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语文教材中收编的文章大多典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对百味人生的思索、对纷繁社会的洞察、对丰富生活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自然风景美、高尚品德美、风土人情美于一体。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所体现出的情感,寓情于教,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8-0216-02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世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由于中职生心理自卑感比较强,自信心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直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没毅力去学,越没有信心去面对困难。为了帮助中职生摆脱这种心理困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渗透情感教育。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智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关注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方面的教育,将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授技艺之学、灌输知识之学,甚至变成了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法焕发生命的光彩。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育,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让情感成为理解文章内容的催化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准确把握教材寻找情感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每一篇文章都是承载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认真地挖掘教材,细心地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在备课时增强自己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把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教学情感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效果也就凸显出来了。如在教授鲁迅的《社戏》一文时,整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玩伴去别村看戏的经历,作者抓住儿童特有的心理体验,从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把这些平常不过的事表现得一波三折,犹如一首醉人的小夜曲,始终跳动着轻快优美的旋律,给人以对童年生活无尽的回味和朴素的情感体验,那弯弯的豆麦和碧绿的水草所散发的幽幽清香,那缥缈得像楼阁仙山似的临河舞台,那船桨拍打水面发出响亮的击水声,那“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连绵起伏的远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清水秀、静谧富足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图,令人流连忘返而又无限神往。读来饶有趣味,又韵味悠然,儿童广阔的生活情趣,丰富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心胸和品格、才能和智慧、友谊和欢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生出种种妙趣,包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欢乐和纯真友情的眷念,唱出了一曲深情而又邈远的童年欢歌,不要说在儿童的心中有多美好了,在我们成人心中也激起了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把自己的情感与文中孩子的情感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加强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二、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上教师采用新颖独特、灵活多变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别具一格的情境中,就能够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悄然无声中获取知识,情感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教育,不知不觉中收获做人的道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时播放歌唱家费玉清演唱的《乡愁》歌曲):同学们,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犹如此,人的思乡之愁就会更加深切。有多少海外游子抱着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胆忠心的情感,渴望叶落归根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身在何处,总是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编织成的线牢牢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家乡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产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浓浓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怅然若失,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似水如烟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思乡之愁,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在激情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教师在课堂上带着作者在文中给予的深沉情感给学生范读课文,朗读时带上适当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可直观地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比如我在讲授《黄河颂》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颂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赞颂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读出味道来了,情绪十分高涨、激情满怀,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高山之巅的光未然,面对着黄河在纵情放歌,课堂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被视为读书学习的一剂良方,通过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进行朗读,入情入境,在轻松愉快中学生读出了文中表现的美、文中蕴藏的趣、文中抒发的情,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了,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所以,正确、深情地朗读是连接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四、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推动情感
课堂上营造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予以情感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景中,采取与学生心理感情相接近或相容和的态度与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前,教师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父亲的哪次背影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不少,每一个背影都凝聚着深沉的父爱。然后,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闭上双眼,开始娓娓道来:“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天空阴沉沉的,西北风嗖嗖地刮着,父亲穿上他那笨重的老棉袄,提上羊鞭,走向羊圈,缓缓地打开圈门,赶上羊群走进了寒风中,他的背影被扬起的尘土裹挟着,模糊了,消失了……”学生都来自牧区,这种场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当学生睁开双眼时,有些学生已经泪眼婆娑了。教师启发说:“同学们,刚才从你们脑海里的父亲背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动情地回答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与学生交流谈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良好的情绪、真诚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生动传神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啟迪。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
