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诟病会不断出现,这是自然规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应。呼吁只是一种提醒。实实在在,身体力行去实践,才是最好的良方妙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购买汽车的人太多,以至于马路上常常出现塞车现象。没有急事好办,一旦有个危急病人或者某处发生了火情之类的灾难,救护车也好消防车也罢,很难顺畅地如约到达,后果真是难以想像。
埋怨别人理由都一大堆,但只要经济上来得及,马上也会去车行开回来自己喜欢的车。人云我云,相互攀比,如今不光路况令人担忧,空气质量更是危害无穷,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
实际上,有些人并非非要买车不可。比如有的人已经有了车,但看到别人有了第二辆车,也去再买一辆,甚至买第三辆;还有的人经济条件很一般,买车完全属于虚荣心作怪,但顶着压力去银行贷款买车;更有的根本不具备买车的条件: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但也不切合实际地先买上再说。结果为了停车伤透了脑筋。
不买车行不行?
前阵子我到英国公干,发现英国的自行车特别多。一般街区有,繁华的商业区也有,寂静的校园更不用说了。牛津、剑桥这些名牌大学,开放式的校区周围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与我们街头一辆辆塞得动不得半步或像蜗牛爬行的各式车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英国人为什么钟情于自行车?一是吃尽了汽车堵车的苦头;二是尝尽了汽车尾气的毒害;三是高价的汽油费让人吃不消。塞车的后果往往是多重性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带来的后果也不同。但不管结局如何,都令人烦恼。
如今,在英国越是有钱人越爱骑自行车。据英国交通部的一项调查,英国最富有的1/5人口每年骑自行车出游的里程,是最贫穷的1/5人口的5倍。也就是说,越是有钱人,骑自行车的越多。甚至一些政界名人也以身作则,保守党党魁卡梅伦、伦敦市长约翰逊等都是伦敦“骑车族”中的名将。在英国,普通市民拥有轿车已不新鲜,而拥有一辆别致的自行车反倒成为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象征。
我们街头的汽车多,应该归咎于财富的原始积累。这个阶段人丰富,什么都想尝试一番。等新鲜劲过去了,或许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太盲目,根本不该那么做。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经过发热、兴奋、降温、反思、理智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完成。当年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汽车达到了饱和,马路上实在跑不动车了,许多人才自责:干嘛买车自己难为自己?搭地铁、坐公交车、骑自行车,甚至步行不照样可以达到目的吗?于是许多有钱人不再把拥有一辆名贵车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把兴趣放在更有利于健康和自由的自行车上。
实际上我们许多人早就意识到无限增多的车辆,会使日后交通状况出现大问题。但意识归意识,却无人身体力行来缓解这种日趋严重的压力。媒体上呼吁,声虽高,但不过是一种喧嚣而已。喊过了,无人响应,更无人喝彩。原因是让别人去做,你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不曾见过哪位权势者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班;也没听说政府提供方便的自行车使用办法。而在英国,政府每年几千万英镑投资,就是推广自行车的使用。从市郊通往市中心的路途上有许多自行车租赁点,可以随时骑车进城。有些租车点还设有淋浴室和更衣室,让人们在骑车前后更换行头。
社会诟病会不断出现,这是自然规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应。呼吁只是一种提醒,当人们的自觉意识还没达到一定程度时,实实在在,身体力行去实践,才是最好的良方妙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购买汽车的人太多,以至于马路上常常出现塞车现象。没有急事好办,一旦有个危急病人或者某处发生了火情之类的灾难,救护车也好消防车也罢,很难顺畅地如约到达,后果真是难以想像。
埋怨别人理由都一大堆,但只要经济上来得及,马上也会去车行开回来自己喜欢的车。人云我云,相互攀比,如今不光路况令人担忧,空气质量更是危害无穷,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
实际上,有些人并非非要买车不可。比如有的人已经有了车,但看到别人有了第二辆车,也去再买一辆,甚至买第三辆;还有的人经济条件很一般,买车完全属于虚荣心作怪,但顶着压力去银行贷款买车;更有的根本不具备买车的条件: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但也不切合实际地先买上再说。结果为了停车伤透了脑筋。
不买车行不行?
前阵子我到英国公干,发现英国的自行车特别多。一般街区有,繁华的商业区也有,寂静的校园更不用说了。牛津、剑桥这些名牌大学,开放式的校区周围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与我们街头一辆辆塞得动不得半步或像蜗牛爬行的各式车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英国人为什么钟情于自行车?一是吃尽了汽车堵车的苦头;二是尝尽了汽车尾气的毒害;三是高价的汽油费让人吃不消。塞车的后果往往是多重性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带来的后果也不同。但不管结局如何,都令人烦恼。
如今,在英国越是有钱人越爱骑自行车。据英国交通部的一项调查,英国最富有的1/5人口每年骑自行车出游的里程,是最贫穷的1/5人口的5倍。也就是说,越是有钱人,骑自行车的越多。甚至一些政界名人也以身作则,保守党党魁卡梅伦、伦敦市长约翰逊等都是伦敦“骑车族”中的名将。在英国,普通市民拥有轿车已不新鲜,而拥有一辆别致的自行车反倒成为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象征。
我们街头的汽车多,应该归咎于财富的原始积累。这个阶段人丰富,什么都想尝试一番。等新鲜劲过去了,或许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太盲目,根本不该那么做。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经过发热、兴奋、降温、反思、理智这一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完成。当年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汽车达到了饱和,马路上实在跑不动车了,许多人才自责:干嘛买车自己难为自己?搭地铁、坐公交车、骑自行车,甚至步行不照样可以达到目的吗?于是许多有钱人不再把拥有一辆名贵车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把兴趣放在更有利于健康和自由的自行车上。
实际上我们许多人早就意识到无限增多的车辆,会使日后交通状况出现大问题。但意识归意识,却无人身体力行来缓解这种日趋严重的压力。媒体上呼吁,声虽高,但不过是一种喧嚣而已。喊过了,无人响应,更无人喝彩。原因是让别人去做,你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不曾见过哪位权势者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班;也没听说政府提供方便的自行车使用办法。而在英国,政府每年几千万英镑投资,就是推广自行车的使用。从市郊通往市中心的路途上有许多自行车租赁点,可以随时骑车进城。有些租车点还设有淋浴室和更衣室,让人们在骑车前后更换行头。
社会诟病会不断出现,这是自然规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应。呼吁只是一种提醒,当人们的自觉意识还没达到一定程度时,实实在在,身体力行去实践,才是最好的良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