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奈保尔小说中的“海岛文化”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_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奈保尔的身份,分析小说中描绘的在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上出现的“海岛文化”。特立尼达是一个英属殖民地岛屿,岛上居民长期受到外界阻隔,与世隔绝,在其独特狭小的空间里,又由于特殊意象的渲染,例如海浪、船舶、夜光等大海意象的熏陶,岛上的诗歌文化以及音乐文化多属于其本土的“海岛文化”。据作家回忆,特立尼达岛的“海岛文化”是由一个舞曲组合和钢鼓乐队组成,属于即兴音乐表演模式,是在二战期间产生,体现其乐观态度,而岛上的人便认为此文化可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在早期和中期创作的小说中也展示了岛国人民独特的文化风格,例如《岛上的旗帜》就提到岛上的文化特点即模仿主题,可以模仿殖民宗主国的言语行为,从而丧失其本土特色。另外发掘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作为其原殖民地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在《看,这个世界》中,体现了种族多样化,另一方面表明地理位置带来的狭窄视野局限其写作空间。奈保尔的初期小说《米格尔街》中提到印度后期移居在岛上的居民,在岛上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类人被英国殖民者压榨,也被原住地的居民区别对待。奈保尔自出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而后期很多作品也揭示其前殖民和后殖民之间的影响。总的来说,这座小岛屿存在多种文化相互之间的隔阂与问题。并对作者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奈保尔;海岛文化;空间;殖民主义
  一、引言
  奈保尔曾叙写小时候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地方狭隘,经济简单,养育出来的人思想狭隘,命运简单[1]。”在奈保尔得到学校的资助后考上牛津大学,并定居在英国。他的作品得到过无数的奖项。作家是印度的身份,又在殖民环境下生长,而后在英国生活,从属于边缘作家要在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样的第三世界为基础。奈保尔的小说可以说存在着两位不同作家的思想。一方面既表达作为来自殖民国家的居民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表达着发达国家的主流思想。而在其小说中,不乏“海岛文化”的出现。特立尼达岛文学来自历史边缘,无人深究其背后的创作渊源,而出生于此的奈保尔却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进行记录与关照,在岛上由于狭隘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缺乏,作者也容易受到思想的局限,因此后期奈保尔定居英国,其文学成就得到升华,又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在少年时期接受过英国的教育,而在成年后离开贫穷落后的岛国到了英国首都。具有独特思想的作家本人,并没有一味的全盘吸取早年受过的文化浸染,而是作为一个具有广阔视角的作家,去观察思考曾经居住过的殖民地所带来的信息。
  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曾是一个被西班牙、英国蹂躏的殖民地岛屿,在一般的定义下海岛也可以说是移民国家。其中包括各色人种,有本地居民、欧亚非三洲移民,因此各地的文化就会产生碰撞与冲突。奈保尔的小时候及青年时期就在这样的文化交错的环境下成长,因此他幼时就已经讨厌这个岛上的文化,认为自己的出生地没有生机没有未来,而且被殖民国所控制着。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奈保尔的文章认为奈保尔虽然出生在特立尼达岛,但是他也属于从印度移民过去的种族,因此并不含有岛上的特色,而岛上也是被他嘲讽与讥笑的地方。奈保尔曾说海岛上的生活“没什么趣味”,对于岛上的教育奈保尔也无法接受,他觉得学校只是一种硬塞式的应试教育,并没有让他学到什么,并且带来收获。所以,他一直排斥这种教育,并且要远离小岛。而之后到了英国,他的看法也没有变化,在信中斥责了小岛的“滑稽”,其中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上层阶级愚昧可笑,新闻报道内容的荒唐。在父亲身体抱恙的情形下,奈保尔也并没有选择回去,他认为如果回去,就表明自己雄心壮志的结束,更表明会结束对于知识的渴求。
  但是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内心是有情感的,因为特立尼达岛是他的出生地,这个小岛造就了他的生命,彻底与小岛的文化断绝联系并不简单,并且小岛也是他创作开始的地方。十八岁之后的奈保尔闯入英国只是有一颗雄心,并没有任何的西方主流文化基础,从前期创作的困难,到后期将自己的出生地写进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即使作者主观上排斥特立尼达,但是岛上的文化已经深深印在其记忆深处。
