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不列颠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曾绽放过太过耀眼的光芒,时光流逝,日不落帝国虽已荣光不再,千年时光依然沉淀下了诸多遗迹可供世人回望它曾经的辉煌。虽然历史是沉重的,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不那么沉重的心情去面对它。
  此次伦敦之旅正值SWPA 2017颁奖典礼期间,这次行程我不仅带着轻松的心情,随身相机也力求轻量化。
  既要便携,还要保证画质,微单成为了我的选择。根据拍摄需要,我携带了索尼全画幅微单A7R11配合FE 16-35mmF4、FE 35mm F1.4、FE 55mm F1.8镜头作为主要拍摄工具。本文中与大家分享的照片主要使用后两只定焦镜头拍摄。
  伦敦·景
  广义说来,伦敦其实比大多数人认为的都要大,它是一个包括了英国首都伦敦市及其他32个自治市的行政地区,本次我的主要拍摄区域集中在伦敦地区的西敏市。和二战期间饱受德军空军摧残的伦敦市相比,这里的建筑都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让它成为了伦敦拥有最多历史建筑与典故的老城区。大本钟、国会大厦、白金汉宫、萨默塞特宫等大家熟悉的景点都位于这一区域。
  伦敦的天气以阴雨天为主,我所造访的短短几天也不例外。我并不抗拒阴雨天,尤其对伦敦而言,这也是它的一部分。对拍摄而言,阴雨天气虽然难以捕捉到强烈的对比与鲜明的色差,但柔和的光线与适中的反差更适合讲述这里的历史和故事。
  伦敦·人
  关于伦敦人,过去我主要有以下两个印象,一是喜欢自嘲,二是“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而第二點就是一个伦敦人用自嘲的方式告诉我的。不过这次造访,我还发现了伦敦人的又一特点:内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稍微年长的伦敦人身上。
  伦敦是一座非常现代的城市,在这里,每个年轻人都会好好装扮自己,以此表达对流行的独到见解。但年长的人则不同,他们大多拥有相同的审美和穿衣趣味,传统、正式的服装是他们的主要日常穿衣选择。
  他们的性格似乎也与他们的穿衣原则类似,内敛又温和。本次与大家分享的两张人物照都在征求同意后拍摄,尽管能够清晰感受到他们在面对镜头时的拘谨,但他们依然欣然地接受了我的拍摄邀请。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物拍摄中,FE55mm F1.8给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这只镜头焦段适中,拍摄时不会离得太近给被摄者造成太大压力。它出色的分辨率表现与独特的散景效果也正合我的胃口。
  伦敦·物
  出生于历史悠久国度的人往往都有历史情怀与恋物情结,这一点在伦敦人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无论是街边一栋栋古老建筑,还是仍在道路上行驶的老爷车,或是随处可见的古董用品店,似乎都在以自身证明着这个国度经历的千年时光。
  拍摄静物及小品,35毫米镜头永远是我的首选,在众多35毫米镜头中,FE35mm F1.4则是我最爱的一只。这只镜头在最大光圈下的成像即可满足我的需求,进可攻退可守的35毫米视野+F1.4大光圈营造的特殊氛围感更是我喜欢的效果。
  三天的伦敦之行并不长,但即使只是惊鸿一瞥,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底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行程中,轻便好用的索尼微单则几乎被我忽略,它似乎已成为我身体的延伸,只要我心有所想,它便能将理想的画面拍摄下来。
其他文献
虽然70后女摄影师豆亚伟的作品算不上多,但从她的照片中人们能看到一名女性或者一位母亲细腻的内心与温柔的情怀。曾是一名音乐老师的豆亚伟,对艺术与摄影拥有自己的一份理解,《树?我?》是她的一组实验性摄影作品,她运用逆向思维,试图向人们展示艺术的各种可能。  现在,豆亚伟的另一个身份是全职妈妈,在照顾家庭与孩子的同时,还要悉心“照料”她的摄影作品。在《树?我?》系列作品中,她跨越春夏秋冬,用一年多的时间
期刊
作为一个没去过西藏的外地人,我对西藏的印象是这样的:终年有着很强的日照,天空总是蓝白分明,男女老幼都皮肤黝黑又泛红,随处可见洁白的哈达和金光锃亮的转经筒,雪山和湖泊搭配的景致美不胜收,伟岸的布达拉宫前总是满眼的游客和采风者的长枪短炮……  相信很多没去过西藏的人会跟我有同感。可是,我也曾不止一次心中疑惑,西藏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俗话说,眼见为实,只有在西藏生活过工作过的人才了解它真正的样子,他们
期刊
