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让学生想学。
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动力能唤起、维持、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学习动力,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首先,要激励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成绩低而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低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不良行为,还应该肯定他们学习语文的某些长处,使之认识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树立自信心。另外,可利用语文教材“文以载道”的优势,从理想、信念、意志、情趣等方面培养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还应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喜爱,使他们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性。2.营造氛围,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学生相互竞争。学记》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是一个共同分享知识、经验、情感而共同成长的活动。教学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教学中会形成一个“精神场”,从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互作用,使彼此共同进步成长。对语文学科而言,更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用榜样引导,培养一个语文学科学习上的优秀群体,让学生来影响学生;一方面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形成正确的舆论判断;再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启用一些竞争措施,使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学习氛围在竞争中不断掀起高潮。3.塑造教师魅力,让学生“爱”其师,听其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教师魅力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在那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一蹶不振。也有很多学生因被某位老师吸引而在相应学科上蒸蒸日上。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眼光研究语文教学的策略,塑造语文教师的魅力,靠自身的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价值标杆,使自己的教学引导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爱”其师,听其教。
二、让学生会学。
没有动力不想学,没有方法不会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生用“阅读提示”导航。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学习重点”,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前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根据“提示”或“练习”提供的思路、要求和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运用“阅读提示”领悟课文的方法,养成了在阅读新课文之前先看“提示”,根据“提示”和“练习”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再盲目地学,而是有目标地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拿到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分析、怎样理解、怎样把握它的整体结构、怎样体会它的精妙之处,这些都有方法。我们要教会学生这些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记叙文应抓住“六要素”,明确文章层次,领悟中心;要把握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对烘托人物的作用;说明文,应把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和语言;议论文,要掌握议论的三要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这样,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分析,就有了“入门”的感觉。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会有所增强。
三、让学生易学。
“四步导学”模式是我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提出的。我认为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该模式使用的“导学案”更为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撑,十分易于学生学习。
导学案既是教师的讲稿又是学生的学稿,是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的脚本。其内容一般分为学习目标、知识准备、课内导学、当堂检测、学习反思五个部分。
“学习目标”部分应该包括该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当然,学习目标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时,要注意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简洁明了直观。“知识准备”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巩固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自己的疑难点,带入课堂。这一环节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不愿预习或想预习又无头绪、学习效果低下的难题。“课内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可以包括知识结构框架或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等。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成思考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当堂检测”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而精心设计的习题。练习题应体现基础性和层次性,注意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在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做错的地方,必须更正。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错补漏、融会贯通的过程。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新课改、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只要我们能设法让学生想学习,并交给他们一些好的方法,采用一些易于学生学习的策略,就一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
一、让学生想学。
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动力能唤起、维持、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学习动力,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首先,要激励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成绩低而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低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不良行为,还应该肯定他们学习语文的某些长处,使之认识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树立自信心。另外,可利用语文教材“文以载道”的优势,从理想、信念、意志、情趣等方面培养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还应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喜爱,使他们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性。2.营造氛围,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学生相互竞争。学记》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是一个共同分享知识、经验、情感而共同成长的活动。教学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教学中会形成一个“精神场”,从而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互作用,使彼此共同进步成长。对语文学科而言,更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用榜样引导,培养一个语文学科学习上的优秀群体,让学生来影响学生;一方面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形成正确的舆论判断;再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启用一些竞争措施,使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学习氛围在竞争中不断掀起高潮。3.塑造教师魅力,让学生“爱”其师,听其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教师魅力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在那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一蹶不振。也有很多学生因被某位老师吸引而在相应学科上蒸蒸日上。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眼光研究语文教学的策略,塑造语文教师的魅力,靠自身的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价值标杆,使自己的教学引导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爱”其师,听其教。
二、让学生会学。
没有动力不想学,没有方法不会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生用“阅读提示”导航。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学习重点”,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已经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前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根据“提示”或“练习”提供的思路、要求和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运用“阅读提示”领悟课文的方法,养成了在阅读新课文之前先看“提示”,根据“提示”和“练习”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不再盲目地学,而是有目标地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拿到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分析、怎样理解、怎样把握它的整体结构、怎样体会它的精妙之处,这些都有方法。我们要教会学生这些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记叙文应抓住“六要素”,明确文章层次,领悟中心;要把握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对烘托人物的作用;说明文,应把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顺序和语言;议论文,要掌握议论的三要素,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这样,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分析,就有了“入门”的感觉。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会有所增强。
三、让学生易学。
“四步导学”模式是我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提出的。我认为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该模式使用的“导学案”更为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撑,十分易于学生学习。
导学案既是教师的讲稿又是学生的学稿,是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的脚本。其内容一般分为学习目标、知识准备、课内导学、当堂检测、学习反思五个部分。
“学习目标”部分应该包括该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当然,学习目标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时,要注意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简洁明了直观。“知识准备”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巩固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自己的疑难点,带入课堂。这一环节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不愿预习或想预习又无头绪、学习效果低下的难题。“课内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可以包括知识结构框架或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等。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成思考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当堂检测”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而精心设计的习题。练习题应体现基础性和层次性,注意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在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做错的地方,必须更正。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错补漏、融会贯通的过程。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新课改、新形势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只要我们能设法让学生想学习,并交给他们一些好的方法,采用一些易于学生学习的策略,就一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