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十年间国内的学者研究的重点更偏于有效教学的普适理论,针对具体学科的实践研究较少。文章结合自己多年在一线工作的教学实践,对进行有效教学的原因,以及有效教学在“营销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营销类课程” 有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77-02
一、当前大学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曾出现了多次教育教学改革,似乎只限于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在大学,人们仍然把重点放在如何搞好科研,学校的诸多政策也是偏向科研方向。教学上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上。由于这种模式的信息流动是单向性的,主要是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所以师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往,更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这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2.教师的教学导向发生偏离
有人评价中国的小学是“听话”的课堂,中学是“分数”的课堂,大学是“知识”的课堂。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教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面前,把事实教给他们,强调“传递”知识、学生“吸取”知识。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知识的构建,不是灌输;是“深度”学习,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一种“表层”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对学习者以后的思想、行为或感情方式产生某种深远的影响,这种“学习”就没有意义。
3.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学生对待本学科的态度。“营销类”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是,不少高校“营销类”课程的考试只以期末笔试作为唯一成绩,考题内容常常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对知识的简单识别能力(比如名词解释、单选和多选题)。这样的考试,一方面导致教师只讲要考的内容,不会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只关注要考的内容,不注重平时的深度学习,考试分数成了学习的唯一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教学涵义及重要性特征
针对当前令人担忧的高校教学现状,特别需要将“有效教学”这种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营销类”课程是非常迫切的。有效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什么是有效教学?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在《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中,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包括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了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此定义的特点更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只要效果好的就是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特征并结合教学的评价指标来界定,着重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特征,结合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①教学内容清楚明了。内容包括本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②充分准备,能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③关注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沟通;④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重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充满教学激情。教师对学科和教学的热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教学的理念决定了“教师主体论”教学模式已严重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探索式、问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实践能力都很有效果。有效教学的应用能达到教学目标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内容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向平等融洽的合作者转变。在营销类课程中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营销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
实施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制订《有效教学指导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教学应具备和达到的一系列标准,从课程和课程单元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定。手册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活动规范要求,手册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学科应有所不同。
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目前比较活跃的教学模式有问题驱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下是这些教学模式在“营销类”课程的具体运用。
1.问题驱动式教学
该方法很好的将“句号式”的教学转变为“问号式”的课堂教学。有关学习的著作和优秀的教师都认为,提问在学习和修正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助于建立知识体系。具体在讲解每节内容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所以,问题是关键。问什么问题、在哪些内容上需要提问题、问题提出时的背景是什么、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对个体还是群体发问、如果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的环节。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了知识的“被动接受”。
2.互动式教学
教师工作的真正对象不是知识,而是学生。教师通过营销类课程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启迪学生心智,和学生共同思考。互动不仅指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
要使师生互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互动式教学的选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②设计问题和情景的难度把握适当;③教师的点评尤为关键。营销类课程的特点是科学性且艺术性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分析过程就是一个探险和发现的过程。要充分鼓励学生的互动热情和探讨精神,肯定他们的参与和思考,重视分析过程。
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营销类课程的课堂中,笔者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是一家公司,有自己名称、LOGO、广告语。让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竞争学习,培养团队意识。从教学效果来看,生生互动更能调动学生的互动激情、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虽然不是一种典型的亲验型学习,它是模拟一种亲验型环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模拟现实,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在MBA课程中普遍运用,它对营销和管理类的本科学生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仅仅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是立足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当然,案例的写作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般高校本科学生实施起来有难度。建议可以进行难度等级区分:较易、一般、较难。对本科生难度控制在较易程度,案例长度以3000字为宜,鼓励学生去企业实地采访,了解现实环境中企业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的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关于有效教学应用的思考
1.有效教学是否可以通过“通俗”的教学体现出来
这是在教学改革中比较有争议的地方,即要不要“通俗化”问题。所谓通俗,简单讲是指语言明明白白,容易听懂。就像于丹讲《论语》,有不少学界人士认为是“快餐文化”,是文学中的“麦当劳”。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何旭明的观点,认为教学中的通俗不仅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语言上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通俗化”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实施“通俗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通俗化并不意味着肤浅,教学内容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是通俗化将其深入浅出了。教学的艺术便在于用最浅显的例子、最直白的语言来讲解高深的理论;用最深邃的理论来解释最简单、最平常的现象,如此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往往最受学生欢迎。②通俗化意味着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要主动适应学生,不是让学生来适应你。③通俗化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承上启下。并与学习内心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2.教师教学热情的持续性与科研压力的矛盾
大学有效教学是师生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师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要把这场戏演好,教师的责任重大。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科和教学的热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热爱所学习的学科,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并学好所学习的学科。而有效教学中的问题型、互动型和案例型、探索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筛选、撰写案例,设计问题情景,收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要饱满激情、调动气氛;课后的作业评价、进度的调整等大量工作。同时,由于学习是基于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时,会花几倍于课堂讲授的时间。因此,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教学方法的工作量、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前大学教师还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尽管许多教师普遍认同有效教学,但考虑精力和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足,最后学校的评价导向仍把教师带回到了传统的作为知识的输出者的教师中心地位。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研项目上。笔者长期的实践工作证明,要将有效教学理念广泛的深入下去、执行下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来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鼓励教师更多的教学改革思考。特别是针对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尚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2 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3 郭盅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4 [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姚 蓉.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7):71~74
6 张楚富.我的教学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8(7):14~15
7 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3~116
8 何旭明.通俗:大学有效教学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9(8):52~54