  二、海岛文化
  “海岛文化”属于特定的空间产物,为一种物理的、地域的存在。而奈保尔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是殖民地岛屿,期间创作类型大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由于特立尼达环境的狭窄,经济思想都不发达,又长期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写作是他唯一的事业与精神支柱,通过写作可以使他的思想与经历超越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的狭窄范围,也正是因为写作为他的生命贯注了意义,使其创作并不局限于特立尼达岛的“海岛文化”,将视野更全面地洒向世界。
  不同的海岛有着不同的文化,印尼的巴厘岛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巴厘岛的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青铜时代,那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信奉印度教,各种规则都严格有序[2]。”泰国的苏梅岛文化充满激情与青春活力。菩提岛文化堪称丰富、厚重、深邃,“这座佛家海岛包容,智慧,内涵深厚,巧妙地将世间的真善美融合在一起,书写出一部耐品读的菩提传奇[3]。”
  自古以来,本土文化的受众和传道者就被岛型地域文化所取代。每个时代都有当时所处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海岛文化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受交通工具、科技发展程度、社会稳定性等影响,岛屿文化处于接受新文化的过程。大海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岛上文化风格各异。而周围的环境也对其文化的发展形成深远的影响。小岛作为特殊的地理环境,犹如文化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风格各异的文化。本土已经灭绝的文化景观和特征可能会在岛上保存得很好。因此,海岛文化大抵有两个特征。一方面,在岛屿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和当地文化的互相深入与渗透。
  特立尼达岛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它的历史充满伤痕,被西班牙和英国闯入过,而导致之后各大洲的文化都汇聚在这里。其中就有种族、宗教文化的冲突。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导致其本土文化的消弱,因此奈保尔在创作中也曾说出他心目中的出生地“不伦不类”,既不在南美洲范围,也不在加勒比范围,只是为殖民者开辟的新的种植园。   三、《看,这个世界》
  在《看,这个世界》中,奈保尔提到,“在岛上,尽管人数不多,但现存的欧洲和亚洲移民次文化及次次文化之间,彼此几乎完全隔绝”[4]。这一方面体现了种族多样化,另一方面表明地理位置带来的狭窄视野局限其写作空间。而在这个殖民地国家,对生活在岛上的居民而言,大海成为阻止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隔断,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特色、独特的风景、房屋,甚至口音的不同。也造就其独特的“海岛文化”,据作家回忆,特立尼达岛的“海岛文化”是由一个舞曲组合和钢鼓乐队组成,属于即兴音乐表演模式,是在二战期间产生,体现其乐观态度,而岛上的人便认为此文化可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便心安理得。而这种人多属高层社会人士,因此殖民地人深受其害。
  在特立尼达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一些独特的景色会使得岛上的人将很多平常事物神圣化。其中的海洋意象,如渔民、船舶、夜幕、星河等意象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也因此在这个岛上造就了许多诗人和传诵的诗歌。“暮色中划船归家的渔民意识不到他们穿越的静寂[5]。”,这是一个特定的空间,“以不同目的来使用的空间,会给空间附加一种不同的社会特性,空间也可以是有尊严的[6]。”由于特定的空间,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海岛文化”,其诗歌的效果在处理上,也是多关于海岛自然风光之美的意念,另外作为诗歌创作,作者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触感与面对事物的察看模式,也是其成为和作家风格不同的意象制造者和语言使用者,可以说海岛风景滋养了诗人的想象力,而特伦斯这位诗人也意识到了身为作家应更具有国际性,单纯在海岛这个局限的空间里思想将受到禁锢,所以渴求从岛上出发,解开束缚自身的观念,正如他写过的,海岛上“美的艺术并不经常地出现在星期四”。
