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分为流行病学、分子溯源、动物与环境三个小组,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报告。联合专家组评估了关于病毒引入人类的四个路径,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中间宿主传人,“可能至比较可能”直接传人,“可能”通过冷链食品传人,“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研究报告提出了联合专家组下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学家在多国多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物种,进一步了解冷链和冷冻食品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
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人员通行,欧盟3月17日推出包含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的“数字绿色证书”,供成员国参考执行,同时表示将努力推动证书与国际接轨。
欧盟委员会公告显示,“数字绿色证书”为免费获取,包含持有人新冠疫苗接种证明、检测证明以及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康复证明,还包含核验持有人身份的加密二维码和电子签名,以相关欧盟成员国官方语言和英语签发,可打印生成纸质版。对于公众最为期待的“疫苗护照”问题,公告称如果成员国接受“疫苗护照”,则“数字绿色证书”中的疫苗接种证明应被视为“疫苗护照”,至于接种哪些疫苗等同于获得“疫苗护照”,以接种在欧盟上市的疫苗为准,但成员国也可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其他疫苗。“数字绿色证书”适用于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及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四国,欧盟成员国居民无论国籍如何,都可申请获取证书。
今年2月以来,欧盟一直在为推出“数字绿色证书”做准备,但目前成员国之间分歧明显,希腊、西班牙、塞浦路斯等依赖旅游业的国家呼吁积极推广“疫苗护照”,但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持保留意见,担忧一旦处理不当将引发疫情扩散。
根据瑞士空气质量数据平台IQAir3月16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印度首都新德里已经连续第三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首都。报告显示,新德里2020年的PM2.5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84.1微克。去年11月,在焚烧秸秆的高峰时期,新德里的PM2.5水平达到了每立方米144微克,12月达到了每立方米157微克,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指标高出14倍以上。
虽然新德里空气质量在各国首都中最差,但上述报告称,该市2020年的空气质量比2019年改善很多,这主要得益于疫情封锁措施大大减少了各种人类活动。尽管如此,IQAir的报告指出,印度的空气污染依旧处于高危险水平。印度是全球空气污染第三严重的国家,仅次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依据报告内容,在全球5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印度有其中35个。
印度报业托拉斯稱,印度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运输、用于做饭的废料燃烧、火电厂、工业、建筑、废弃物燃烧和秸秆焚烧。此外,车辆是印度各城市PM2.5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活动虽因新冠疫情而减少,但热带森林的破坏程度却变本加厉。2020年烧毁或砍伐的原始雨林同比增加12%,面积相当于荷兰国土。
据报道,世界资源研究所下属的全球森林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全球森林观察”发布报告指出,2020年巴西的原始森林受到的破坏最严重,损失面积达170万公顷,比2019年增加25%,排在第二的刚果(金)增加了三倍。去年全球共有42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被毁,比2019年多12%。去年热带地区因农业作业而损失的天然森林和人造林的面积达1220万公顷。极高温和干旱天气也引发了超级大火,烧毁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亚马逊的大片森林。
有证据表明,疫情封锁期间,在保护区砍伐的非法活动反而增加了。负责这项研究的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摩说,为了促使受疫情重创的经济尽快复苏,一些国家放宽了环保法规,以创造就业机会。如果各国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大幅度减缓护林措施,原始雨林损失的情况将越来越糟糕。
新西兰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中,不仅鱼类内脏中有微塑料,甚至肌肉组织中也发现了微塑料成分。
该研究表明,鱼类吞食微塑料后,肠道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影响鱼类消化系统等功能,最终可能影响其生存,损害程度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研究发现微塑料还会通过肠壁进入鱼类肌肉组织,影响其健康,而人类在食用这些鱼肉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摄入微塑料。研究人员下一步将重点研究海洋中最常见的微塑料类型——微纤维对鱼类的长期影响。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微塑料已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污染。这些废弃物进入食物链后,又会流回人类餐桌,危害人体健康。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聚焦“水的价值”。
报告认为,对“水的价值”缺乏认知是导致其被浪费和滥用的主要原因。报告指出,有必要深入探究水的各个维度,以阐释“水的价值”的不同方面。在水资源日益稀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这一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强调必须丰富“水的价值”概念,认为“水的价值”概念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和影响要比人们之前的认识广泛得多。例如,在研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需要考虑到“水的价值”的不同层面,以免低估其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报告在评估亚太地区水资源利用时认为,该地区迫切需要提高废水利用率,提高工业部门的用水效率。报告认为,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亚太国家已经出现了各种积极的水资源评估计划。
《世界水发展报告》是联合国水机制关于水和卫生设施的旗舰报告。报告由教科文组织发布,撰写工作由教科文组织世界水评估计划组(WWAP)协调完成。