五、利用多媒体生动地体验情感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生活认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把丰富的色彩、和谐的声音和优美的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物引起关注,加深内心情感体验。如在教授《奇妙的极光》这篇说明文时,学生对极光这一天文现象很陌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神秘梦幻、璀璨壮丽的美景缺少直观感受,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极光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颜万色的迷人景象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而画面和色彩是富有情感的,把它们与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帮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乐学、好学,这样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让学生富有魅力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美丽。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8-0216-02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世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由于中职生心理自卑感比较强,自信心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直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没毅力去学,越没有信心去面对困难。为了帮助中职生摆脱这种心理困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渗透情感教育。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智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关注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方面的教育,将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授技艺之学、灌输知识之学,甚至变成了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法焕发生命的光彩。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育,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让情感成为理解文章内容的催化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准确把握教材寻找情感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每一篇文章都是承载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认真地挖掘教材,细心地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在备课时增强自己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把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教学情感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学效果也就凸显出来了。如在教授鲁迅的《社戏》一文时,整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玩伴去别村看戏的经历,作者抓住儿童特有的心理体验,从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把这些平常不过的事表现得一波三折,犹如一首醉人的小夜曲,始终跳动着轻快优美的旋律,给人以对童年生活无尽的回味和朴素的情感体验,那弯弯的豆麦和碧绿的水草所散发的幽幽清香,那缥缈得像楼阁仙山似的临河舞台,那船桨拍打水面发出响亮的击水声,那“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连绵起伏的远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清水秀、静谧富足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图,令人流连忘返而又无限神往。读来饶有趣味,又韵味悠然,儿童广阔的生活情趣,丰富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心胸和品格、才能和智慧、友谊和欢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生出种种妙趣,包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欢乐和纯真友情的眷念,唱出了一曲深情而又邈远的童年欢歌,不要说在儿童的心中有多美好了,在我们成人心中也激起了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把自己的情感与文中孩子的情感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加强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二、合理创设情境来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上教师采用新颖独特、灵活多变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别具一格的情境中,就能够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悄然无声中获取知识,情感受到陶冶,思想上受到教育,不知不觉中收获做人的道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时播放歌唱家费玉清演唱的《乡愁》歌曲):同学们,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犹如此,人的思乡之愁就会更加深切。有多少海外游子抱着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胆忠心的情感,渴望叶落归根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身在何处,总是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编织成的线牢牢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家乡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产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浓浓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怅然若失,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似水如烟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思乡之愁,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在激情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教师在课堂上带着作者在文中给予的深沉情感给学生范读课文,朗读时带上适当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可直观地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比如我在讲授《黄河颂》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颂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赞颂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读出味道来了,情绪十分高涨、激情满怀,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高山之巅的光未然,面对着黄河在纵情放歌,课堂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被视为读书学习的一剂良方,通过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进行朗读,入情入境,在轻松愉快中学生读出了文中表现的美、文中蕴藏的趣、文中抒发的情,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了,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所以,正确、深情地朗读是连接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四、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推动情感
课堂上营造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予以情感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景中,采取与学生心理感情相接近或相容和的态度与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前,教师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父亲的哪次背影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不少,每一个背影都凝聚着深沉的父爱。然后,教师再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闭上双眼,开始娓娓道来:“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天空阴沉沉的,西北风嗖嗖地刮着,父亲穿上他那笨重的老棉袄,提上羊鞭,走向羊圈,缓缓地打开圈门,赶上羊群走进了寒风中,他的背影被扬起的尘土裹挟着,模糊了,消失了……”学生都来自牧区,这种场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当学生睁开双眼时,有些学生已经泪眼婆娑了。教师启发说:“同学们,刚才从你们脑海里的父亲背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动情地回答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与学生交流谈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良好的情绪、真诚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生动传神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啟迪。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
五、利用多媒体生动地体验情感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生活认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把丰富的色彩、和谐的声音和优美的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物引起关注,加深内心情感体验。如在教授《奇妙的极光》这篇说明文时,学生对极光这一天文现象很陌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神秘梦幻、璀璨壮丽的美景缺少直观感受,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极光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颜万色的迷人景象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而画面和色彩是富有情感的,把它们与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帮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乐学、好学,这样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让学生富有魅力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美丽。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