了片刻的恐惧和绝望之后,我的心神开始逐渐稳定下来。我真的毫无希望了吗?真的就这样死了吗?也许还有可能生还吧?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存在,我就要奋力争取啊。
  然而我目前所在的地方是无法走回头路的——经过我刚才一番斜向攀登之后,已经使自己处在冰川悬谷之上。而且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回头下行只要一脚不稳,便会滑下险峻的冰崖而命丧谷底。我只能继续沿脊线向极顶前进。
  那可是一段令人惊恐万状的险路,几乎每走一步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我摘下那副影响视线的墨镜,并将铁杖和长刀斜插在腰带上,而后手脚并用,在嶙峋的脊线裸岩与光滑的陡峻冰坡之间超常地发挥着自身的登山潜能——时而翻上横亘的岩障,时而掰下松动的石块,时而贴壁挪过冰石相接的险极之地……大约半个小时后,我终于爬出了那段险路。
  时至今日,每当我回想起攀登甲岗雪山时,便会立刻联想到爬越那段险路的经历,并仍然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这里,离甲岗山金字塔状的雪顶已经很近很近了。大概还有七八十米的样子吧。然而仰望那透着寒光的极峰,我还是感受到了甲岗雪峰那傲然的威势。她冷冷地面对着旷古以来第一个企近的人类,她对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部人显得不屑一顾。   惊魂甫定的我,面对着威势傲然的极峰似乎也显得有些气馁了。在这气势恢宏的冈底斯雪山面前,人类的个体竟是如此的渺小。我似乎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登山运动员会最后止步在距离峰顶咫尺之遥的地方。
  攀登雪山可不仅仅是对登山者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意志的严峻挑战。
  就此告退吗?我想自己也许永远都难以承受功亏一篑的终生遗憾。无论结局如何,我都要再搏。
  于是,带着征服处女峰的勇气和成功在望的喜悦,我集中起几乎全部的剩余体力快速冲向极顶。公元1987年4月4日19时06分,我终于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44米的甲岗之巅。甲岗雪峰从此留下了来自东海之滨的一个浙江人的足迹。
  我在极顶欢呼,我在极顶呐喊,我拼命地挥舞着随身携带的长刀和铁杖,期待我的同伴能够看到我征服极顶的英姿。
  我还用相机摄下了雪峰“头像”,以及其四野的壮观景色。
  俯视西南,我看到了如同银蛇般连绵不绝的冈底斯山群峰;极目东望,我遥见“众山之母”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昂然兀立天边……
  然而经过15分钟的激动之后,我终于又清醒了过来。我明白自己仍然处在危险境地,仍然没有回到人间。我还能回去吗?我又从什么路径回去?眼看夕阳西沉天色渐晚,扎达与罗布次仁又在何方?
  甲岗雪峰的四周没有任何安全的坡面能下——全都是陡峭而光滑的冰坡。太阳渐渐西下,风一阵比一阵寒冷,在这远离人世的雪山禁地,我感到极度的孤单。
  然而我毕竟需要立即下山,除非你打算成为甲岗女神的祭品。
  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先循原路下到那处马鞍形的雪脊上——也就是冲击峰顶之前曾经停留过的接近那段险脊的地方。然而接下来却几乎是无路可走了。
  西面是刚刚下来的极顶,南面是陡峻深广的巨大U形谷,东面就是那曾经的险脊。好像只有北面还可以一试,但那也是坡度达五六十度,高度超过百米的险峻冰坡啊。
  天色渐暗,容不得我再犹豫不决。但是如何下坡呢?我的脑海里忽然现出孩童时代曾经看过的连环画《林海雪原》里登高能手姜青山利用两把匕首攀登四方台冰崖的画面——对了!我今天就采用类似的办法下山吧。
  于是我迅速将长刀插入冰雪中,并随之俯卧于冰坡上。我希望用长刀和铁杖渐次交替插入冰雪中,以此挂住身体而慢慢下坡。