  “这就是我们这些来自海岛、抱着文学雄心的人都要面对的:地方狭隘,经济简单,养育出来的人思想狭隘,命运简单。这些海岛很小,和易卜生的挪威相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7]。”不同的空间使其创作文学的灵感迸发,由此导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的主观思想,这是无法避免并且直接碰撞而产生的。《芽中有虫》这部作品,作者写到了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四位作家,并对他们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表达了自己对于作为海岛作家如何看待其作品的创作。
  四、《米格尔街》和《岛上的旗帜》
  奈保尔的初期小说《米格尔街》中提到印度的后期移居在岛上的居民,在岛上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类人被英国殖民者压榨,也被原住地的居民区别对待。奈保尔自出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印度的移民是特立尼达岛上的新移民和处于弱势的人群,印度裔移民蜷缩在本身文化的小范围里追求自我维护。所以,他们也知道岛上的其他民族,除了自己本民族,其他的民族则以“黑暗”的形式存在着。文中有很多处描写不同殖民国家对当地居民的不同看法的地方,并进行了比较,例如美国和英国都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优良的,因此歧视特立尼达人。“尤其是爱德华,他的一些离谱到极点的语句给人黑色幽默的感觉,从中可以窥见他遇见美国女人后生活极度的空虚与焦灼[8]。”在奈保尔的回忆中,夹杂着过去的辛酸苦痛,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使他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他透过纸笔描绘的真实,虽然看不出主观情感,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岛上人民的艰辛生活。而由于作者天生的客观精神,对事情抱有一种期盼的目光,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其行文中充满希望之感。
  《岛上的旗帜》是奈保尔继《米格尔街》之后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这篇文章记述了岛上的现存状况,周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各个宗教文化间的矛盾对抗,不同信仰之间的不满和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输出对原殖民地居民的感染。另一篇同名小说基本主题主要包含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在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岛进行的经济压榨、思想洗脑,对其生活习惯的改变,并输入奴隶制的概念,而在小说中最值得思考的是后期殖民者们,对于不同于原先的政策带来的改变所引发的不同环境的想法。《岛上的旗帜》其重点的主题便是“模仿”,特立尼达岛人民对英美殖民者进行盲目效仿,失去其本土特色,包括在服饰上也特意效仿,例如在狂欢节模仿殖民国家的流行时尚。通过这种模仿的主体,作者要表明的只能是对自己人民在遭受英国文化输出后其身份重构的迷失、悲观的态度,对有些思想观点自觉自愿的盲从效仿也通过纸笔描述出来,从而揭示了殖民地人们被新的精神文明所困住而无前景的本质。
  五、其他创作
  1961年奈保尔创作了《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根据父亲的经历而进行描述,表现了一位为了买房屋而不辞辛苦的挣钱、劳作,一辈子都在为了房屋辛劳的移民的一生。作为原殖民地岛特立尼达岛的人民,他无法成为作家,因为地理环境闭塞、与世隔绝、阻断了世界的道路,因此物质财富的象征都没有,更无法在此岛滋养其诗人的气质,形成精神的土壤。而后出版第一部非虚构作品,有关西印度群岛的游记《中间通道》,奈保尔直言不讳地说:“历史是围绕成就和创造来构建的。而西印度群岛也没有创造[9]。”哈姆纳的《岛国之声:奈保尔小说》专门阐释了奈保尔以家乡特立尼达为背景的小说。去英国之前在特立尼达岛生活的奈保尔,从小就对世界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周围人以局外人为视点,理性地审视,运用不参与的态度。并且,虽然生在高贵的种性,但实际奈保尔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社会下层,因此奈保尔自然地对社会下层贫苦人们怀有深深的怜悯之心。奈保尔后期作品体现了岛民们的模仿主题,记录了在英美的殖民统治下,岛上的居民们受其环境的影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纷纷开始模仿殖民者的语气、动作姿态和生活习俗等。