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要采取限购措施」,到7月底住建部向地方政府下发自查工作主要对照的5项标准,规定在8月底之前完成自查,而这5项标准也是二三线城市是否应出台限购措施的主要参照。但留下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地方标准进行适当修改」的余地,这也导致了目前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落地的众生相。
雷声大雨点小 「限购」频频放松落地
8月底,并不在预测名单之列的浙江台州率先出台限购政策。不过,台州版限购仅仅针对市区新建商品住宅,留出了二手房和郊区的口子。近日,浙江衢州成为了第二个新增限购城市,对已有3套或3套以上房产的市民实行限购,实在有些不痛不痒,被称为「最宽松限购令」。
另外,河北廊坊、广东韶关等地虽有新政出台,却非「限购」,而是「限价」,如此调控被外界认为效果有限,或是为规避限购而行之。
而除此以外,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还未见动作。相较於2个月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总理喊话,还有住建部出台「五大标准」时的风风火火,如今二三线城市楼市调控恐怕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地方限购令的频频放松落地,甚至是以「限价令」变相抵制或拖延,让人不禁对二三线城市的调控前景感到担忧。相比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各地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依赖於房地产行业起步的中小城市,出於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制定细则时手下留情。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土地财政使得地方政府不愿限购,但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并不利於调控,如果中央容忍各种「假限购」,二三线城市调控就会流於形式。他同时指出,房地产泡沫正在全面蔓延,中小城市限购十分必要,为保证调控执行力度,中央在明确调控方向时还应建立相关问责制度。
以限价置换限购「弹性」得多
针对房价上涨位列大陆前列的辽宁丹东、广东韶关等城市推出的「限价令」,各界热议这是地方政府应对「限购」的「保护性」策略。
地方政府的心思很清楚,因为限价比限购有「弹性」得多,这些技术早有先例。比如设立一个较高的市场价作为指导价,相当於容纳了大多数楼盘交易的真实价格;即使设立一个较低的市场价作为指导限价,遭遇到民众质疑「很多楼盘都高於这个价」,那麽还可以辩解为「这个指导价是一个整体平均价」,至於真的是不是整体平均价?解释权在政府手上,旁人也无从得知。
「限价」置换「限购」,就相当於保护了市场的交易量,尤其是投资需求的交易量。在中央的房地产新政中,这个交易量是要被「剥离」掉的,中央的调控精神中根本性的一条就是「让需求变成自住需求,用这个需求来对应目前的房地产供给」,借此希望能够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对於地方政府,限价或是「如意算盘」,不管是自住或改善性需求,还是投资投机性需求,均可自由进出市场;成交量很可能不受影响,来自房地产的财税收入也将「平安无事」。但需要提防的是:所谓的「限价目标」很有可能变为现实中的「涨价目标」,且即使能依靠行政手段实现所谓的调控目标,楼市的「顽疾」并没有根治,後市的运行依然风险重重。
限购令引发楼市退房小热潮
限购令在给地方政府压力的同时,也确实给了楼市很大的打击,不少开发商只能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楼盘的降价直接点燃了此前高位接盘购房者的「火药桶」。
北京通州京贸国际城楼盘特价房的推出,便引来一些老业主的不满,他们或要求补差价或要求退房。他们愤愤不平的原因在於,最近该楼盘再次推出特价房,均价为1.4万~1.5万元(人民币,下同)/平方米。这一价格较此前售价19800元/平方米下调数千元。
住总万科开发的金域华府也推出「阶段性行销」特价房——当初卖的最贵的两栋楼打出了九一折的优惠,这让第一批购房的业主感觉一下子「损失了」二十几万元。一些业主代表在售楼处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不仅仅是因为降价,还因为住总万科不诚信,当初买房子的时候保证过绝对不会降价。」
对於类似的业主「维权」,开发商不无感慨地表示,降价是快速回收资金的方法,卖几十套还能补偿一下差价,假如几百上千的业主都要求赔偿,开发商根本赔不起。
不论限购还是限价,开发商捂价惜售还是降价促销,承担最终结果的都是位於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地产界人士分析,根据目前限购政策的落地情况,「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有可能演变成「铜九铁十」,也有可能「限购」成「抢购」。
二三线城市限购5项参照标准公布的同时,也留下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地方标准进行适当修改」的余地,这导致了目前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落地的众生相。
