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于实用型、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高学历,高技能”逐渐被企业所需要。“双证书”制度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如何在高校内部构建促进学生就业的平台,帮助学生多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迎合社会的需求,成为了当前倍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近年来“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怀揣着高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工作经验,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难就难在学生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掌握过多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不太吻合。而那些实际操作能力比大学生强但无高等学历的人才又面临另外一种窘境:他们虽然有一技之长,但是却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而在应聘时就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就业的机会。
一、相关概念
(一)就业准入的含义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人的职业范围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实施。
(二)“双证书”制度教育的含义
“双证书”制度是指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来组织教学、实训、实习,使学校教育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并经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什么是人才?我们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有才识和学问的人。才识指的是才能和见识;学问指的是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有学历文凭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也不等于有能力。当今社会高学历低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技能的含义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虽然不等同于知识,却是以获取知识为前提的,否则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这就给高等教育重新进行了定位,就是培养“高智能+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我国已经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要想就业,就必须在拥有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我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高等职业人才成长的规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训为核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尚处在成长阶段,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上还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但是在职业资格考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培训费用高、培训鉴定质量低、证书不够权威、企业认可度低。这些问题在不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都存在,暴露出了学生、学校和用人企业三方之间的矛盾:学校积极推动“双证书”制度,学生被动参与考证,用人企业却对此无动于衷。
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 <<职业教育法>>提出“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职院校的“双证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二、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资格证书泛滥
由于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认证等分属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在行业准入方面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给“双证书”制度下的职业资格证书选择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受利益驱动证出多门,“含金量”不高的证书泛滥,因此高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也就无法通过“双证书”显现出来。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没有同职业技能鉴定很好地结合,在评价毕业生质量时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也没能实现“并重”。
(二)证书考核成本高
考证成本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证报名费、培训费用,也包括学校和学生双方在考证上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成本。考证费用高一直是实行双证书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在校内鉴定站和校外鉴定机构考取一个证书的费用从几百元起,加上培训费用,其支出往往上千元,一些热门的证书甚至要几千元才能获得。此外,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通常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教学计划和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机联系也增加了考证的成本。
(三)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低
企业大多在选择学生时更看重学校的实力和学生的能力,证书只是一种参考,特别是当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双证书时,就只能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表现、业绩来取舍。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识不足,整个社会对“双证书”的认可度低。
三、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建议
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决:
(一)做好办学定位,提高各方面的认识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 中国未来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离不开数以万计的有素养、有职业道德、懂专业、懂技术、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级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在这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充分的认识,着眼于未来,做好办学定位;同时也要在各方面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即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让学生明白很多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都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并不等于低人一等,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努力提高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
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分工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服务,首先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结合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要产业是化工工业,那么这里的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就要以化工类为主,以满足当地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种类繁多、层次不等,不同的行业有着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质上反映了对不同课程的要求,而不同课程的组合则反映了对不同的职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何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很好的结合起来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主管部门要求所有在施工管理部门工作的职工必须具备岗位证书,如:1、注册造价工程师;2、注册监理工程师;3、注册土木工程师; 4、注册城市规划师; 5、注册机械工程师;6、注册冶金工程师;7、注册房地产估价师; 8、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 9、一级、二级注册建造师;10、一级、二级注册建筑师;11、一级、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等。又如商业、服务类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有好几十种。 这就需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在设置专业时将这个专业学生所要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虑进来, 为每个专业的学生设定合适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类别,然后将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所覆盖的知识都包含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 使得学生修完相关的课程之后, 不用再参加其它形式的培训就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样不仅节省了学生额外学习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考证的成本。
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课程的设置除了要满足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之外,还要注意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比如他们将来可能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所以在学校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应该开设一些有利于将来学生参加更高层次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而不仅仅将课程的开设局限于满足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层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征人员要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的机会就多。
参考文献:
[1]马秀华.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2008(8):39-40
[2]杨晓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50-52
[3]吴炜炜.高职双证书制度中四位一体综合系统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2-24.