例如《模仿者》《游击队员》《河湾》等作品,并一直贯穿到他后期的长篇作品《浮生》《魔种》《模仿者》[10]。更强调岛国人民通过模仿其宗主国的行为习惯,而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后期作品《作家看人》中,作者回忆小时候在老家看到一个印度老头是做床垫的,来到特立尼达岛许多年还只会说几个英语单词,老人看似平淡的话语叙述着对故乡的回忆,实则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作者也借此表达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处在英国殖民的历史压迫下,也造成了当地居民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变得单纯,作为边缘作家对未来的考虑与忧愁,并且也包含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六、结语
  奈保尔成长的生活环境与特立尼达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关心、照顾身边的贫苦大众,奈保尔的出生地在特立尼达,属西印度群岛,“最初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和加勒比土著居民生活在那里,人口稀少,但自然資源很丰富。从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岛国的富饶吸引了当时欧洲列强的垂涎,因此开始遭受外来民族的入侵和渗透,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再是法国、英国和美国殖民者。”[11]而岛上几乎没有可用于劳作的力量,殖民者又召集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工,从第三世界召集来的工人们和外来的移民者成为了这个岛上的主要人口。在二十世纪中期,作家再次回到了印度,而因为时间较久,再次回乡表现出与其故乡的不协调与不相容。作者提到,在这座岛屿上汇集着不同的人种,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而毋庸置疑,还有属于地方特色的生活习惯与家庭用品。他们吃的东西,进行的一些种族仪式,恪守的一些禁忌,都与别的家族以及种族不同,甚至分别颇大,而文中提到,不同种族之间并不乐意共享自己的东西。
  作为一位海岛作家,奈保尔通过多部作品描述了岛上生活、思想、文化,而背后则是对殖民主义的抨击与谴责,岛上殖民者大量输入经济与引进奴隶制,使得这片岛屿没有绚烂的文明、伟大的建筑,有的只剩下文化中带有的奴隶制的痛苦、种族歧视。而奈保尔出生于此,对自己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怀更能体现作家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不同于其他的海岛作家,奈保尔并没有像沃尔科特一样以他的海岛诗歌立足于世界文坛,他从海岛作家命运背后思索着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与审视,在学术界有论者指出奈保尔实则将英国文化作为自己的养父,但是奈保尔对其态度却表达的很充分,因为他要报答英国带给他看待世界的态度与看法,使得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英国的文化输出,使得自己的母国失去了应有的色彩,长期以来的经济掠夺使得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饥荒甚至战争,奈保尔都是从理性方面思考分析,这也是这位作家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真实原因。
  参考文献:
  〔1〕V.S.奈保尔,奈保尔,孙仲旭.看,这个世界[M].南海出版公司,2014.
  〔2〕奈保尔,张琪.米格尔街[M].南海出版公司,2013.
  〔3〕奈保尔,余珺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当代外国文学, 2002(2).
  〔4〕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四川大学,2006.
  〔5〕孙妮.西印度群岛文学文化传统对奈保尔的影响[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585-590.
  〔6〕张德明.《米格尔大街》的后现代、后殖民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2(1):66-71;172.
  〔7〕蔡云艳.论奈保尔创作的边缘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46-347.
  〔8〕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40(4):105-113.
  〔9〕潘纯琳.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0〕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2):109-117.