  然而铁杖毕竟不能当匕首用,其粗钝的两端很难插入近乎坚硬的冰板。无可奈何之下,我只好试着单刀下行了。
  但那毕竟属于长刀,显然不同于姜青山所用的匕首啊——何况我还仅仅只有一把。就在我拔出长刀准备第二次插入的时候,身体开始滑行了。
  我大惊失色,迅即用长刀拼命地猛凿冰板,然而我似乎已经没有更大的体力了,或许是因为那刀太长,很难使得上力。
  极度危险的雪山滑坠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光滑如镜的冰坡上,我在完全失控的情况下高速下滑。这一切来得是那样的突然,以至于我再没有任何的补救机会。
  只听见两耳风声呼呼一一我不知道自己将会滑向何方,我更无法弄清自己还能再生存几秒。世界完全变成了一片空白。我绝望地闭上了双眼,两手则本能地继续紧握着长刀和铁杖,全身呈大字形紧贴着冰面下滑、下滑……
  好像是过去了很久很久,阵阵寒风渐渐唤醒了处在迷糊状态的我——海拔6200米高度的一处积雪很深的阶地截住了我,也截住了我的生命。此时,我的半个身子深陷在雪层之中。
  我晃了晃脑袋,以证明自己还确凿地活着;又动了动四肢,以确定自己还没有残废。由于高速下滑时两只拳面紧贴着冰坡,十指背面的大半表皮都被磨掉了。
  我那两只几乎冻僵的手上糊满了黏稠的血,还在继续渗出的鲜血不断地滴落在干古洁白的雪地上,如同飘落的玫瑰花瓣一样美丽而醒目。
  拾起散落在附近雪地上的照相机及望远镜,顾不上找回长刀和铁杖,我摇摇晃晃地离开了那片阶地。
  走着走着,我渐渐地感到眼前景物模糊——可怕的雪盲症又降临到了我的身上。万幸的是,我在还能分辨出物体的大致轮廓时,安全地跨过了那两条深不见底的可怖的冰隙。
  当夜幕终于降临到甲岗雪山的时候,我的眼睛再也看不清这个寂静的世界了。在寒冷、饥饿、乏力以及伴随着雪盲而来的恐惧笼罩下,我跌跌撞撞地寻觅着生路。
  我凭借着本能的方向感,在没膝深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着沉重的双腿。走啊,爬啊,滚啊,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总算下到了海拔6000米左右的大雪盆。
  我已经极度虚弱,几乎再也迈不开脚步了。我多么想就地躺倒啊。有很多次,我驻足思考着要不要再走,我似乎觉得已经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可以离开人间了。而唯一觉得可惜的是,我仅仅度过25年的光阴,好像太短暂了。

  人间毕竟是美好的,我又怎能轻易舍弃呢?我想起自己过去曾遇到过的险境,最后总能安然过关,总能舒适地躺在自己温暖的被窝里——我今晚还能躺回自己的被窝吗?那是何等舒适美好的感覺啊!然而那凛冽的寒风真切地告诉我,在这远离人世的高寒雪野,我几乎不会有生还的可能。
  扎达和罗布次仁,应该回到那个储存着食物的乱石滩了,他们已经长达6小时以上未进食,没有理由不到那里补充体能啊。
  然而那个乱石滩距离大雪盆足有500米之遥。他们是不可能看到我当前处境的,因此也是不可能施救于我的——我想。
  距离我当前位置大约10米的地方,是一个深切的冰川悬谷(或称冰瀑布)——这是事后扎达和罗布次仁告诉我的。如果我的体力允许我走完这段路程,那结局也许就是粉身碎骨,如果我没有体力走完这段路程,那便是就地冻僵而成为雪山冰尸。   抬头望天,我看见上空弥漫着一团不断变化着的斑斓虹彩。那是什么?是美丽的天堂吗?当然我还有些清醒,我知道那不过是晴朗夜空中的半轮弯月——我那雪盲的眼睛把她极度晕化了。
  张望四周,我只见到处都是朦胧的白糊糊,什么都看不清。
  我的意识渐渐进入模糊状态,生理感官也越来越麻木和迟钝了。我漫无目的地、机械而缓慢地挪动着脚步,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趋近那冰川断崖。
  我的灵魂似乎已经游离身外,在头顶上空若即若离地飘荡——许多过去的经历片断连同一些莫名其妙的幻景,如若高山浮云般不时地飘过我的脑海。
  寒风中忽然飘来若有若无的呼唤声,那声音犹如来自遥远的天边,那样的空灵,那样的轻柔,那样的动人心魄!
