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充分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有着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不但使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教学最优化,而且对于教学主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化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能融会贯通的把理论与动手实践完美融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去学习去掌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操作的时候知道操作的目的理解理论的为什么,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是引导学生更高效率有所知识收获的教学,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发掘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
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通过考察教学,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知识点,全局把握有章有法,能够把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逐一清晰的表达讲解,结合实际的学生水平与接受意识,灵活运用材料、媒体、方法,通过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使学生构建点、线、面、体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笔者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往往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一点一点渗透教学,因为单纯的信息技术理论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与欲望,而过于直接的操作,则会使学生陷于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去做的技术怪圈,所以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理论与操作融合者。在实际教学经验与发掘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
1.讲解示范
教师在熟练把握教材与目标的前提下,为每堂课程内容的讲解制定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传授知识重点以直观的讲解演示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严谨的操作示范,灵活点拨,可以比较好的调动学生大脑思考与眼睛观察,具体讲解示范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1 目的性。
此堂课时讲解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具体的时间规划、知识分解如何?每个知识点需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一切都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师心中有数,信息技术课堂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师讲得不得章法,学生听得一团雾水满脑乱麻,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一定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安排得到,在教授过程中,吧导入、讲授、结束形成整体,把各个阶段的知识点逐一练成线路,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1.2 启发性。
启发是最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方式,好的启发可以激活课堂,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有效简单。信息技术的启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问、设疑、对比、演绎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更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需要重点提出的是,这样的启发不仅有知识的启发,也有情感的启发,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乐趣性与创造性。
2.分层教学
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不会一样,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快,有的学生基础薄弱反应较慢,因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会严重损害教学效果,出现学的好的学生觉得知识简单不去认真听课,而相对薄弱的学生掌握困难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一种极为有效地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和目标、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原则,使他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激活全体,教学才能广而教之。
教学分层主要有讲授分层,练习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分层,因材施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兼顾个人。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个层次学生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有所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饿情趣,点燃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层教学不是人为的把学生划分档次贴上好或差的标签,而是依照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进行有效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3.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的应用,可以刺激学生消化掌握本堂课程知识,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理论产生行为感悟。
4.协同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协同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而且在合作过程中,知识互为补充能力互为提高。同时协同合作也使学生意识到,在信息处理工作中,很多事情需要模块分工合作,这样的思维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在协同合作中,需要强化目标与任务驱动,否则学生会在合作中很容易陷入嬉闹之中。布置合适的协同合作任务,使每一个合作的个人有知识点去消化,有技能去掌握,同时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交流,产生知识技术交流的火花。这样的协同合作不但增进了知识,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培养与教育。
5.交互评价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结束,每个学生都会完成一个作业,合理的利用接近下课的5分钟,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不但会提高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意识,而且会使学生懂得评价作品。
通过广播演示优秀作业,文件共享浏览同学之间作业,这样的做法既会刺激学生以后好好完成作业的决心,也是学习学生之间的优点。交互评价能够引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欣赏浏览,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可能,而老师的演示点拨,也会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彌补自己知识的漏洞。
6.总结体会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需要动手勤于思考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熟能生巧,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只有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不断把握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好一堂真正的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 范谊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 广东教育 2007.7.8
〔2〕 陶增乐:《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0-11-09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能融会贯通的把理论与动手实践完美融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去学习去掌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操作的时候知道操作的目的理解理论的为什么,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是引导学生更高效率有所知识收获的教学,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发掘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
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通过考察教学,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知识点,全局把握有章有法,能够把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逐一清晰的表达讲解,结合实际的学生水平与接受意识,灵活运用材料、媒体、方法,通过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使学生构建点、线、面、体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笔者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往往把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一点一点渗透教学,因为单纯的信息技术理论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与欲望,而过于直接的操作,则会使学生陷于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去做的技术怪圈,所以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理论与操作融合者。在实际教学经验与发掘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
1.讲解示范
教师在熟练把握教材与目标的前提下,为每堂课程内容的讲解制定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传授知识重点以直观的讲解演示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严谨的操作示范,灵活点拨,可以比较好的调动学生大脑思考与眼睛观察,具体讲解示范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1 目的性。
此堂课时讲解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具体的时间规划、知识分解如何?每个知识点需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一切都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师心中有数,信息技术课堂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师讲得不得章法,学生听得一团雾水满脑乱麻,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一定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安排得到,在教授过程中,吧导入、讲授、结束形成整体,把各个阶段的知识点逐一练成线路,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1.2 启发性。
启发是最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方式,好的启发可以激活课堂,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有效简单。信息技术的启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问、设疑、对比、演绎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更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需要重点提出的是,这样的启发不仅有知识的启发,也有情感的启发,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乐趣性与创造性。
2.分层教学
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不会一样,有的学生基础好接受快,有的学生基础薄弱反应较慢,因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会严重损害教学效果,出现学的好的学生觉得知识简单不去认真听课,而相对薄弱的学生掌握困难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一种极为有效地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和目标、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原则,使他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激活全体,教学才能广而教之。
教学分层主要有讲授分层,练习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分层,因材施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兼顾个人。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个层次学生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有所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饿情趣,点燃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层教学不是人为的把学生划分档次贴上好或差的标签,而是依照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进行有效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3.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的应用,可以刺激学生消化掌握本堂课程知识,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理论产生行为感悟。
4.协同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协同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而且在合作过程中,知识互为补充能力互为提高。同时协同合作也使学生意识到,在信息处理工作中,很多事情需要模块分工合作,这样的思维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在协同合作中,需要强化目标与任务驱动,否则学生会在合作中很容易陷入嬉闹之中。布置合适的协同合作任务,使每一个合作的个人有知识点去消化,有技能去掌握,同时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交流,产生知识技术交流的火花。这样的协同合作不但增进了知识,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培养与教育。
5.交互评价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结束,每个学生都会完成一个作业,合理的利用接近下课的5分钟,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不但会提高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意识,而且会使学生懂得评价作品。
通过广播演示优秀作业,文件共享浏览同学之间作业,这样的做法既会刺激学生以后好好完成作业的决心,也是学习学生之间的优点。交互评价能够引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欣赏浏览,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可能,而老师的演示点拨,也会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彌补自己知识的漏洞。
6.总结体会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需要动手勤于思考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熟能生巧,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只有找到动态的平衡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有效地教学途径与方法,不断把握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好一堂真正的信息技术课。
参考文献
〔1〕 范谊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 广东教育 2007.7.8
〔2〕 陶增乐:《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