9 [澳]迈克尔•普洛瑟等.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营销类课程” 有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77-02
一、当前大学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曾出现了多次教育教学改革,似乎只限于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在大学,人们仍然把重点放在如何搞好科研,学校的诸多政策也是偏向科研方向。教学上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上。由于这种模式的信息流动是单向性的,主要是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所以师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往,更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这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2.教师的教学导向发生偏离
有人评价中国的小学是“听话”的课堂,中学是“分数”的课堂,大学是“知识”的课堂。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教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面前,把事实教给他们,强调“传递”知识、学生“吸取”知识。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知识的构建,不是灌输;是“深度”学习,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一种“表层”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对学习者以后的思想、行为或感情方式产生某种深远的影响,这种“学习”就没有意义。
3.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学生对待本学科的态度。“营销类”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是,不少高校“营销类”课程的考试只以期末笔试作为唯一成绩,考题内容常常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对知识的简单识别能力(比如名词解释、单选和多选题)。这样的考试,一方面导致教师只讲要考的内容,不会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只关注要考的内容,不注重平时的深度学习,考试分数成了学习的唯一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效教学涵义及重要性特征
针对当前令人担忧的高校教学现状,特别需要将“有效教学”这种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营销类”课程是非常迫切的。有效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什么是有效教学?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在《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中,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包括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了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此定义的特点更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只要效果好的就是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特征并结合教学的评价指标来界定,着重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特征,结合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①教学内容清楚明了。内容包括本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②充分准备,能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③关注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沟通;④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重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充满教学激情。教师对学科和教学的热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教学的理念决定了“教师主体论”教学模式已严重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探索式、问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甚至实践能力都很有效果。有效教学的应用能达到教学目标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内容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向平等融洽的合作者转变。在营销类课程中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营销类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
实施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制订《有效教学指导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教学应具备和达到的一系列标准,从课程和课程单元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定。手册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活动规范要求,手册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学科应有所不同。
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目前比较活跃的教学模式有问题驱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主要的教学模式。以下是这些教学模式在“营销类”课程的具体运用。
1.问题驱动式教学
该方法很好的将“句号式”的教学转变为“问号式”的课堂教学。有关学习的著作和优秀的教师都认为,提问在学习和修正思维模式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助于建立知识体系。具体在讲解每节内容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所以,问题是关键。问什么问题、在哪些内容上需要提问题、问题提出时的背景是什么、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对个体还是群体发问、如果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的环节。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了知识的“被动接受”。
2.互动式教学
教师工作的真正对象不是知识,而是学生。教师通过营销类课程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启迪学生心智,和学生共同思考。互动不仅指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
要使师生互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互动式教学的选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②设计问题和情景的难度把握适当;③教师的点评尤为关键。营销类课程的特点是科学性且艺术性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分析过程就是一个探险和发现的过程。要充分鼓励学生的互动热情和探讨精神,肯定他们的参与和思考,重视分析过程。
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营销类课程的课堂中,笔者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是一家公司,有自己名称、LOGO、广告语。让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竞争学习,培养团队意识。从教学效果来看,生生互动更能调动学生的互动激情、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虽然不是一种典型的亲验型学习,它是模拟一种亲验型环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模拟现实,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在MBA课程中普遍运用,它对营销和管理类的本科学生也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仅仅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是立足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当然,案例的写作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般高校本科学生实施起来有难度。建议可以进行难度等级区分:较易、一般、较难。对本科生难度控制在较易程度,案例长度以3000字为宜,鼓励学生去企业实地采访,了解现实环境中企业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的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关于有效教学应用的思考
1.有效教学是否可以通过“通俗”的教学体现出来
这是在教学改革中比较有争议的地方,即要不要“通俗化”问题。所谓通俗,简单讲是指语言明明白白,容易听懂。就像于丹讲《论语》,有不少学界人士认为是“快餐文化”,是文学中的“麦当劳”。长沙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何旭明的观点,认为教学中的通俗不仅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语言上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通俗化”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实施“通俗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通俗化并不意味着肤浅,教学内容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是通俗化将其深入浅出了。教学的艺术便在于用最浅显的例子、最直白的语言来讲解高深的理论;用最深邃的理论来解释最简单、最平常的现象,如此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往往最受学生欢迎。②通俗化意味着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要主动适应学生,不是让学生来适应你。③通俗化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承上启下。并与学习内心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2.教师教学热情的持续性与科研压力的矛盾
大学有效教学是师生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师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要把这场戏演好,教师的责任重大。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科和教学的热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热爱所学习的学科,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并学好所学习的学科。而有效教学中的问题型、互动型和案例型、探索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筛选、撰写案例,设计问题情景,收集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要饱满激情、调动气氛;课后的作业评价、进度的调整等大量工作。同时,由于学习是基于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时,会花几倍于课堂讲授的时间。因此,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教学方法的工作量、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前大学教师还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尽管许多教师普遍认同有效教学,但考虑精力和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足,最后学校的评价导向仍把教师带回到了传统的作为知识的输出者的教师中心地位。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研项目上。笔者长期的实践工作证明,要将有效教学理念广泛的深入下去、执行下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来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鼓励教师更多的教学改革思考。特别是针对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尚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2 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3 郭盅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4 [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姚 蓉.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7):71~74
6 张楚富.我的教学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8(7):14~15
7 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3~116
8 何旭明.通俗:大学有效教学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9(8):52~54
9 [澳]迈克尔•普洛瑟等.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