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黃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使得州内气候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黄河滨地和隆务河谷地,漫山遍野近乎被隐隐的绿色覆盖,正午时分便能体会到骄阳似火,俨然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对于地处州南部的青南牧区泽库县、河南县,即便是早已立春,依旧寒气袭人。
2019年4月16日一早,党刊黄南采访组一行5人驱车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蹲点调研采访工作。由于时间紧采访任务重,此次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我们利用行车的这段时间,配合之前拿到的采访地的介绍资料,不断地调整细化采访细节和重点。
今年以来,青海《党的生活》以刊社2019“基层调研年”为契机,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全员开展“下基层大练兵”,要求所有编采人员走出去、走进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着力打造新时代“四力过硬”的党刊队伍。
黄南之行,大家不顾舟车劳顿,克服了晕车等不适症状,在短暂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马不停蹄地深入同仁县扎毛乡扎毛村、曲库乎乡、保安镇新城村、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尖扎县德吉村等地,采访了当地村支部书记如何带领村民发展旅游、进一步开拓致富路子,基层党建工作和“一核三治”的基本情况,还走访了黄南州公安局、特警支队、交管所等单位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了州公安局便民利民新做法新举措。采访时间有限,但收获满满、记忆深刻。
2019年4月16日星期二晴
上午10点,我们一行5人刚到同仁县境内,便和等候在这里的州干部见了面,经过短暂的相互介绍,便直驱黄南州公安局。在州公安局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见面会,听取了州公安局政治部主任马青云对基层党建工作和为民服务的做法介绍,参观了他们在州局办公楼制作的文化墙。会上,马青云说,州公安局先后选树先进典型23名,确定党建工作示范点2个、群众满意窗口3个,特别是交警党支部,率先在全省提出藏汉双语模式推进驾照考试新思路,并率先在全省试点推广藏汉双语驾照考试系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后,我们来到黄南州交警支队车管所办事大厅,看到来自各地的牧民群众排起长队,正在办理相关业务,每一位相关的业务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地用藏语与牧民群众进行交流。在这里,群众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了解办事流程和相关业务。据了解,黄南州公安局为了方便当地藏族群众考取驾照,推广了藏汉双语模式驾照考试。采访中,正好遇到来自同仁县年都乎乡夏卜浪村的村民才让多杰前来参加科目一考试,他告诉我们,这次是他第四次参加科目一考试,由于语言障碍,前三次考试时间都浪费在了阅读卷上面,现在有了藏语语音提示,考试便捷了很多,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地通过考试。大家在科目一考试的教室内,认真聆听了车管所所长介绍如何使用藏汉双语模式进行考试,并拿起耳机感受了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不禁感慨州公安局在为民服务上所做的努力,它不仅方便了牧民群众,同时也减轻了交警支队的工作量。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藏族群众的一大难心事。
从交警队出来,已经过了正午。吃过简单的午饭,在我们一再的坚持下,大家决定不休息直接去往下一个采访点——同仁县保安镇新城村。车子行进在乡间小道,大家时不时讨论起道路两旁泛绿的庄稼,用相机拍一拍路边向我们招手的藏族小姑娘。随着车子驶入新城村,道路两旁的墙壁上贴着村规民约和一些警示标语,整齐划一的房屋和大门,房屋门口、院子里面都很干净整洁,展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下了车,迎面而来的是新城村支部书记一行,看到一张张洋溢笑容的面庞,听到一声声问候,我们的疲倦瞬时一扫而空。
在村委会议室里,我们听取了保安镇党委书记介绍新城村的基本情况,当他说到“一核三治”的时候,我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认真地询问,仔细地聆听。书记说,以前新城村村民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起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自从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一核三治”村治理体系后,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设立奖惩制度,村支部书记、党员带头走村入户讲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向上向善的好做法,推选好媳妇、好婆婆,表彰奖励和宣传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群众,现在已培养了3至5名法律明白人,为村里的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务。我们感受到了新城村群众的热情,看到了村容村貌发生的真切变化,同时也被村支部书记和各位党员同志的努力和积极的作为所感染。座谈结束之后,新城村城内四角各建的一座碉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四周城墙每隔一两米有射孔。据介绍,此碉堡又名永安堡,是永保安宁的意思。这些碉堡已历经百年,城墙和碉堡保存完整,实属省内罕见,而今民族团结,生活安稳,这一古建筑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返回的途中我们一直在聊新城村“一核三治”的亮点工作,讨论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彼此交换采访的感受,回到住宿的地方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但我们觉得今天的采访很充实。果然印证了那句话:最美的故事在基层。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晴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收拾好行李,便开始了前往扎毛乡扎毛村的行程。