  慢慢地,这来自天外的声音终于唤醒了我开始沉睡的魂灵。迷迷朦朦中,我开始感觉到这是在呼唤我的名字。啊!有人来救我了!我今晚不会死了!——这是我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
  这“天外来声”越来越临近,越来越清晰了。我终于听出是罗布次仁的声音,让我立刻停住,于是我止步在接近冰崖的地方,等待着罗布的援手。
  “你的手怎么了?怎么黏糊糊的?”刚刚抓着我手的罗布惊问。
  “是……血,没事的……”我对此几乎毫无感觉了。
  罗布紧拽我的手,把我一步步拉出险境,把我从地狱的边缘拉回到了人间。
  原来他们两人并没有回到那个乱石滩。为了我的安危,他们竟忍受着极度的寒冷和饥饿,就在大雪盆的边缘整整等候了7个小时。他们目睹我登顶,目睹我滑下冰坡,并在不见我踪影之后还苦熬了两个多小时。
  他们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丝希望——直到发现月光下大雪盆远处一个黑点在跌跌撞撞地移动——于是迅速前往援救。
  没有他们,我将毫无疑问地至今仍然留在甲岗雪山上。也许会在千百年以后,被人作为“先人遗体”而研究。
  我们现在已经远离原路了。若要返回原路的话,就必须重新攀爬高差近百米的山坡——对此我是绝对没有能力的了。无可奈何,扎达决定循谷直下。
  然而这又是何等危险的峡道啊。记得我们白天曾观察过这个冰川悬谷,那陡峻的地势绝对令人望而生畏。我有理由相信任何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不可能选择此道下山的。

  应该感谢那半轮高挂天穹的弯月。正是她那洒落到雪山上的柔和月辉,既保证了我们得以看清眼前的路况,又不至于让我们看得太深太远而产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恐高之惧。
  我几乎没有走路的力气了,只好由他俩架着行走。但每当足尖踢到障碍时,便会立即软瘫在地。同时,极度的饥饿也令人难以抵御。我常趁着休息的机会,手抓冰雪塞入嘴巴吞咽。然而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冻伤,我的嘴唇肿胀得非常厉害。
  “不好了!前面有个大窟窿!”好像是扎達的叫声。原来是一个黑洞洞看不见底的深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天哪,这可怎么办啊?然而我又能有何为?早已麻木了的我只能傻傻的坐在地上,被动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那捆长而结实的牦牛绳终于派上用场了,扎达先用绳子的一头捆住我的腰,然后让罗布抱紧我慢慢下移。而他则抓牢绳索另一头,找一个牢固的大石头用脚死命抵住,当我下到较为安全的地方时,再由罗布爬上另一较高处,而后将扎达斜拉过来。
  如此,我们先后安全地通过了几处类似的陡崖。
  时间逐渐接近午夜。随着月亮没入西山,甲岗雪山变成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死寂世界,我们没有准备任何的照明工具,只能摸黑行路。在通过峡谷中的一个冰湖时,扎达不慎重重地摔了一跤,后脑勺砸到冰面上发出很响的声音。太危险了,绝对不能继续行走了。
  找到一处背风的巨石脚下,扎达与罗布安顿下我。他们把我紧紧地挤在中间,尽力保护我免受雪山寒风的侵袭。
  尽管我因左右围护和意识模糊而对寒冷的感觉不太敏感了,然而对于他们两人来说,那绝对是度分如时般的煎熬啊。
  他们本来就没有穿足够温暖的衣服,在凛冽的雪山寒风中,身上散发出的每一丝热量都会顷刻间被刮得烟消云散。
  况且在这远离人世的雪山禁地,极度孤单无助的感觉也在噬咬着他们的意志。长夜漫漫,有谁能够体会雪山夜行人的痛苦?
