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寂静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xust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没完没了地下,一场接着一场。好像这个冬天,雪对于大地的思念,从未有过休止。
  大道上人烟稀少。似乎一场大雪过后,村子里的人,全都消失掉了。空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一切都被冰封在了厚厚的雪中,连同昔日那些打情骂俏的男人女人。阳光静静地洒在屋顶上,光秃的树杈上,瑟瑟发抖的玉米秸上,低矮的土墙上,再或灰色的窗台上。因为有雪,这些灰扑扑的事物,便看上去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于是村庄便不再是过去鸡飞狗跳的样子,转而覆上一层童话般的梦幻。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小心翼翼的,似乎雪的下面,藏着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有时候人打开门,看到满院子的雪,会有些犹豫,要不要踏上去,将这画一样的庭院给破坏掉。
  整个的村庄,于是封存在这样的静寂之中。隔着结了冰花的玻璃,朝窗外看的每一个人,眼睛里都充满了孩子一样的好奇,似乎这个村庄,不再是昔日他们习以为常的热气腾腾的居所。那些爱闲言碎语的人,也变得温情脉脉起来。房间里熊熊燃烧着的火炉周围,是一家老小。知道这时候吵架,没有多少人围观,男人女人们也就偃旗息鼓,将所有的烦恼,都化作一块块乌黑发亮的煤,投进轰隆作响的炉膛里。那里正有一辆漫长的火车,从地心的深处,咣当咣当地驶来。它发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如此巨大无边,以至于依然在困顿的生活中受着煎熬的人们,手烤在红通通的火焰之上,忽然间就忘记了这个世间所有的苦痛。
  昆虫全都蛰伏在泥土之下。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泥土,这个时候,如果谁能将整个大地用巨大的斧凿挖开,一定会看到密密麻麻的昆虫,比如蚂蚁、苍蝇、蚊子、金蝉、蚕蛹等等,全都沉寂在深深的睡梦之中。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它们唤醒。它们犹如死亡般的身体里,依然积蓄着生存的浩荡的力量。除了春天,没有什么,能够打扰一只虫子的冬眠。它们隐匿在这场弥漫了一整个冬天的大雪之中,不关心人类的一切。
  最初的时候,雪每天都安安静静地飘着。人们穿着棉袄,在雪里慢慢走着,并不觉得那雪落在脸上,或者钻入领子里,有多么地凉。脚下咯吱咯吱的响声,听起来倒像是傍晚寺庙里的钟声,一下一下地,将人的思绪拉得很远。小孩子在斜坡上嗖嗖地滑着玩,倒地时屁股摔得嘶嘶地疼,都不觉得有什么。揉一揉红肿的手心,继续吸着长长的鼻涕虫,乐此不疲地上上下下。女人们到人家去串门,走到门口,总是很有礼貌地跺一跺脚上的雪,这才漾着一脸笑,推开被炉火烤得暖烘烘的厚重的门,向人寒暄问好。
  这时的老人们,喘息声也缓慢下来。似乎那些气息,都留在了秋天收割完毕的田地里,并跟着麦子和蚯蚓一起,被这一场场没完没了的雪,埋在了冰封的地下。于是他们便借着仅剩一半的气力,苟延残喘着,一日日挨着不知何时会有终结的雪天。
  在冬天,老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大部分时间,一家人都集聚在房间内,剥玉米,编条货,打牌,说闲言碎语,或者烤着一块又一块的碳,听着评书打发漫长无边的时日。老人们碍手碍脚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什么也做不了,听着呼哧呼哧的粗重的喘息声,自己也觉得心烦,不吉利,便知趣地回到阴冷的小黑屋里,躲在两層棉被底下,瑟瑟缩缩地回忆着那些陈年旧事。也只有谁家的媳妇来串门了,礼节性地给长辈问个好,他们才堆上一脸的笑,哎哎地应着来人的问话,又任其打量一下自己蜡黄的脸上,死人一样的气色。
  没有人说什么,女人们离开暗黑的偏房,继续跟这一家的主妇谈论家常。当然,出门前总会说一句吉祥的话:您老看上去气色还不错嘛!裹在厚重棉袄和棉被里的老人,听完一句话也没有,他们知道所有的吉祥话都是用来骗人的。
  年已经不远了,于是人们说话便专挑吉利的字眼,谁也不会轻易吐出与死有关的词来。可是老人自己,却预感到死神正穿越风雪,一天一天逼近。
  可是那一年的除夕,负责给全村人接生的张家奶奶“蹬腿”的消息,比“窜天猴”还要快地抵达了每一家的庭院。在张家奶奶的儿孙们,忙着给她穿孝衣的时候,沾亲带故的人家也面露忧烦,不知该如何协调走亲访友和置办丧事的关系。但凡出生或者生孩子时,接受过张家奶奶“洗礼”的,自然也要随份子,去吃这场“白事”。想到原本应该欢天喜地拖着自家孩子走亲访友挣压岁钱,却被张家奶奶的“魂”给揪扯着脱不了身,便老大不高兴。可是不高兴还不能表现出来,于是只能在守岁的除夕,叹口气,抱怨一句:不早不晚,怎么偏偏赶在这时候?