在扎毛乡扎毛村,我们见到了充满工作激情的扎毛乡党委书记才让东智,听到他说起扎毛乡时的真情流露,说到本职工作时驾轻就熟的自信,在流利的表达和清晰的思路下,我们看到了扎毛乡扎毛村如今的变化。
才让东智指着村委会小楼背后的大山说,翻过这座山,后面便是麦秀林场,这些栈道和花园里,已经栽种了不同的鲜花,可以供周边的游客前来休闲拍照。随着扎毛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力挖掘得天独厚的林区、扎毛水库、蝴蝶滩等生态资源和丰富而悠久的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原生态藏乡风情,藏戏、古树、古寺等文化产业,让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达到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扎毛乡这些年的发展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瓶颈,比如承接大规模旅游人群的能力还比较弱,住宿条件还满足不了大规模的旅游团队,这些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扎毛村的工作人员王文娟告诉我们,以前这就是荒废的草场,现在修建了栈道,而且还栽种了花种,每到盛夏,这里就是一整片花海,不同的花卉颜色分出了不同的层次,非常漂亮,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周边居民周末休闲的绝佳去处。 至此,采訪行程已经过半,在不断地总结和讨论中,我们已经对这些采访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的基层经验、成功的基层做法不断充实着我们的思想,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这几日奔波的倦意已然被我们忘却。
驱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采访行程的最后一站——德吉村。依黄河而建的尖扎县易地搬迁新村德吉村,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早。站在黄河岸边,但见四面麦苗青青,杨柳含翠,碧水柔情,一派春意盎然。走进德吉村,碧波荡漾的河面倒映着对岸的高山,远处的山涧,海黄大桥高高屹立在黄河之上。整齐的院落,宽阔的道路,多处的景观点缀,这些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让本就自然环境优美的德吉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德吉村人正在广场上一边唱着歌,一边在修剪树木枝丫、种植花卉,时不时传来阵阵欢歌笑语,俨然一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景。
尖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蒋军介绍,自2016年以来,尖扎县就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投入6730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并命名为“德吉村”。刚开始村民是不愿意来的,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以前的生活,以后靠什么生活呢?为此,他们组织搬迁户代表,特别是搬迁户中的党员,实地考察德吉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产业规划等情况,让群众全面了解新环境。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村内有威望的老党员深入搬迁户家中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易地搬迁带来的效益;尕藏加、藏白措等一批党员搬迁户带头动员群众搬迁入住,帮助群众冲破了“舍不得搬”的障碍,消除了“不愿搬”的担忧,给足了“搬得出”的动力。后来大家尝到了“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这一政策的甜头,依托德吉村依山傍水独特优势,继而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吸引游客和周边的人来游玩,越来越多的德吉人也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中。
“德吉”一词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这两个字说出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勤劳耕作、努力生活的场景,让“德吉村”的名字名副其实。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基层干部充满激情、干劲十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勤劳朴实的扎毛村、德吉村人,让我们对生活再次充满激情。通过开展多次的记者基层采访活动,体会到这一路不仅是体力和精力的考验,更加让我们认识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环环相扣、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需要我们依托基层这片热土,以过硬的业务,坚实的采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锻造一支勇立潮头的新闻铁军。
