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探究题是一种将学生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形式。一般说来,语文探究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文字(或图片、表格)材料从中发现自己感受最深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探究题这种题目形式进行训练,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种题型的编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有问题可发现
也就是说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必须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应当是与学生有联系的,这里的联系是指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是同步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要能够“深其深,浅其浅”,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就是人人都可以从材料或背景中有所发现。
例如,试题如下:
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班上一名曾在作文竞赛(或其它竞赛)中获奖项的同学,请你拟一个可行的采访计划。
拿这道题去考查初一学生就不恰当,因为它虽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但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初二年级已学过新闻的有关知识,如果创设这样的情景,就既注意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有可能很好地完成,更主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自己的设想构思,自己的知识技能,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浅者至少可以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较深者,不仅可以设计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还能增加采访的大致思路;深者,更会详细设计出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设计出采访中需要向采访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等较为详细的方案。
二.有问题可探究
即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值得学生去探寻研究。这里的“引起”、“激发”、“值得”,就是指问题有探讨的价值,亦即有一定的意义。或是对生活的感悟,或是对知识的探寻,或是对人生的思考,或是对热点的追寻,或是对盲点的深思,或是对趣点的寻访。材料或背景要能联系社会,联系科学,联系生活,联系学习。
例如,试题如下:
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两则完全相反的材料,同时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你被环境同化还是你在为改变环境而努力,这值得每个人去思考、探索,认识到了这一点,出题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有问题可获结论
探究题不同于以往一般试题,它在于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放飞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同时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信息,矫正教学。因此,必须从发现问题入手,继而一步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结论,这样才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认识规律。如果所设置的材料或创设的前景,虽有问题可以研究,但问题无边无际,学生无从下手去探究,就不可能追寻到结果,也就无法起到检测的作用。
例如,试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若干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凤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3)近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这三则材料是说:
①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已被枪杀、乱逮所剩不多了。
②藏羚生活习性也可改变。
③警官兵已开始加大力度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这三则材料可以引起这些思考:藏羚羊为什么越来越少?藏羚羊胆怯的习性能否改变?保护藏羚羊的办法在哪?
由材料(3)以得出这些结论: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习性已在改变。
假如材料(3)去掉,要探究结果,就只能是无意义的瞎想。
探案题是一种新颖题型,因此,大家都应该关注。我的一己之见只是想起抛砖引玉作用,愿能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
吴军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一.有问题可发现
也就是说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必须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应当是与学生有联系的,这里的联系是指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是同步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要能够“深其深,浅其浅”,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就是人人都可以从材料或背景中有所发现。
例如,试题如下:
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班上一名曾在作文竞赛(或其它竞赛)中获奖项的同学,请你拟一个可行的采访计划。
拿这道题去考查初一学生就不恰当,因为它虽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但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初二年级已学过新闻的有关知识,如果创设这样的情景,就既注意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有可能很好地完成,更主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自己的设想构思,自己的知识技能,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浅者至少可以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较深者,不仅可以设计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还能增加采访的大致思路;深者,更会详细设计出采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设计出采访中需要向采访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等较为详细的方案。
二.有问题可探究
即所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值得学生去探寻研究。这里的“引起”、“激发”、“值得”,就是指问题有探讨的价值,亦即有一定的意义。或是对生活的感悟,或是对知识的探寻,或是对人生的思考,或是对热点的追寻,或是对盲点的深思,或是对趣点的寻访。材料或背景要能联系社会,联系科学,联系生活,联系学习。
例如,试题如下:
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两则完全相反的材料,同时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你被环境同化还是你在为改变环境而努力,这值得每个人去思考、探索,认识到了这一点,出题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有问题可获结论
探究题不同于以往一般试题,它在于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放飞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同时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信息,矫正教学。因此,必须从发现问题入手,继而一步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结论,这样才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认识规律。如果所设置的材料或创设的前景,虽有问题可以研究,但问题无边无际,学生无从下手去探究,就不可能追寻到结果,也就无法起到检测的作用。
例如,试题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若干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凤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3)近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这三则材料是说:
①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已被枪杀、乱逮所剩不多了。
②藏羚生活习性也可改变。
③警官兵已开始加大力度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这三则材料可以引起这些思考:藏羚羊为什么越来越少?藏羚羊胆怯的习性能否改变?保护藏羚羊的办法在哪?
由材料(3)以得出这些结论: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习性已在改变。
假如材料(3)去掉,要探究结果,就只能是无意义的瞎想。
探案题是一种新颖题型,因此,大家都应该关注。我的一己之见只是想起抛砖引玉作用,愿能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
吴军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