  终于挨到了晨曦初露之时,我们熬过了艰苦而危险的寒夜。
  扎达取过我的望远镜遥看山麓以及远处的大草滩,然而发现最近的“人烟”仅是在10里之外的十余顶牧民帐篷。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继续死撑了。扎达和罗布架着我吃力地继续下行,逐渐地接近了山麓。
  由于极度的饥饿,虚弱的我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我再度进入梦幻状态,口中呓语喃喃:我好像觉得自己正作为县里派驻牧乡的工作队,骑着马儿晃悠悠进入牧村,许多牧民夹道欢迎……
  每当短暂停留之时,我的双手便会到处乱抓东西——山麓地带已无积雪,于是我抓了块石头塞进嘴巴一一我几乎丧失判断能力了。
  终于,我被架到了山下的一个羊圈里。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牧村,也许会有人吧?扎达让罗布守护着我,他先去探视情况。
  也许是命不该绝。当天恰好有位老牧民因病在家休养,他的老伴也留家服侍呢。要知道藏北牧民平时总在牧场,很少留在村子里的——只有在过藏历年的时候才集居村中。
  听了扎达的解说,那位牧民老婆婆赶紧煮了壶酥油茶,并掏上满满的一碗糌粑让扎达带上。
  提着酥油茶和糌粑,扎达急速回到安顿我的羊圈里。罗布抱着我,扎达不断地将和着酥油的糌粑糊糊喂入我的嘴巴。我只管大口地吞咽着,好象也感觉不到什么味道了。   吃过糌粑糊糊之后,我的全身开始出现筛糠般的颤抖。也许这属于恢复性的反应吧?我的体力好像有了一点恢复,于是由罗布扶着我前往那老牧民的家。牧屋内正烧着牛粪炉,整个房子暖洋洋的,令我非常舒服。坐在炉边的卡垫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啊,我终于回到了人间!
  我双眼的雪盲症状依然没有好转,我还是看不清身边的任何人以及房中的任何东西。休息过一阵后罗布扶我走到门外,虽然高原的阳光十分灿烂,但我还是只能看到白茫茫大雾一片。
  此地已经远离县城近30公里。没有车辆,我不可能当天回站。但为了尽快消除县上、站里以及家人们的牵挂,扎达决定先自回站。罗布则看护着我,继续滞留老牧民的家。
  幸好扎达及时赶回县上,否则事情也许会变得很糟。当发现我们彻夜未归后,阿其大清早便跑到草滩上眺望,然而她眼巴巴地期待了几个小时都没有看见我们回归的影子,只好向县里报告。县人大主任布才迅速组织大量人马,分7组(每组七八人)准备上山寻找我们。当扎达走到我们昨日涉渡的河边时,刚好就遇上了正在渡河的救援队伍(少部分先遣人员甚至已开始登山了)。
  又经过了漫长的一夜。当高原上的灿烂阳光再次照亮甲岗雪山的时候,我的体力和视力也有效地恢复了。
  走出简陋的土垒小牧屋,我站在甲岗东麓回望曾经博命的雪峰,但见她是如此的宁静平和,竟然找不到丝毫的狰狞之处。也许这才是雪山的真正魅力——宁静中蕴含着暴戾,平和中深藏着凶险。
  回眸东望,不远处见有一眼冒着腾腾热气的温泉;更远的地方,明亮阳光照耀下的申扎藏布草滩上,我还看见了清亮的河流、悠闲的羊群和弥漫着缕缕炊烟的牧民帐房……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我真庆幸自己还能继续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
  远处忽然出现了一股尘龙,且其前端还在不断快速地伸展。“汽车!”我兴奋地大声喊叫。我看清了,这是县上派来接我回家的汽车。
  告别老牧夫妇(不曾想这一别竟是永远——当我十年后重访故地时,老牧民却已去世),我在罗布的搀扶下走近河对岸停车的地方。前来接我的人都是站里的老同事,搞后勤的才加背我涉过申扎藏布。
  那辆东风卡车停在一户牧民的帐蓬边,我们进入帐房稍息。藏族同事与牧民们正用藏语谈论着我们攀爬甲岗雪山的事。罗布翻译给我说,他们都认为我非常勇敢,但是触犯了甲岗女神危险很大,可能还难以平安地活下去。
  当天下午,我终于回到了县城。县医院的医生捏了捏我那10个被冻得硬梆梆且已变色的手指,告诉我可能会双手残废。医院里也没有抗冻伤的药物,医生只是用消炎药涂抹后再裹以满手的纱布。这样,我的两手便都变成了熊掌的模样。
  数天之后,随着层层纱布的揭开,我看见几乎所有的手指都肿胀得很厉害,如同蒸熟了的紫茄一样难看。再过了若干天,我大部分手指那层厚厚的外皮如同蜕皮般地剥落了。随同指皮剥落的还有指甲——几乎所有的指甲。
  曾经有人告诉我:你将不会再有指甲了——因为甲根都已冻坏。然而我那顽强的生命力终使我重生了所有的指甲,现在除了十指的背面以及部分指甲的根部还遗留下难于磨灭的伤痕之外,我的两手几乎完全恢复了常态。
  虽然攀登甲岗雪山的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它始终十分清晰。甲岗山以及申扎及至西藏,我把她当作自己的重生之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永远珍爱的土地。
  自此,在每年的4月4日,我必定会写信或打电话向扎达和罗布次仁致意,我永远都不能忘记他们。
  甲岗雪山探险的经历给了我一份很宝贵的财富,从此我开始看淡物欲,自然保持平常心。对于尘世间的诸般身外之物,不再患得患失——我已经重新获得本该失去的生命,还要奢望更多吗?
