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每一所学校都美丽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不止一次地给恩格斯的这一重要判断作了验证和诠释,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进程。基于这样重要的认知,许多地区和学校都把文化建设作为校本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此充分开发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力量。的确,我们的学校在进步。
  不过,如果我们做些具体的考察,便不难发现,学校文化建设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学校文化需要深度建构,学校的文化品格需要深度培育和提升。令人非常高兴的是,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正是在这些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彰显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鲜明特点,给我们许多富有价值的文化启示。
  其一,秦淮区有一种文化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逐步提升了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条件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文化发展权力和责任的勇敢担当。文化自觉首先来自对文化的一种敏感,表现为对现象观察后的一种沉思。秦淮人观察到的是,在实现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物质条件改善了,校园变漂亮了,但文化的内涵还不丰富;于是,秦淮人的思考是:“不能办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显然,在他们的理念和标准中。薄弱学校的定义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漂漂亮亮的学校也可能是薄弱学校,对薄弱学校“薄弱”的评判已由外在的表象转到学校的文化内涵上来。这样就把学校发展提升到了文化的层次,体现了秦淮人对教育的更高要求。
  由此,秦淮人又对两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一是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已不止于办学条件的均衡,而更是优质层面抑或优质前提下的均衡,这是更高要求和更高水平的均衡。而且文化建设不止于一校一点,而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是所有学校发展的主题,因此,要区域整体推进。
  这种文化上的敏感性,逐步增强文化自觉,产生了文化责任的勇敢担当。这种思考后的担当,其实质是对发展的更深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讨论文化多元时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用文化来定义发展。可见,文化已不仅仅是推动发展的力量,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是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的形态,加强文化建设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秦淮教育局在全区推进小学文化建设致力于发展的一种文化眼光和前瞻的文化理念。
  其二。秦淮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着眼于整体发展,着力于整体建构,同时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个性。
  文化有一种特性,那就是强调“我们的”,而不是“我的”。所谓“我们的”,意指文化是一种复数,绝不是单数,旨在形成共同的文化发展态势,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的”,需要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定性,需要在同一目标或愿景下的共同的文化行动,进而生成共同的文化符号,把共同的文化印记深深地镶嵌在所有学校的教育情境中。秦淮区正是从这种文化的特性出发,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的要求,在“每一所”都美丽的学校里,“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分享文化的成果,也才有可能去创造文化,进而浸润在文化之中受到熏陶。他们认为,区域推进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战略与行动,因而更关注教育的整体性、联动性和发展性,“以文化内涵为透视镜,使区域教育走向全方位品质提升”。并且明确“三个坚持”,其中尤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他们从整体上规划,促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在秦淮教育的“文化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按规则有计划地去实施,促进每一所学校“寻求物质文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练,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贵的是,整体思考与构建,绝不意味着文化的同一性。教育的同质化消蚀了学校个性和特色,破坏了教育的生动情境,伤害了教育的文化生态。教育的异质建基于文化多元之上,从文化的和而不同走向学校个性的和而不同。费孝通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成为秦淮小学文化建设的崇高理念和不懈追求,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进行选择,形成“三根据”原则:根据学校办学传统,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愿景,根据社区资源的优势。这样,学校的文化建设是“这一所”,“那一所”,有了个性特点,彰显文化的特性。正是“和而不同”绘就了秦淮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文化地图”。
  其三,秦淮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开发秦淮的文化历史资源,追求文化的民族性,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区域特色。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日本哲学家、思想家中江兆民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客厅里的字画。”迪格尔印第安人的首领曾这么说:“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背景和大追求,并不湮灭文化的民族性。坚守文化的民族品格,就是尊重和坚守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而这种坚守,绝不会使民族文化成为一座孤岛。南京秦淮区,十里秦淮,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积淀了具有鲜明民族印记和地域特色的“秦淮文化”。秦淮文化以文为魂,以水为魄,文脉延续,文采灿烂。在推进小学文化建设的始终,秦淮人将秦淮文化作为背景,作为主题内容,作为建设主线。将文化资源运用于学校教育中。
  在渗透和体现文化民族性和地方性中,他们特别注重对文化的选择和开发利用,比如,首先是探寻与发掘,悉心寻找觅得秦淮文化的踪影,了解她的全貌,发掘她的精华。比如,甄别与择取,以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秦淮文化进行分辨,剔除其中夹杂着的一些封建糟粕,保留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内容和健康形态,凸显文化的先进性和育人价值。比如,传承与创新,通过资源的整合,以时代的创新精神加以融通,拓展秦淮文化新内涵,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体系。与此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文化的内涵,丰富文化的形态。这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阔了自己的文化胸襟。
  其四,秦淮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把人作为核心因素,师生既成为文化资源的享用者,又鼓励他们去创造文化。
  讨论文化必讨论人,离开人就无文化可言,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是人化”,首先是以文化人,用文化影响人、改造人;其次是人可以创造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再次,文化成为师生生活的精神家园,可以让师生诗意地安居在校园里。
  秦淮人坚定地认为,文化建设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秦淮文化必须由秦淮人来传承,更必须由秦淮人来创造和发展。秦淮人究竟在秦淮文化建设中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他们以建设文化共同体为旨趣,研讨、追求和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合作分享为路径,进行学校发展的平等对话;以研究和实验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的深处;以与社区资源的利用为重要途径,建设开放的、互动的学校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秦淮区的学校文化建设,一直以科研的精神和方式来推动,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也包括教育局的领导既是学习者、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和创造者,因此逐步形成了秦淮的“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必然改变秦淮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丰富文化建设中的研究含量,提升学校建设的文化品位。正因为这样,每一所学校才是真正美丽的。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
其他文献
解题策略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科学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形成解题策略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初步感悟"替换"的策略后,我用题组的形式出示练习,不断
从卢老师课堂设计修改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执教者只是在传统基础上几个环节上适度开放。施教过程中,教师收放有度,开合自如,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和体验伴随的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起,每一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这些单元都注重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着眼于学生在解决问题
为了深入探讨微表处混合料设计关键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石料类型、级配、混合料配合比、改性乳化沥青用量等因素对微表处混合料的可拌合时间及粘聚力指标的影响
根据多年从事定位放线的经验,总结了一套AuteCAD结合全站仪实现异形建筑物的快速定位放线的方法,介绍了该法的施测程序、安全措施及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要求,并结合具体实例
一、激发问题意识,感悟策略的实际价值行为的动力是动机,而动机的来源是需要。有效的学习必须以根源于学生需要的、有力的学习动机为条件。所以,要让学生热切投入对作为学习
在“文化立校”,追求学校内涵发展的今天,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方式上仍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状态,即使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忽视交流研讨,更谈不上合作分享。秦淮区则将区域内的学校组织起来,构建了“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以共同的愿景、协进的策略,加强区域内各所学校的交流与互动,分享教育资源,引领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品质整体提升。    一、共同愿景    愿景是人们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
结合观音堂隧道的工程概况,提出了隧道斜井挑顶施工的总体方案,对斜井进正洞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说明,详细地介绍了CD法在观音堂隧道斜井挑顶施工中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以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