不论限购还是限价,开发商捂价惜售还是降价促销,承担最终结果的都是位於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
雷声大雨点小 「限购」频频放松落地
8月底,并不在预测名单之列的浙江台州率先出台限购政策。不过,台州版限购仅仅针对市区新建商品住宅,留出了二手房和郊区的口子。近日,浙江衢州成为了第二个新增限购城市,对已有3套或3套以上房产的市民实行限购,实在有些不痛不痒,被称为「最宽松限购令」。
另外,河北廊坊、广东韶关等地虽有新政出台,却非「限购」,而是「限价」,如此调控被外界认为效果有限,或是为规避限购而行之。
而除此以外,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还未见动作。相较於2个月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总理喊话,还有住建部出台「五大标准」时的风风火火,如今二三线城市楼市调控恐怕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地方限购令的频频放松落地,甚至是以「限价令」变相抵制或拖延,让人不禁对二三线城市的调控前景感到担忧。相比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各地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依赖於房地产行业起步的中小城市,出於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制定细则时手下留情。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土地财政使得地方政府不愿限购,但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并不利於调控,如果中央容忍各种「假限购」,二三线城市调控就会流於形式。他同时指出,房地产泡沫正在全面蔓延,中小城市限购十分必要,为保证调控执行力度,中央在明确调控方向时还应建立相关问责制度。
以限价置换限购「弹性」得多
针对房价上涨位列大陆前列的辽宁丹东、广东韶关等城市推出的「限价令」,各界热议这是地方政府应对「限购」的「保护性」策略。
地方政府的心思很清楚,因为限价比限购有「弹性」得多,这些技术早有先例。比如设立一个较高的市场价作为指导价,相当於容纳了大多数楼盘交易的真实价格;即使设立一个较低的市场价作为指导限价,遭遇到民众质疑「很多楼盘都高於这个价」,那麽还可以辩解为「这个指导价是一个整体平均价」,至於真的是不是整体平均价?解释权在政府手上,旁人也无从得知。
「限价」置换「限购」,就相当於保护了市场的交易量,尤其是投资需求的交易量。在中央的房地产新政中,这个交易量是要被「剥离」掉的,中央的调控精神中根本性的一条就是「让需求变成自住需求,用这个需求来对应目前的房地产供给」,借此希望能够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对於地方政府,限价或是「如意算盘」,不管是自住或改善性需求,还是投资投机性需求,均可自由进出市场;成交量很可能不受影响,来自房地产的财税收入也将「平安无事」。但需要提防的是:所谓的「限价目标」很有可能变为现实中的「涨价目标」,且即使能依靠行政手段实现所谓的调控目标,楼市的「顽疾」并没有根治,後市的运行依然风险重重。
限购令引发楼市退房小热潮
限购令在给地方政府压力的同时,也确实给了楼市很大的打击,不少开发商只能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楼盘的降价直接点燃了此前高位接盘购房者的「火药桶」。
北京通州京贸国际城楼盘特价房的推出,便引来一些老业主的不满,他们或要求补差价或要求退房。他们愤愤不平的原因在於,最近该楼盘再次推出特价房,均价为1.4万~1.5万元(人民币,下同)/平方米。这一价格较此前售价19800元/平方米下调数千元。
住总万科开发的金域华府也推出「阶段性行销」特价房——当初卖的最贵的两栋楼打出了九一折的优惠,这让第一批购房的业主感觉一下子「损失了」二十几万元。一些业主代表在售楼处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不仅仅是因为降价,还因为住总万科不诚信,当初买房子的时候保证过绝对不会降价。」
对於类似的业主「维权」,开发商不无感慨地表示,降价是快速回收资金的方法,卖几十套还能补偿一下差价,假如几百上千的业主都要求赔偿,开发商根本赔不起。
不论限购还是限价,开发商捂价惜售还是降价促销,承担最终结果的都是位於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地产界人士分析,根据目前限购政策的落地情况,「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有可能演变成「铜九铁十」,也有可能「限购」成「抢购」。
二三线城市限购5项参照标准公布的同时,也留下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地方标准进行适当修改」的余地,这导致了目前二三线城市「限购」政策落地的众生相。
不论限购还是限价,开发商捂价惜售还是降价促销,承担最终结果的都是位於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