2019年4月16日一早,党刊黄南采访组一行5人驱车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蹲点调研采访工作。由于时间紧采访任务重,此次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我们利用行车的这段时间,配合之前拿到的采访地的介绍资料,不断地调整细化采访细节和重点。
今年以来,青海《党的生活》以刊社2019“基层调研年”为契机,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全员开展“下基层大练兵”,要求所有编采人员走出去、走进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着力打造新时代“四力过硬”的党刊队伍。
黄南之行,大家不顾舟车劳顿,克服了晕车等不适症状,在短暂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马不停蹄地深入同仁县扎毛乡扎毛村、曲库乎乡、保安镇新城村、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尖扎县德吉村等地,采访了当地村支部书记如何带领村民发展旅游、进一步开拓致富路子,基层党建工作和“一核三治”的基本情况,还走访了黄南州公安局、特警支队、交管所等单位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了州公安局便民利民新做法新举措。采访时间有限,但收获满满、记忆深刻。
2019年4月16日星期二晴
有想法·让“难心事”不难
上午10点,我们一行5人刚到同仁县境内,便和等候在这里的州干部见了面,经过短暂的相互介绍,便直驱黄南州公安局。在州公安局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见面会,听取了州公安局政治部主任马青云对基层党建工作和为民服务的做法介绍,参观了他们在州局办公楼制作的文化墙。会上,马青云说,州公安局先后选树先进典型23名,确定党建工作示范点2个、群众满意窗口3个,特别是交警党支部,率先在全省提出藏汉双语模式推进驾照考试新思路,并率先在全省试点推广藏汉双语驾照考试系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后,我们来到黄南州交警支队车管所办事大厅,看到来自各地的牧民群众排起长队,正在办理相关业务,每一位相关的业务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地用藏语与牧民群众进行交流。在这里,群众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微信公众号、App等了解办事流程和相关业务。据了解,黄南州公安局为了方便当地藏族群众考取驾照,推广了藏汉双语模式驾照考试。采访中,正好遇到来自同仁县年都乎乡夏卜浪村的村民才让多杰前来参加科目一考试,他告诉我们,这次是他第四次参加科目一考试,由于语言障碍,前三次考试时间都浪费在了阅读卷上面,现在有了藏语语音提示,考试便捷了很多,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地通过考试。大家在科目一考试的教室内,认真聆听了车管所所长介绍如何使用藏汉双语模式进行考试,并拿起耳机感受了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不禁感慨州公安局在为民服务上所做的努力,它不仅方便了牧民群众,同时也减轻了交警支队的工作量。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藏族群众的一大难心事。
话改变·齐心协力改现状
从交警队出来,已经过了正午。吃过简单的午饭,在我们一再的坚持下,大家决定不休息直接去往下一个采访点——同仁县保安镇新城村。车子行进在乡间小道,大家时不时讨论起道路两旁泛绿的庄稼,用相机拍一拍路边向我们招手的藏族小姑娘。随着车子驶入新城村,道路两旁的墙壁上贴着村规民约和一些警示标语,整齐划一的房屋和大门,房屋门口、院子里面都很干净整洁,展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下了车,迎面而来的是新城村支部书记一行,看到一张张洋溢笑容的面庞,听到一声声问候,我们的疲倦瞬时一扫而空。
在村委会议室里,我们听取了保安镇党委书记介绍新城村的基本情况,当他说到“一核三治”的时候,我们都停下了手中的笔,认真地询问,仔细地聆听。书记说,以前新城村村民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起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自从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一核三治”村治理体系后,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设立奖惩制度,村支部书记、党员带头走村入户讲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向上向善的好做法,推选好媳妇、好婆婆,表彰奖励和宣传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群众,现在已培养了3至5名法律明白人,为村里的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务。我们感受到了新城村群众的热情,看到了村容村貌发生的真切变化,同时也被村支部书记和各位党员同志的努力和积极的作为所感染。座谈结束之后,新城村城内四角各建的一座碉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四周城墙每隔一两米有射孔。据介绍,此碉堡又名永安堡,是永保安宁的意思。这些碉堡已历经百年,城墙和碉堡保存完整,实属省内罕见,而今民族团结,生活安稳,这一古建筑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返回的途中我们一直在聊新城村“一核三治”的亮点工作,讨论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彼此交换采访的感受,回到住宿的地方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但我们觉得今天的采访很充实。果然印证了那句话:最美的故事在基层。