光是摄影的灵魂。在很多语言门类中,“摄影”的意思就是“用光书写”(light writing)。拍照时,相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到被摄对象反射出的光线,从而将被摄对象定格,“写下”它当时的状态。  但有时,艺术家们却不想“书写”,而希望用光来作画,因而便有了“光绘”(Light painting)。通过延长相机曝光时间,记录光线的运动轨迹便可以“光绘”,捕捉到“光影涂鸦”。创作光绘作品都是在黑暗环
期刊
尽管世事变迁,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但在人类视觉感知领域,摄影的吸引力和作用还是凭借诸多优势而雄踞前列。其实,人的视觉器官并不总是适合观看活动影像。相比视频传播,有时摄影所产生的固定影像画面更加富有价值与吸引力,如果再加上历史条件,摄影的力量更是不可替代。  在反映中国社会面貌的历史照片中,外国人觉得最珍贵的大概要属两个阶段:一个是清朝末年,再一个就是文革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在这两段时期中,虽然摄影
期刊
在全民娱乐时代,有什么方法能保证自己的照片快速占据媒体头条?  拍摄电影明星肯定是一个好主意。有两类摄影师和电影明星离得很近,一是剧照摄影师—有机会与大牌明星朝夕相处;二是奔走在各大电影节拍摄明星的名人摄影师(Celebrity Photographer)。  每年5月,全世界媒体的目光都会聚焦在法国戛纳,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都会来参加戛纳电影节,专门以拍摄名人为业的摄影师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盛会
期刊
谈到胶片衰落,不得不提2006年。  那一年,佳能公司宣布停止EOS胶片相机的研发(非停售);尼康公司宣布停止生产FM10和F6以外的所有胶片相机;柯尼卡美能达宣布退出相机市场,并在第二年停止了胶卷和相纸生产。其中,作为主力相机生产厂家,佳能和尼康的动作尤其引人关注,加之2004年柯达已经宣布停产所有胶片相机,让人们感到胶片摄影时代的大幕即将落下,数码时代当真已经来到。  以下,我们从2007年开
期刊
动物园中被“囚禁”的动物,一直是不少摄影师关注的主题,在摄影史上也不乏经典作品。1960年代美国摄影师盖里·维诺格兰特(Garry Winogrand)所拍摄的美国动物园中荒诞的瞬间,至今依然震撼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大学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的李子锋也将镜头聚焦于動物园,拍摄了作品《被囚禁的自由》。他试图呈现动物失去自由后的内心世界,呼吁人与动物问的平等关系。在他的照片中,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们眼神绝望
期刊
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于1895年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梅拉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成了意大利的一部分。佩克哈默的父亲开设了一个照相馆,父亲去世后由母亲接管。不过,他虽然从小受到摄影的熏陶,但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而是到慕尼黑攻读美术专业。直到来到中国,在他拍摄的《百美影》(The Culture of the Nude in China)、
期刊
南非女摄影师普姆齐莱·泽尔达·努科西(Phumzile Zelda Nkosi)出生于南非林波波省(Limpopo)的莱博瓦科莫(Lebowakgomo),在约翰内斯堡福斯卢勒斯区长大,是商业摄影工作坊(The Market Photo Workshop,由一所著名摄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创办的摄影学校,坐落于约翰被斯堡纽敦区的中心——编者注)培养出的优秀摄影师之一。  虽然努科西从2012年才开始
期刊
用胶片拍摄照片的年轻人多了,大概也是“胶片复兴”的表现之一吧。  这里有三位90后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选择用胶片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正在经历的青春岁月。在他们刚接触摄影的时代,数码相机已经高度普及,因而对他们来说用胶片拍照片并不是在追忆往昔的情怀。胶片的色彩表现、等待冲洗结果时的期待,或者同龄人使用胶片相机拍出照片的独特“味道”,才是他们入“胶片坑”的理由。  把日子变得有趣  1993年出生的宏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