  为践10年之约,1997年春天我远行万里又回到雪域西藏,重归申扎故地。4月3日,也就是我们攀登甲岗雪山10周年的前一天,我与扎达和罗布又回到甲岗山下,重访了那个位于甲岗山东峡雪水汇入申扎藏布的地方——现已沦为废墟的老牧土屋……

是同一座甲岗峰吗


  户外探险:2007年,北大山鷹社登顶了甲岗峰,并且是以“首登”的名义。您后来是否有看过山鹰社的攀登报告,确定你们说的是同一座甲岗峰吗?
雪域游侠、北大山鹰社甲岗峰攀登照片对比。

  雪域游侠:是同一座。其实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了,记得是2000年初写在QQ上的,已经2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想了想把这个事情给记录下来,那么多年都快忘了。我看了山鹰社上面是写的是他们首登,后来2007年的时候我也在他们的帖子上面写了一段话的。我说,20年前我去登过,不过没有在中国登山协会备案。当时也有人问,你如何证明去爬过?我就发了一些照片。山鹰社有些人就说“疑似”。就这么一次交流,很短暂的。
  户外探险:您看山鹰社发的图片,确认和您爬的同是一座主峰?
  雪域游侠:绝对是一个。整个过程包括登山的路线,其实跟我选的路线很相近。
  户外探险:当时用了什么攀登装备?您文中说带的铁杖是什么?
  雪域游侠:就是折叠椅的一条腿。我把折叠椅给拆下来了,可能一米长,中空的小铁管。其实也有一个好处,它口子比较尖锐,插一下雪就能插进去。衣服就是老棉衣,实际上跟当年劳保或军服里面的棉衣有点像。裤子就是比较厚的那种。其实没有装备。主要问题是手套没有。当时我只有个劳动手套,就是棉纱手套。过河的时候已经冻了,冻上后手指伸进去受不了,里面太冰。我放在怀里想给它暖化,结果一直没化。我在爬的时候,都是拿手在爬的,活动起来的时候还没关系,到最后就不行了。太冻了。最后劳保手套其实也戴上了,只不过冻得很厉害而已。   户外探险:后来我也跟一些专业攀登者论证过。大家都比较好奇的一点是,看您文中描述有很多亮冰区,以及有些坡度的雪坡。当时您又没穿冰爪,是怎么上去的?
  雪域游侠:我穿的就是一双布鞋。我当时用的方式是在雪坡上打洞。打一个洞脚伸进去,然后再打另一只脚的洞。我用铁管插一两次,插下去以后,另外一只脚就能卡住,往前迈一步,再腾出手来往前再挖一个洞。就是这样上的。
  户外探险:这种铁管打雪洞、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大概持续了多久、多长距离?
