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B844.2
一、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Armistead和Forehand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解决人际关系困扰的能力会产生影响。Amato和keith研究认为,父母亲的婚姻关系是否稳固是家庭环境的基础:父母亲双方以何种方式相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子女,子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不断冲突、不太和谐的父母关系和父母离异都对子女成年后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Salmah的研究指出,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不同的的人际关系能力。
黄君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素对子女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力。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素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亲情体验,以后走向社会会较少体验到社会孤独感。罗敏研究指出,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有较为显著的预测力,父母的教养方式越是积极,那么大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会越高。赵志一、窦路明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非常显著, 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除了惩罚严厉外, 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以及过度干涉与过度保护等等因子的得分上都显著高于父亲, 表明孩子更多地是感受到来自于自己母亲的关爱与理解, 但是同父亲相比母亲更容易出现干涉、保护和拒绝孩子的举动。马长征、王岚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方面的影响显著,这一结论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的,他进一步研究说明积极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有利。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具有一定的预测力,独生子女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更高。张磊调查研究发现与大学生宿舍里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的因子是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但是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的有四个因子,即母亲的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归因共同预测大学生对宿舍关系满意度有78.7%的变异量,这对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具有较显著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个别因素经过人际归因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研究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方面,大多数是对大学生的研究,对中学生的研究较少,对中职学生的研究鲜有问津。
二、道德同一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谈文娟对南京某大学3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发现自我概念得分越高,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也得分高,而在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度保护和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方面得分越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得分越高,所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良性自我概念的形成呈显著相关关系。
饶晓进行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同一性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预测社交焦虑的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以自我同一性为中间变量对社交焦虑起一定预测作用。
吴鹏等研究表明,拒絕型教养方式以责任心、道德同一性以及道德脱离为中介间接地影响到网络不道德行为。责任心既可以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起直接作用,也能通过道德脱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能通过道德脱离来间接影响不道德行为。
杨绍刚、万增奎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因素中,极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同时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受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较大,但是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不明显。父亲的文化程度和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有极高的正相关。
李高辉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不存在相关。
目前没有发现研究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和道德同一性关系的文章。
三、道德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对人际关系困扰和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在我国是较少的,安秋玲在她的博士生论文《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中指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与领域发展是不同步性,这一讨论结果在初中阶段与人际关系领域比较突出。在人际关系领域中,初中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表现为“混淆最低,前闭最低,获得提高”。探究初中阶段的人际关系领域自我同一性,结果显示,影响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因素有群体地位、群体认同和领悟社会(群体)支持。
在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人们的视线关注的多是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中职生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这恰恰是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4-61.
[2]赵志一,窦路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99.
[3]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l):57-61.
一、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Armistead和Forehand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解决人际关系困扰的能力会产生影响。Amato和keith研究认为,父母亲的婚姻关系是否稳固是家庭环境的基础:父母亲双方以何种方式相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子女,子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不断冲突、不太和谐的父母关系和父母离异都对子女成年后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Salmah的研究指出,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不同的的人际关系能力。
黄君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素对子女人际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力。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素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亲情体验,以后走向社会会较少体验到社会孤独感。罗敏研究指出,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有较为显著的预测力,父母的教养方式越是积极,那么大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会越高。赵志一、窦路明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非常显著, 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除了惩罚严厉外, 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以及过度干涉与过度保护等等因子的得分上都显著高于父亲, 表明孩子更多地是感受到来自于自己母亲的关爱与理解, 但是同父亲相比母亲更容易出现干涉、保护和拒绝孩子的举动。马长征、王岚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方面的影响显著,这一结论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的,他进一步研究说明积极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有利。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人际信任具有一定的预测力,独生子女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更高。张磊调查研究发现与大学生宿舍里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呈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的因子是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但是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的有四个因子,即母亲的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归因共同预测大学生对宿舍关系满意度有78.7%的变异量,这对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具有较显著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个别因素经过人际归因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研究教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方面,大多数是对大学生的研究,对中学生的研究较少,对中职学生的研究鲜有问津。
二、道德同一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谈文娟对南京某大学3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发现自我概念得分越高,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也得分高,而在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度保护和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方面得分越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得分越高,所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良性自我概念的形成呈显著相关关系。
饶晓进行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同一性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预测社交焦虑的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以自我同一性为中间变量对社交焦虑起一定预测作用。
吴鹏等研究表明,拒絕型教养方式以责任心、道德同一性以及道德脱离为中介间接地影响到网络不道德行为。责任心既可以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起直接作用,也能通过道德脱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能通过道德脱离来间接影响不道德行为。
杨绍刚、万增奎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因素中,极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同时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受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较大,但是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不明显。父亲的文化程度和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有极高的正相关。
李高辉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和道德同一性、内隐维度和外显维度不存在相关。
目前没有发现研究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和道德同一性关系的文章。
三、道德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对人际关系困扰和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在我国是较少的,安秋玲在她的博士生论文《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中指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与领域发展是不同步性,这一讨论结果在初中阶段与人际关系领域比较突出。在人际关系领域中,初中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表现为“混淆最低,前闭最低,获得提高”。探究初中阶段的人际关系领域自我同一性,结果显示,影响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因素有群体地位、群体认同和领悟社会(群体)支持。
在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人们的视线关注的多是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中职生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这恰恰是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4-61.
[2]赵志一,窦路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99.
[3]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l):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