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美关系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美关系走向


  贸易战永远没有赢家,也永远不应该打。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贸易战最大的后果是心理上的威慑,真正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小。我希望我们不会看到真正的贸易战。如果我们真的经历贸易战,每个国家的工人、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承担后果。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处。双方都有正当的商业目的,但正确的做法是谈判,而不是对抗。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美中两国应该寻求共同发展的可能。在当今的世界舞台,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家的影响,美国应该更多思考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而不是扮演像冷战之后那样“一枝独秀”的角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一方面希望依靠强劲的增长重新定义地缘政治,另一方面又继续享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保护。这在美国人看来,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
  那么我所希望的是,未来美国和中国能够意识到,通过合作解决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核扩散、流行病、恐怖主义等等),要远比分歧更加重要。美中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命运。
  构想未来30年美中关系的情景,我想两国都取得成功或者两国都无法取得成功,出现这两种情景都是有可能的。但美国成功、中国失败,或者中国成功、美国失败的情景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双方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中美两国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不是一种好的合作模式。在我看来,现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过去大国之间的纽带是不同的。大国关系的伟大性就在于,彼此尊重对方的尊严、传统和体制,就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合作,建立法制和程序来解决商业问题。如此,美中两国就能够为全世界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我坚信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打贸易战,以牙还牙,则不可能实现共赢。
  中美双方不应该只从商业和贸易角度看待两国关系,而应把谈判框架放宽,比如北亚安全、数据交易规则、政府行为、网络冲突管理等,用更加宽泛的思维及多边的方式处理两国关系。与其只让贸易领域的官员来谈,不如让拥有更加丰富背景的官员从更加宽泛的框架来处理贸易问题;与其仅局限于贸易问题,不如更多地去探讨长期的两国关系。

二、中国应对贸易摩擦还需深化改革


  中国过去40多年的经济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成就之一。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美好。这些正面的成就让遗留的问题看上去不值得一提。
  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再是贫穷,而是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中国要想在全球治理方面發挥更大作用,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新问题产生,我不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会没有阵痛地走下去,随着各类财政预算的收紧和监管的加强,决策者需要有更大的决心。
  分阶段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对中国来说仍是行之有效的。我建议中国下阶段有必要大力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以及进一步扩大金融自由化。这些改革措施需要以强有力和果断的方式实行。当然,这并不代表以激进的“休克式疗法”推进改革,但也并非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
  在下一步改革开放中,应该认识到,“做大蛋糕”和“分蛋糕”并非不可兼得。很多政策措施可以同时提高效率和公平。举个例子,如果更多的人能够离开贫困的农村,转移到更公平的城市地区,既能增加公平,也能提高经济效率。再比如说,让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上大学。此外,如果能够出台更有力的竞争政策,减少垄断利润,也会使经济运行更有效率。
  (吴思整理)
其他文献
【提 要】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处于政府年初设定的6%至6.5%预期增长目标之间。对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言,并且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的形势之下,能够保持这个增长速度实属不易。不过,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任务来看,这一增速已近底线。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有周期性因素、外部性因素,更有内部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特色”和“中国式”为其鲜明的域观特征和真理意义,而不是以
期刊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劳动、技术是一國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大幅增长可能会提高总体收入水平,但并不一定会提高人均收入。资本也是如此,增加资本存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但每个工人的产出不一定增长了。因此,劳动和资本要素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进步不像劳动和资本那样存在投资回报递减的问题,如果投资回报最终下降至零,就不会增加产出和收入了。因此,我现在把视线主要放在创新,特别是大
期刊
机制设计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套规则,使得在给定经济或社会目标下,能够得出均衡的结果。机制设计者可能并不知道人们对于社会目标的偏好,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可能找到一个机制来实现目标。我通常将机制设计理论比作经济学的工程分支。大部分经济学理论致力于解释现有的经济制度并预测这些经济制度的结果。当然,这是经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实证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可预测性。但机制设计的研究方向正好相反
期刊
投入相同的劳动、人力和物质资本,不同国家、部门和企业的产出不同。这一差异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分配和使用资源的效率。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提高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如Hall and Jones,1999; Easterly and Levine, 2001; Caselli, 2005)。  将生产率研究置于经济增长研究框架中是具有启示意义的。20世纪50年代,索洛和斯旺(Solow,19
期刊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总量仅落后于美国。在亚洲,中国经济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很多人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且中国决心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可能不再是其决定性优势,因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工作,大多数人将把时间花在休闲上。  我不太确定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接下来的
期刊
对于中等收入转型期的国家而言,6%-7%左右的增速是健康的。如果以10年为周期来观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很复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是正常的,而期望中国经济一直保持9%或10%的增速很不现实。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培育购买力。只有有了消费能力,供给端才会涌现出大量好的创新点。如果家庭收入占
期刊
过去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预计10年内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正在不断积累,这也是事实。从历史来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很多问题,面临诸多考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来克服。我的建议是,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过多在意,而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仍在推进,我也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在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中,中国
期刊
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邓小平建设开放中国的理念,但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机遇是2001年正式加入WTO,由于中国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增加,中国经济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获得了高速增长。目前来看,如果考虑到庞大的经济体量,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对外开放不是唯一的标准。  中国现在正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希望不再过多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而
期刊
从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需要承认自己不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全球经济大国。我们都知道,上海与伦敦或纽约已经没有多少区别。这一点对于贸易谈判或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  当然,长达40多年的改革,每一次改变,都会遇到挑战。比如你想要削减煤炭、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必然需要关闭一些企业,一部分员工可能将面临失业,这是去产能不得不经历的“阵痛”。尽管如此,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