  雪域游侠:这段距离应该几十米,反正100米应该是不到的。我没有带海拔表,只能是一个估算。大概应该在海拔6200米到6300米左右。后来我斜着上去,打了一段时间的雪洞,上到一个比较尖锐的山脊位置。上面这一段很裸露就不用再打雪洞了。但是后来沿着裸露的山脊,刀刃一样的地形,往上走到一小段地方还需要打雪洞,因为它的交界处很滑很危险,后来就没打这个洞了。这种基本上就这一小段的。当然跟季节有一点关系,我那时候是4月份,可能到了夏天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
  户外探险:看到照片里有一些裂缝,您当时冰裂缝是怎么过去的?是直接跳过去还是绕过去的?
  雪域游侠:跳过去的。裂缝有的比较宽,没办法我就跳过去。裂缝的边上比较危险,可能不安全,我是离开一段距离再跳过去的,一跳过去马上用铁管插在对面的雪地上。窄的裂缝不到半米宽,就找了个地方跳过去。
  户外探险:登顶后如何下撤?
  雪域游侠:我没有原路返回。我下来就雪盲了。我本来是戴着墨镜上去的,但是过很危险的路段,我不习惯戴墨镜,容易产生视觉误差,眼睛看不清楚。比较危险的时候,我的墨镜就摘掉了。摘掉以后就忘了重新戴上去。后来尽管到了傍晚,但是时间太长了,视力已经开始越来越糊。还好,比较危险的冰裂缝我是已经过了。到雪峰上面,眼睛越来越红,一片模糊的,看不清东西,哪条是原路就不知道了。基本上就是连滚带爬。我偏离原路太多了,回不到原路。
  户外探险:我看照片里有3个人,另外两个朋友是谁?
  雪域游侠:另外两个都是当时的藏族同事。一个叫扎达,当时是气象站里的负责人。他也从来没考察过雪山,就是去看看。另外一个是日喀则的,叫罗布。现在他们两个都退休好多年了。罗布也是日喀什那边农区的,人比较胖。扎达是牧区长大的,对于高海拔地区的适应l生特别强。罗布往上爬,他实在爬不动到了雪线就跑了。扎达能爬动,但是他脚穿的运动鞋,我穿的是布鞋。我發现布鞋摩擦力还蛮大的,但是运动鞋根本不行。扎达后来到了6200米以上的时候,比较亮冰的区域,上去几步就滑下来,滑了两次又一次滑下来,滑了一二十米。所以他没办法上到顶。
  户外探险:这些照片是谁拍的?
  雪域游侠:1987年上雪山的照片,基本上我们自己拍的。有几个地方大家3个在一起就自拍。我也有个三脚架,丢在雪山上了。所以我在峰顶就没办法拍了。相机是当时甘肃产的135,我们叫甘光135。
  户外探险:“雪域游侠”这个名字很浪漫主义,是您给自己起的吗?
  雪域游侠:雪域游侠的名字,是我当年上QQ第一天用的名字,后来微信名就没改过。因为西藏对我来说比较特殊,甲岗峰是很特别的一个回忆,对人生来说都很特别。微信号也是用我的名字首字母大写以及甲岗峰的海拔高度“6444”。我现在微信的头像其实是自己专门设计的,下面这个蓝色的是河流。中间是3个T,组成一个三角。实际上是我人生中最关注的3件事情:西藏Tibet,旅行Travel,台风Typhoon,因为在台风方面本身也是我专业工作。
其他文献
近日,声称“珠峰永久关闭”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称定日县珠峰管理分局2018年12月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旅游。“珠峰关闭”的话题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网友们纷纷谴责每况日下的珠峰环保问题,感叹珠峰北坡大本营观光及登山活动将成往事。  《户外探险》杂志多方取证后,立即给出呼应:网传“珠峰景区永久关闭”为不实消息。所谓的珠峰大本营,只是相对游客观光而言的游客大本营
攝影/ 秦超平  2019年,徒步领域有多条新线路相继问世,或轰动一时,或爆红网络,还有的成为经典延续。我相信,总有一条线路是你喜欢的。  每一条新线路的开辟,都给热衷徒步的人们提供一种新选择。我们追逐着荒野,从荒野中汲取力量。而这些勇于探索、具有探险精神的开线大佬则为我们打开了荒野之门,让我们有机会一探究竟。  回望2019年那些走过的新线路,大多集中在西南、藏东南区域的高海拔线路,有四五天适合
提名  捡拾中国 公益净山活动  提名理由  捡拾中国(Pick Up China)项目,2014年由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内部员工自主发起,倡导“随手捡拾 随手公益”的环保理念,希望用行动改变中国多数山野户外垃圾遍地的现状,用每一年的坚持,用每一双手的每一次捡拾,致力于还山野以洁净。自2014年起,捡拾中国每年会组织春秋两季两次志愿者公益净山活动,结合户外和捡拾行动,主要覆盖江浙皖地带户