其他文献
今晚终究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天空仿佛披上轻纱,白雾似的晕笼罩着这座城市,月光从云晕中溜出来,在街道四处穿梭,钻进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也轻飘飘地游进她的房间,像是在寻找。  房间空荡荡的,只有一张书桌靠在窗边,一把椅子陪着桌子,一张床靠在挨着窗的另一面墙边。床上坐着一个女孩,女孩身穿粉红色的睡衣,半跪在床上,两只手紧紧地抱着头,眉头紧锁,快要拧出一条条裂缝,整张脸已经失去原有的平整,看上去皱巴巴的,
期刊
摘要:文学并不只是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将读者引入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与传统的艺术叙事方式有明显的區别,电影与文本的形象必然因受到各种限制而改编。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为对象,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与文本中形象的差异以及展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少女小渔;形象学;文化内涵  自《少女小渔》出版,就有不少针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在张艾嘉导演翻拍之后,关于电影
期刊
1  一遍一遍地  喊着一个名字  九月,总忆不起  桃花的模样  那个喜欢追梦的人呢  分别时  一地的美景  如影随形  2  秋风刮过  丰满的果实  在蝶影里  将甘甜酿成酒香  心房洞开  烟雨濛濛中  远方的风景,正  撩起无声的眼帘  3  一场  折心摧骨的吟唱  在异彩沉沦的梦里  将自己迷失  云绦烟绕的目光  被一部千年前的童话  缠得  再也挪不动步了  4  浮漾的流光 
期刊
疫情的暴发,加上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接连不断,让刘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女儿当年报考本硕连读临床专业,现在正在第二医院进行硕士阶段住院规培。  早上刘平给女儿发了微信,快中午了还没有看到女儿回复。刘平有些坐立不安,她不停地看表,盼着11点40快点到。但她不能给女儿打电话,只能等待!  一  刘平谨守着两年前女儿和她的约定:如果微信没有及时回复,至少要4个小时以后再打电话,因为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查房,不
期刊
岁末感怀  大雪依着冬天的门槛  一年的过往结成细小片段  在火炉以外的空旷里缓慢地飘  零下五度的江南小镇  气温回归正常。水龙头溢出冰挂  的坚硬度,穿透年末心灵骊歌  这是对冬季应有的尊重  光阴不曾断流  几朵梅花碰撞几丁火星,擦亮冰锋犀利  晨光低调向暖,对得起这人间岁末托付  马灯  我的无知,碰落岁月的灯花  烧焦了父亲的眉发  陈年旧事已黒进久远的年代  七零后的阳光照亮牛家岭的早
期刊
一  今夜朔雪。  城外,刀戈声不绝,乌鹊惊飞,长啼南去。  柴门被推开,一位老人走出茅屋,抬头西望,自顾自地摇了摇头,从前总是绰约于云间的明月,今日却不见踪影,恐怕也被这人间的战伐惊吓得藏起来了。说着说着,又不禁吟起苏学士的那首《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未吟完,仿佛听见不远处传来男子的呵斥,隐约还夹杂着些许哭声,大约是开封府又来搜刮金银了。坐在冰
期刊
摘要:中国以小农经济,儒家文化为本,在万志英先生的《左道》中,出现了最初的财神——五通神,财神是中国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至于到了后期的赵公明和三国武将关羽,以及合二仙、福禄寿等等。财神信仰到底从何而来,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家庭供桌上的财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的根源。财神从五通神魔的形象缘起到财神善的漫长演变。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
期刊
摘要:《两个家庭》是冰心叩响文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五四”问题小说中体现女子教育的一面旗帜,从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家庭的强烈对比,看出女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女性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敏感而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冰心乃至时人对女子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两个家庭;冰心;女性教育  一、女性教育的内容和演变历程  自人类进入男权社会开始,女性就一直被排除在政治话语权
期刊
等霜来等十里红枫  深秋时节,一群好友,开车前往千祥古镇,开启了车慈岭古道休闲之旅。  车慈岭古道,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与磐安县安文街道交界处,是古代连接天台、仙居、磐安、永康、金华的茶盐古道。如今保存完整的有岭东(千祥镇光周村)至岭西(千祥镇王坑村与马鞍山交界点)清水塘泄洪口地段,全长5公里。车慈岭古道因岭中有76棵百年枫树,一千多步石砌台阶而闻名。红枫树高20米以上,胸径大者约80厘米,树龄
期刊
摘要:通过剖析清末民初时期留学西方的宋春舫所著的三本戏剧评论集《宋春舫论剧》序言,介绍包含于序言中的重要信息,还原其能够坚持行走在戏剧道路上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关键词:宋春舫论剧;序言;戏剧生涯  宋春舫(1892—1938),是中国现代早期戏剧翻译家、戏剧理论家,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世期间,发表多篇作品,后由中华书局、上海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社集结成册,具体有1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