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分为流行病学、分子溯源、动物与环境三个小组,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报告。联合专家组评估了关于病毒引入人类的四个路径,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中间宿主传人,“可能至比较可能”直接传人,“可能”通过冷链食品传人,“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研究报告提出了联合专家组下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学家在多国多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物种,进一步了解冷链和冷冻食品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
欧盟为疫情期间人员通行推出“数字绿色证书”
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人员通行,欧盟3月17日推出包含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的“数字绿色证书”,供成员国参考执行,同时表示将努力推动证书与国际接轨。
欧盟委员会公告显示,“数字绿色证书”为免费获取,包含持有人新冠疫苗接种证明、检测证明以及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康复证明,还包含核验持有人身份的加密二维码和电子签名,以相关欧盟成员国官方语言和英语签发,可打印生成纸质版。对于公众最为期待的“疫苗护照”问题,公告称如果成员国接受“疫苗护照”,则“数字绿色证书”中的疫苗接种证明应被视为“疫苗护照”,至于接种哪些疫苗等同于获得“疫苗护照”,以接种在欧盟上市的疫苗为准,但成员国也可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其他疫苗。“数字绿色证书”适用于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及瑞士、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四国,欧盟成员国居民无论国籍如何,都可申请获取证书。
今年2月以来,欧盟一直在为推出“数字绿色证书”做准备,但目前成员国之间分歧明显,希腊、西班牙、塞浦路斯等依赖旅游业的国家呼吁积极推广“疫苗护照”,但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持保留意见,担忧一旦处理不当将引发疫情扩散。
新德里连续三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首都
根据瑞士空气质量数据平台IQAir3月16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印度首都新德里已经连续第三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首都。报告显示,新德里2020年的PM2.5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84.1微克。去年11月,在焚烧秸秆的高峰时期,新德里的PM2.5水平达到了每立方米144微克,12月达到了每立方米157微克,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指标高出14倍以上。
虽然新德里空气质量在各国首都中最差,但上述报告称,该市2020年的空气质量比2019年改善很多,这主要得益于疫情封锁措施大大减少了各种人类活动。尽管如此,IQAir的报告指出,印度的空气污染依旧处于高危险水平。印度是全球空气污染第三严重的国家,仅次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依据报告内容,在全球5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印度有其中35个。
印度报业托拉斯稱,印度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运输、用于做饭的废料燃烧、火电厂、工业、建筑、废弃物燃烧和秸秆焚烧。此外,车辆是印度各城市PM2.5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0年原始雨林损失加剧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活动虽因新冠疫情而减少,但热带森林的破坏程度却变本加厉。2020年烧毁或砍伐的原始雨林同比增加12%,面积相当于荷兰国土。
据报道,世界资源研究所下属的全球森林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全球森林观察”发布报告指出,2020年巴西的原始森林受到的破坏最严重,损失面积达170万公顷,比2019年增加25%,排在第二的刚果(金)增加了三倍。去年全球共有42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被毁,比2019年多12%。去年热带地区因农业作业而损失的天然森林和人造林的面积达1220万公顷。极高温和干旱天气也引发了超级大火,烧毁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亚马逊的大片森林。
有证据表明,疫情封锁期间,在保护区砍伐的非法活动反而增加了。负责这项研究的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摩说,为了促使受疫情重创的经济尽快复苏,一些国家放宽了环保法规,以创造就业机会。如果各国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大幅度减缓护林措施,原始雨林损失的情况将越来越糟糕。
研究人员在海洋鱼类肌肉组织中发现微塑料
新西兰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中,不仅鱼类内脏中有微塑料,甚至肌肉组织中也发现了微塑料成分。
该研究表明,鱼类吞食微塑料后,肠道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影响鱼类消化系统等功能,最终可能影响其生存,损害程度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研究发现微塑料还会通过肠壁进入鱼类肌肉组织,影响其健康,而人类在食用这些鱼肉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摄入微塑料。研究人员下一步将重点研究海洋中最常见的微塑料类型——微纤维对鱼类的长期影响。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微塑料已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污染。这些废弃物进入食物链后,又会流回人类餐桌,危害人体健康。
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聚焦“水的价值”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聚焦“水的价值”。
报告认为,对“水的价值”缺乏认知是导致其被浪费和滥用的主要原因。报告指出,有必要深入探究水的各个维度,以阐释“水的价值”的不同方面。在水资源日益稀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这一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强调必须丰富“水的价值”概念,认为“水的价值”概念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和影响要比人们之前的认识广泛得多。例如,在研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需要考虑到“水的价值”的不同层面,以免低估其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报告在评估亚太地区水资源利用时认为,该地区迫切需要提高废水利用率,提高工业部门的用水效率。报告认为,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亚太国家已经出现了各种积极的水资源评估计划。
《世界水发展报告》是联合国水机制关于水和卫生设施的旗舰报告。报告由教科文组织发布,撰写工作由教科文组织世界水评估计划组(WWAP)协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