太阳落下后,阳光还在群山上方的天空留恋了一会儿。长绒棉一般的云呆悄然出现在天边,被余晖映照成鲜艳的橘红色。几只白翎雀低飞掠过草原上空,匆忙返回远处的蒿草深处,那里是它们的归巢。不多久,光线渐渐暗淡下来,翠绿的青草、缤纷的野花都失去了颜色,稀疏的星星浮现在夜空中,在云朵的缝隙间偷偷眨着眼睛。草原上的夜晚来临了。  推开一道虚掩的低矮铁门,我和浩爷钻过铁丝护网,向着手机上卫星地图标定的位置前进。没膝的
育空河是北美的重要水系之一,全长3190公里。发源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流经育空地区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最后流入白令海。我曾经捧着笨笨那本巨大的北美地图册,试图寻找育空地区的详情页,未果,它只出现在了加拿大全图里。因为它的空旷,地图实在没有太多信息可以告诉你的。育空,比生命更广阔—Yukong larger than life,这就是本地区的旅游宣传语。  我们比预定计划晚了一天出发,因为起点白
哈巴雪山,5000米級入门雪山,因为攀登周期短,冰雪体验好,是入门级雪山里面的明星雪山,很多人都选择把它作为人生第一座雪山。随着每年数千登山者的到来,位于哈巴雪山脚下的哈巴村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哈巴村坐落在哈巴雪山脚下,隶属于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是一个以纳西族为主,汉、彝、回、藏、傈僳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相传当年祖辈开荒迁徙,发现了山脚下的这块平地,地势开阔,开满小黄花,起名字的时候有个老人说,
提名  户外短片作品 《寻找圣诞树》  拍摄制作:张允平(裂缝)提名理由  这是一部记录了一次完美攀冰经历的户外视频短片,攀登者何川和刘洋,被网上流传的一张冻成了圣诞树形状的冰瀑所深深吸引,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冰瀑。为此他们辗转各地,想要攀爬这座漂亮壮观的冰瀑。摄影师裂缝从第一次寻找就一直跟随,通过自己对攀登的理解和认知,用镜头解读两位攀冰者面对各种意想不到或是突发状况时的内心世界,以及最终完成
生命的六个维度  ——《八千米生命高度》的六个用心之处  撰文:肖自强  编辑:徐时雨  提名理由  《八千米生命高度》,记述北大登山队1990年以来30年雪山攀登历程。北大登山队的雪山攀登史,不仅是中国民间登山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和当代青年生命史的最重要一部分,对新的生命形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精神方式进行持久的开创和激励。  本書是北大登山队30年队史的全记录,在其中,你可读
友人是一个装备发烧友,喜欢尝试各种新鲜酷炫的装备。月初听说ALPEN集团开了一家全东京最大的户外店,下了班就飞去日本,开始了又一场史诗级的装备血拼。  早期爱好者深受傻大黑粗的欧美装备风格影响,习惯了苦行僧式的登山徒步。今日在精致禅意的日式机能户外感染熏陶下,他们带上木椅、铁锅、帆布帐篷享受着东方式的烹饪料理。中国的装备工业发展至今只有短短20余年,从欧美到日韩,从重装到轻量,从色彩缤纷到诗意淡雅
LNT讲师,曾在大学任职四年教授户外运动教育课程,也包括LNT。从2004年开始,登顶了26座雪山,其中还包括北美洲和非洲的最高峰,任职于以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探险为主业的巅峰探游。  LNT是一个环境话题,那我们就从雪山的环境说起。我们可以把高海拔环境分为两种,一个是长年雪线以上,就是终年积雪不化,没有动植物长久生存的地带;一个是有少量的土壤,可以有苔藓,高海拔特有植物能够艰难地生存,偶有动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