  大年初一,张家奶奶家门庭冷落。每个走在雪地里去拜年的人,途经门前,都下意识地歪头看一眼。院子里空空荡荡的,连一只麻雀也没有,好像它们也知道此时来这个庭院,一年的好运都将丢掉。在经过了一夜的悲痛之后,张家奶奶的儿女们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悲伤。于是被雪覆盖的庭院里,便静悄悄的,有着一种寻常的朴质。似乎生活并未因此发生任何的改变,一切都在白色的背景上缓慢流淌,鸡在打鸣,鸭在踱步,狗在雪地上追逐着鸟雀,干枯的树枝将影子投射在低矮的泥墙上。这是新的一天,与过去无数个时日,并未有多少区别的新的一天。熬过了这一个年节的老人们,心怀着侥幸,感谢老天让自己多活了一个年头。所以留下来的老人,便穿了簇新的衣服,打起精神,迎接着一拨又一拨晚辈们的磕头祝寿,并顺便与人感叹一下张家奶奶死不逢时。
  雪,漫天飞舞的雪,覆盖了整个的村庄……
  选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我爸生前是个电工,春夏秋冬,腰上永远别着个牛皮做的套子,里面永远插着几把锃亮的钳子和螺丝刀,人一动,就叮叮当当地响。搬迁之后新村里大半人家的电线都是他拉的。他熟悉每戶人家的线路,电路坏了,往往别人无法找到埋在墙壁里的电线。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找他修电路,他都很高兴,放下手里的活,就叮叮当当地去了。他一个很好求的人。不用别的,管一顿饭就可以。有趣的是别人家的电线从没出过问题。拉电线的人自己家却差点失火
我一直忘不了三十年前的一件小事。原本我觉得它微不足道,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并且不为我所控。我读七年级那年,每天走路去上学。由于经常晚起,再加上路上贪玩,所以我经常迟到。那天,琼斯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佩克,你已经连续迟到一周了,如果你明天再迟到的话,班里所有的杂活全部由你一个人干。”不幸的是,第二天,我又迟到了。我可不愿意一个人干那么多活,摆椅子、擦黑板、收拾桌子……于是,当琼斯老师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
说南京人不讲究吃,真是冤枉南京人。  当年夫子庙的一家茶楼上,迎面壁上有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这副对联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南京人的闲适,也形象地找到了南京人没出息的根源。传统的南京人,永远是一群会享受的人。这种享乐之风造就了六朝金粉,促进了秦淮河文化的繁荣,自然也附带了一次次的亡国。唐朝杜牧只是在“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后,才会有感歌女“隔江犹唱
从客观上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厨师的手艺有关,甚至与做饭用的水质有关。从主观上来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人生际遇、环境氛围有关,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窗外飘着鹅毛大雪,窗内温暖如春。一家人围坐在冒着热气的丰盛的饭桌前,吃着菜,喝着汤,抑或品着家酿的小酒,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屋子里热切着的,有含笑的老人,有说笑的后辈,有吃饱了,喝足了,在一边玩耍的孩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这件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才有所改变。  偶然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书籍,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無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在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共产党的,还是国民党的?那时候
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  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还问我为什么没有老郝那样的朋友。我说你不要当愤怒天使,问你是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受到别人什么亏待。你说那倒没有。既然无关别人,那就是我亏待你了。  我不是在这儿抱怨,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不能当
母親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买点肉或买条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时,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前,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
像是从天上来的,它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它提醒了我们。它在踏进我家窗台时,已经用它一贯的“喵喵”声打过招呼,可我们正沉浸在一场讨论当中。我隐约听到了,可我也以为只是幻觉。  可,一切不是幻觉。一只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个发出惊呼的是我女儿,她一见,心生欢喜,立马央求我收留它。  见它,我并不陌生。年初,母亲来我家时,它就来过。楼上的窗户恰巧打开了,它应该是从那里来的。我那时见它,也像
到一家非常精致、讲究品味的书店买书,顺道绕到文具部去,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这家书局里的书售价都在一百到两百元之间,可是一本普通的笔记簿售价都在两百元以上,稍微精致一点的则都在五百元以上。由于我平常都使用廉价的笔记本来记事,使我对现今笔记本的售价感到有点吃惊。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书通常所使用的纸张都比笔记本要多要好,而一本书的成本有印刷、排版、校对、版税等等费用,理论上成本比笔记本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