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重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学艺术.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课前思
课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 然而新时代的学生见的多,听的多,每天面对着只用一支粉笔,或者跟自己爷爷奶奶说教的方式一样的老师,那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不服你,认为老师只不过如此而已. 当然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不愿意听,对老师反感,成绩差.
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当然要随机应变的把控这种场面,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
在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D = BC,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于定理的说理本身就是一大难点,怎么教会学生思考?现成的判定方法只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因此需要证明出另一组对边也平行. 由于初二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足够多,要他们想到添辅助线很难,那如何引领他们去添辅助线就是本课需要我们思考的. 课前我们老师应该想到教会学生一种化归思想:四边形经常要转化为三角形来处理,这样一语点破天机,自然需要添辅助线利用全等得出角等,从而两直线平行. 否则牵强地添上去,那只是我们老师会了,在遇到其他题目时学生还是不会. 再有,利用的平移性质也很直接,当然前提条件是需要特别熟悉平移的性质.
在备《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投影片显示出学生感兴趣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朗朗上口地读起来,在他们找到青蛙的嘴与腿之间的倍数关系后,怎样自然引出字母是我们课前需要考虑的?当时我就想,如果问:很多只青蛙几张嘴,几条腿呢?学生肯定会茫然,对呀,怎么说呢?可能有同学会用文字叙述出来:腿是嘴的4倍. 在肯定他答案的同时,指出这样的书写有点繁琐. 这时如果抓住时机问:n只青蛙几张嘴呀?学生立刻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只要用一个字母就能描述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腿的条数,又干脆,又直接,并且相当简洁. 有了课前这样充分的准备,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学生很自然的就接受了,并且觉得字母很有趣味,可以表示任何数. 所以在怎么表示偶数奇数时学生就不会只口头叙述成是2的倍数和2的倍数加(减)1,因为那繁琐,而用字母表示就自然为2n和2n±1.相对那种灌输式的教学,直接把概念往黑板一写,老师理论上很精辟的解释一番效果好多了,因为太理论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然理解起来就费劲.
二、课中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比如在习题课中: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 (4m + 1)x + 2m - 1 = 0的两个实数根x1,x2,一个大于2,另一个小于2,求m的取值范围.
学生根据逻辑思维,考虑到Δ = (4m + 1)2 - 4(2m - 1) = 16m2 + 5 > 0,只要(x1 - 2)(x2 - 2) < 0,就能得出x1、x2中必定一个大于2而另一个小于2,所以,利用韦达定理,解不等式组x1 + x2 = 4m + 1,x1·x2 = 2m - 1,(x1 - 2)(x2 - 2) < 0,求出x > ■.
对于一般的同学,我们老师应该教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但如果我们老师能引导他们从数形结合上去考虑,想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就是抛物线y = x2 - (4m + 1)x + 2m - 1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而此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要使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2,0)的两侧,只要满足抛物线上以2为横坐标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可,所以,只要解不等式22 - 2(4m + 1) + 2m - 1 < 0,就可以求得答案.
思路的切入具有创造性,解题过程就会简便得多. 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思维的火花受到了冲击,可能会觉得这真是别有一番天地啊.
三、课后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是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 对于完全平方公式(x + y)2 = x2 + 2xy + y2的灵活运用在历届学生中学习起来都很困难,我觉得一是运算能力跟不上,再是整体思想的构建没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一定要有这些方面的训练.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课前思
课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 然而新时代的学生见的多,听的多,每天面对着只用一支粉笔,或者跟自己爷爷奶奶说教的方式一样的老师,那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不服你,认为老师只不过如此而已. 当然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不愿意听,对老师反感,成绩差.
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当然要随机应变的把控这种场面,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
在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D = BC,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于定理的说理本身就是一大难点,怎么教会学生思考?现成的判定方法只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因此需要证明出另一组对边也平行. 由于初二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足够多,要他们想到添辅助线很难,那如何引领他们去添辅助线就是本课需要我们思考的. 课前我们老师应该想到教会学生一种化归思想:四边形经常要转化为三角形来处理,这样一语点破天机,自然需要添辅助线利用全等得出角等,从而两直线平行. 否则牵强地添上去,那只是我们老师会了,在遇到其他题目时学生还是不会. 再有,利用的平移性质也很直接,当然前提条件是需要特别熟悉平移的性质.
在备《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投影片显示出学生感兴趣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朗朗上口地读起来,在他们找到青蛙的嘴与腿之间的倍数关系后,怎样自然引出字母是我们课前需要考虑的?当时我就想,如果问:很多只青蛙几张嘴,几条腿呢?学生肯定会茫然,对呀,怎么说呢?可能有同学会用文字叙述出来:腿是嘴的4倍. 在肯定他答案的同时,指出这样的书写有点繁琐. 这时如果抓住时机问:n只青蛙几张嘴呀?学生立刻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只要用一个字母就能描述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腿的条数,又干脆,又直接,并且相当简洁. 有了课前这样充分的准备,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学生很自然的就接受了,并且觉得字母很有趣味,可以表示任何数. 所以在怎么表示偶数奇数时学生就不会只口头叙述成是2的倍数和2的倍数加(减)1,因为那繁琐,而用字母表示就自然为2n和2n±1.相对那种灌输式的教学,直接把概念往黑板一写,老师理论上很精辟的解释一番效果好多了,因为太理论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然理解起来就费劲.
二、课中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比如在习题课中: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 (4m + 1)x + 2m - 1 = 0的两个实数根x1,x2,一个大于2,另一个小于2,求m的取值范围.
学生根据逻辑思维,考虑到Δ = (4m + 1)2 - 4(2m - 1) = 16m2 + 5 > 0,只要(x1 - 2)(x2 - 2) < 0,就能得出x1、x2中必定一个大于2而另一个小于2,所以,利用韦达定理,解不等式组x1 + x2 = 4m + 1,x1·x2 = 2m - 1,(x1 - 2)(x2 - 2) < 0,求出x > ■.
对于一般的同学,我们老师应该教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但如果我们老师能引导他们从数形结合上去考虑,想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就是抛物线y = x2 - (4m + 1)x + 2m - 1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而此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要使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2,0)的两侧,只要满足抛物线上以2为横坐标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可,所以,只要解不等式22 - 2(4m + 1) + 2m - 1 < 0,就可以求得答案.
思路的切入具有创造性,解题过程就会简便得多. 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思维的火花受到了冲击,可能会觉得这真是别有一番天地啊.
三、课后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是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 对于完全平方公式(x + y)2 = x2 + 2xy + y2的灵活运用在历届学生中学习起来都很困难,我觉得一是运算能力跟不上,再是整体思想的构建没达到一定高度,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一定要有这些方面的训练.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