[4]蔡晓蓉,孔元发.推行"双证书"制度,全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2(1):85-86.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近年来“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怀揣着高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工作经验,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难就难在学生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掌握过多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不太吻合。而那些实际操作能力比大学生强但无高等学历的人才又面临另外一种窘境:他们虽然有一技之长,但是却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而在应聘时就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就业的机会。
一、相关概念
(一)就业准入的含义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人的职业范围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实施。
(二)“双证书”制度教育的含义
“双证书”制度是指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来组织教学、实训、实习,使学校教育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并经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什么是人才?我们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有才识和学问的人。才识指的是才能和见识;学问指的是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有学历文凭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也不等于有能力。当今社会高学历低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技能的含义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虽然不等同于知识,却是以获取知识为前提的,否则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这就给高等教育重新进行了定位,就是培养“高智能+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我国已经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要想就业,就必须在拥有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我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高等职业人才成长的规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训为核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尚处在成长阶段,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上还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但是在职业资格考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考试培训费用高、培训鉴定质量低、证书不够权威、企业认可度低。这些问题在不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都存在,暴露出了学生、学校和用人企业三方之间的矛盾:学校积极推动“双证书”制度,学生被动参与考证,用人企业却对此无动于衷。
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 <<职业教育法>>提出“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职院校的“双证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二、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资格证书泛滥
由于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认证等分属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在行业准入方面的要求也不一致,因此给“双证书”制度下的职业资格证书选择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受利益驱动证出多门,“含金量”不高的证书泛滥,因此高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也就无法通过“双证书”显现出来。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没有同职业技能鉴定很好地结合,在评价毕业生质量时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也没能实现“并重”。
(二)证书考核成本高
考证成本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证报名费、培训费用,也包括学校和学生双方在考证上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成本。考证费用高一直是实行双证书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在校内鉴定站和校外鉴定机构考取一个证书的费用从几百元起,加上培训费用,其支出往往上千元,一些热门的证书甚至要几千元才能获得。此外,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通常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教学计划和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机联系也增加了考证的成本。
(三)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低
企业大多在选择学生时更看重学校的实力和学生的能力,证书只是一种参考,特别是当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双证书时,就只能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表现、业绩来取舍。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识不足,整个社会对“双证书”的认可度低。
三、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建议
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决:
(一)做好办学定位,提高各方面的认识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 中国未来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离不开数以万计的有素养、有职业道德、懂专业、懂技术、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级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在这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有充分的认识,着眼于未来,做好办学定位;同时也要在各方面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即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让学生明白很多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都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并不等于低人一等,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努力提高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
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分工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服务,首先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结合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要产业是化工工业,那么这里的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就要以化工类为主,以满足当地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种类繁多、层次不等,不同的行业有着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质上反映了对不同课程的要求,而不同课程的组合则反映了对不同的职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何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很好的结合起来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比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主管部门要求所有在施工管理部门工作的职工必须具备岗位证书,如:1、注册造价工程师;2、注册监理工程师;3、注册土木工程师; 4、注册城市规划师; 5、注册机械工程师;6、注册冶金工程师;7、注册房地产估价师; 8、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 9、一级、二级注册建造师;10、一级、二级注册建筑师;11、一级、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等。又如商业、服务类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有好几十种。 这就需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在设置专业时将这个专业学生所要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虑进来, 为每个专业的学生设定合适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类别,然后将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所覆盖的知识都包含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 使得学生修完相关的课程之后, 不用再参加其它形式的培训就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样不仅节省了学生额外学习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考证的成本。
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课程的设置除了要满足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之外,还要注意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比如他们将来可能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所以在学校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应该开设一些有利于将来学生参加更高层次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而不仅仅将课程的开设局限于满足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层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征人员要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的机会就多。
参考文献:
[1]马秀华.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2008(8):39-40
[2]杨晓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50-52
[3]吴炜炜.高职双证书制度中四位一体综合系统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2-24.
[4]蔡晓蓉,孔元发.推行"双证书"制度,全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2(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