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江6市中,芜湖最有条件、最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我们将主动加强与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等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系,推进芜马同城化,加强交通路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精心谋划、大力推动下,日前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安徽省作出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规划,是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芜湖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到今天作为“双核”城市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将按照《规划》定位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加快承接,增强“核”动力,当好排头兵,实现新跨越。
大力承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全力做好奇瑞项目服务,支持奇瑞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技术、资本、市场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箱、高效率发动机、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机器人制造等,争取早日跻身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之列。进一步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加快新兴铸管、精诚铜业、鑫科材料等企业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关联产业转移,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玻璃产业基地。推进美的日用家电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电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家电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跟踪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好、大、高、新、外”项目,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全力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光电、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努力打造中国“光谷”。推进海创节能装备制造、杉杉生物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各县区都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选择一两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重点投入,市里跟踪配套,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间,一抓到底,力求突破,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
三是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三产,是践行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去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三产兴市大会,制定了未来一个时期三产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将围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产业发展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辐射,不断促进三产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端化。
创新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奇瑞、海螺和华强等发展表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把握发展主导权,增强发展新优势。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求所在,力求所有,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大力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集中力量,聚焦突破,尽快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三市先行先试,推动自主创新,力度前所未有。我们按照省统一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力推进自主创新。2008年财政安排自主创新资金4.8亿元,去年安排7.2亿元,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强化金融支撑,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融资机构,发挥政府性风投公司作用,对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比较规范、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家素质较高、发展后劲较大的企业,大胆扶持,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产业转移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扶优扶强,优胜劣汰。通过土地使用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进入。
三是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我们专门出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全市选择100户企业家素质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诚信意识比较高、发展也比较快的企业,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培育企业每年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优胜劣汰,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中小企业。
四是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牢固树立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业富民,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物。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合作联动,形成区域共赢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充分调动转移方的积极性,强化一体联动,促进共赢发展。
一是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事。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京福客运专线、皖赣客运专线、合芜杭客运专线,淮南线、皖赣线、芜宣杭线、宁芜铜线四条铁路提速扩能电气化改造和芜湖火车站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芜湖将在半小时到南京、1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武汉、4小时到北京、福州,芜湖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加快芜雁等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徐福高速公路芜黄段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芜申运河、漳河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
二是建立合作双赢机制。积极与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对接,建立共同的金融、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快做大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辐射,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转移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推进皖江区域联动。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在一个区域内,由于产业基础、历史条件、承载能力、区位、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沿江6市中,芜湖最有条件、最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我们将主动加强与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等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系,推进芜马同城化,加强交通路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做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增强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活力。
四是优化环境,全力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今年市委、市政府将以1号文件出台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意见,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改革,促进创业者、投资者和农民工来我市发展。探索农民以土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降低进城门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壮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将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协调互动,通过不断调高、调新、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把芜湖打造成服务效率最高、运行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推动皖江区域发展,是时代、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将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宁汉之间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滨江山水旅游城市,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芜湖市委书记)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精心谋划、大力推动下,日前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安徽省作出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规划,是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芜湖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到今天作为“双核”城市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将按照《规划》定位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加快承接,增强“核”动力,当好排头兵,实现新跨越。
大力承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全力做好奇瑞项目服务,支持奇瑞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技术、资本、市场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箱、高效率发动机、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机器人制造等,争取早日跻身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之列。进一步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加快新兴铸管、精诚铜业、鑫科材料等企业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关联产业转移,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玻璃产业基地。推进美的日用家电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电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发展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家电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跟踪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好、大、高、新、外”项目,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全力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光电、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努力打造中国“光谷”。推进海创节能装备制造、杉杉生物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各县区都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选择一两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重点投入,市里跟踪配套,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间,一抓到底,力求突破,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
三是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三产,是践行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去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三产兴市大会,制定了未来一个时期三产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将围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产业发展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辐射,不断促进三产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端化。
创新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奇瑞、海螺和华强等发展表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把握发展主导权,增强发展新优势。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求所在,力求所有,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大力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集中力量,聚焦突破,尽快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三市先行先试,推动自主创新,力度前所未有。我们按照省统一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力推进自主创新。2008年财政安排自主创新资金4.8亿元,去年安排7.2亿元,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强化金融支撑,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融资机构,发挥政府性风投公司作用,对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比较规范、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家素质较高、发展后劲较大的企业,大胆扶持,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产业转移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扶优扶强,优胜劣汰。通过土地使用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污染企业进入。
三是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我们专门出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全市选择100户企业家素质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诚信意识比较高、发展也比较快的企业,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培育企业每年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优胜劣汰,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中小企业。
四是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牢固树立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业富民,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物。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合作联动,形成区域共赢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充分调动转移方的积极性,强化一体联动,促进共赢发展。
一是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事。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京福客运专线、皖赣客运专线、合芜杭客运专线,淮南线、皖赣线、芜宣杭线、宁芜铜线四条铁路提速扩能电气化改造和芜湖火车站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芜湖将在半小时到南京、1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武汉、4小时到北京、福州,芜湖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加快芜雁等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徐福高速公路芜黄段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芜申运河、漳河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
二是建立合作双赢机制。积极与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对接,建立共同的金融、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快做大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辐射,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对转移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推进皖江区域联动。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在一个区域内,由于产业基础、历史条件、承载能力、区位、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沿江6市中,芜湖最有条件、最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我们将主动加强与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等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系,推进芜马同城化,加强交通路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做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增强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活力。
四是优化环境,全力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今年市委、市政府将以1号文件出台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意见,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改革,促进创业者、投资者和农民工来我市发展。探索农民以土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降低进城门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壮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将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协调互动,通过不断调高、调新、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把芜湖打造成服务效率最高、运行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推动皖江区域发展,是时代、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将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宁汉之间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滨江山水旅游城市,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芜湖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