2019年4月17日星期三晴
有干劲儿·村里的“幸福密码”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收拾好行李,便开始了前往扎毛乡扎毛村的行程。
在扎毛乡扎毛村,我们见到了充满工作激情的扎毛乡党委书记才让东智,听到他说起扎毛乡时的真情流露,说到本职工作时驾轻就熟的自信,在流利的表达和清晰的思路下,我们看到了扎毛乡扎毛村如今的变化。
才让东智指着村委会小楼背后的大山说,翻过这座山,后面便是麦秀林场,这些栈道和花园里,已经栽种了不同的鲜花,可以供周边的游客前来休闲拍照。随着扎毛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力挖掘得天独厚的林区、扎毛水库、蝴蝶滩等生态资源和丰富而悠久的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原生态藏乡风情,藏戏、古树、古寺等文化产业,让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达到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扎毛乡这些年的发展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瓶颈,比如承接大规模旅游人群的能力还比较弱,住宿条件还满足不了大规模的旅游团队,这些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扎毛村的工作人员王文娟告诉我们,以前这就是荒废的草场,现在修建了栈道,而且还栽种了花种,每到盛夏,这里就是一整片花海,不同的花卉颜色分出了不同的层次,非常漂亮,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周边居民周末休闲的绝佳去处。 至此,采訪行程已经过半,在不断地总结和讨论中,我们已经对这些采访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的基层经验、成功的基层做法不断充实着我们的思想,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这几日奔波的倦意已然被我们忘却。
驱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采访行程的最后一站——德吉村。依黄河而建的尖扎县易地搬迁新村德吉村,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早。站在黄河岸边,但见四面麦苗青青,杨柳含翠,碧水柔情,一派春意盎然。走进德吉村,碧波荡漾的河面倒映着对岸的高山,远处的山涧,海黄大桥高高屹立在黄河之上。整齐的院落,宽阔的道路,多处的景观点缀,这些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让本就自然环境优美的德吉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德吉村人正在广场上一边唱着歌,一边在修剪树木枝丫、种植花卉,时不时传来阵阵欢歌笑语,俨然一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景。
尖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蒋军介绍,自2016年以来,尖扎县就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投入6730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并命名为“德吉村”。刚开始村民是不愿意来的,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以前的生活,以后靠什么生活呢?为此,他们组织搬迁户代表,特别是搬迁户中的党员,实地考察德吉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产业规划等情况,让群众全面了解新环境。各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村内有威望的老党员深入搬迁户家中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易地搬迁带来的效益;尕藏加、藏白措等一批党员搬迁户带头动员群众搬迁入住,帮助群众冲破了“舍不得搬”的障碍,消除了“不愿搬”的担忧,给足了“搬得出”的动力。后来大家尝到了“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这一政策的甜头,依托德吉村依山傍水独特优势,继而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吸引游客和周边的人来游玩,越来越多的德吉人也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中。
“德吉”一词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这两个字说出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勤劳耕作、努力生活的场景,让“德吉村”的名字名副其实。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在基层。基层干部充满激情、干劲十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勤劳朴实的扎毛村、德吉村人,让我们对生活再次充满激情。通过开展多次的记者基层采访活动,体会到这一路不仅是体力和精力的考验,更加让我们认识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环环相扣、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需要我们依托基层这片热土,以过硬的业务,坚实的采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锻造一支勇立潮头的新闻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