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更多的省市将面塑文化列为非文化遗产。面塑,由于自身承载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变迁缩影,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传播中,被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以山东面塑为具体理论研究命题对象,探究其艺术性。面塑艺术是发源于北方、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传承基础的民间艺术,广受民众喜爱,大致可分为观赏类和食品类。
【关键词】面塑文化;民间工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民间艺术"又称"民艺",学术界对其还未有统一的定义。最早给"民艺"下定义的是日本民艺研究的集大成者柳宗悦,他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将"民艺"解释为"民众的艺术"。《辞海》则从民艺的生产方式特点出发,将其基本定义表述为:"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是指民艺在中国民间之中汲取艺术养分,受中国民众文化审美生活趣味与民间习俗文化观念的不同影响深远(主要充分表现于其在艺术题材、形象、色彩等多个方面),满足广大中国人民基层群众的某种物质生活需求或某种精神生活需求。因此,本文以山东面塑为例,将面塑与民间工艺研究相结合,探讨其传承与发展性。
(二)研究意义
面塑属于一大非遗项目,非遗项目的传承一直面临困境,很多非遗项目传承方式都是师徒或家族传承,但这些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然而面塑艺术究其原因,是因为面塑文化一直在将自身"平民化",如路边常能见到的各种卡通形象的面塑作品,再比如08年奥运会的"福娃",10年世博会的"海宝"等等,时髦因素再加上平民化的价格,很好的将自身进行了宣传。
二、审美价值
面塑文人面雕制作工艺品面塑是一种利用其质朴的天然植物原材料、自然的外形整体美来塑造面雕艺术品的工艺,深受现代我国人民老百姓们的赞美和喜爱,其中所利用塑造出的各种造型人物形象,都已经成为是我国现代社会人们喜闻乐见的,是最能体现我国现代社会人们各种日常生活之美的,很好的折射出我国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面雕制作艺术品极好的体现了我国传统面雕工艺美术品亲切温润的自然审美风格特性,面塑在充分表现一个人物的自然整体美和塑造形象之美方面同样具有不少独特性与共性:如突出武士男性男人文官武士文人男性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或是突出武官武士文人男性虎背熊腰、昂首挺胸;或是文官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或是突出女性男人文官男子削骨文人齐肩丰胸小腿细腰、亭亭玉立;或是男性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在一组组的动画面塑中,则更加十分注重各个故事场景不同情节人物气氛的巧妙组合营造,每个不同场景情节人物的各种肢体神情或者各种姿态虽然没有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地地相互围绕着整个故事情节,烘托出了故事中的主题。对凶猛禽类动物的个性形象进行塑造则目的是为了要充分突出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刻意地去夸大其凶猛的各种传统生物学和生理演化特征。
三、山东面塑的类别
(一)山东面塑的发源
山东下游面塑工程起源于曹州,也可能就是现在的菏泽市,在古时菏泽,处于黄河下游段经常受到遭受特大洪水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当时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正处于蒙昧阶段,因此人们为了向自然祈求平安,向神明相助庇佑生命,便以最自然的材料——面塑制作成祭品,进行上供。下文例举山东两处极具代表性的面塑文化进行分析。
(二)地域类别
1.穆李面塑
"天下面塑出穆李",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菏泽在县城西南穆李村等都是中国面塑之乡,其中的面塑传统工艺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面塑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直至今日穆李村中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徒手捏塑的面人,基本家家户户都可以掌握这一传统手艺,当然村中也很少有运用专业技术从事家乡面塑传统艺术作品制作的传统手艺人和传承人,但无论他们是代代家传的手艺传承人还是作为家乡民众做手工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和制作者,他们都将穆李村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使其绽放出民间工艺的绚丽色彩。穆李面塑六百余年来一直传承不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面塑文化。穆李的精彩面塑也让艺人们充分展现了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将自己对生活丰富的情感感受和审美观点融合进面塑作品中,再辅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完美展现了人间的生活百态。不管是人物、花卉还是鸟兽、鱼虫,都塑造得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将面塑的传神、韵味完美呈现,展现了面塑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旨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穆李面塑更是融入现代塑艺的精髓,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观赏与收藏两宜。穆李的面塑作品名扬海内外,深受各国人民赞赏,也使他们感受到中华艺术的永恒魅力。
2.胶东花饽饽
胶东由于花饽饽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当地山区人口非常多,自古当地古代人们就已经有出海吃当地馒头的风俗习惯,包括至今,山东省也是以当地馒头面作为当地主食,因为当地面食馒头能够极大地有效解决山区人民的饮食温饱不足问题,然而对于胶州来说,其他的地区临海,所以当地古代人们仍然有出海捕鱼的风俗习惯,而馒头祭海也已经成为了当地古代人们必须要做的一种传统出海捕鱼仪式,起初人们是用一些代替牲口,后来才会演变成人们用这些馒头来将制作不同的肉类物品拿出来用以代替这些牲口。这种传统习俗主要来源于中国民间,因此非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人们以面为原料经过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出千奇百态的人物形象,既包括活灵活现的动物,也包括色彩鲜艳的植物,胶州花饽饽经过时代的演变,沉淀并孕育成极具当地民俗特点的艺术品,胶州花饽饽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观赏性,但后来由于其他民俗活动的消亡,其实用性削弱,审美性增强,逐步变成了一种具有饮食文化习俗的审美艺术形式。
四、功能演变
(一)食用面塑
捏面塑,揉面,面团塑模所用的各种原料面团都主要是通过澄粉、生粉三者混合掺和而成的制得或制成,并且还根据需要同时再添加适量的植物油如白糖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精心搅拌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一定的的粘性,在用一只手轻轻捏捏面的表面之前一定首先要用少量的酸黄蜡润手。有时我们还要大量度地采用其他诸如彩色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多种装饰材料,来进行装饰或者制作一个象形人物的身体面部诸如胡须、头发、冠和冠的帽顶之类,增加了一个蒙面人的一种肢体感和生动性。所以我需要准备使用的各种制作手艺工具極其简单,主要制作工具分别是一把圆形拨子、梳子、篦子和一把圆形剪刀。拨子材料可以是含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或者可以是含有天然树脂的,可以自己一人动手手工制作。 (二)收藏面塑
馒头最初作为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村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民族传统风味食物,后来通过结合手工的和艺术的各种手法进行加工,每家每户的馒头人在工作闲暇或者工作一段时间里通常都会特意将这些馒头通过三成多的食用糯米白、水淀粉和七成多的糯米粉、白面粉掺和而成,并且根据需要,同时再添加适量的白砂糖和一些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精心搅拌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使其变成有功能性,后来又研发出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他們在馒头上涂上颜色做成各种样貌的形象,栩栩如生,直至后来家有喜事或过年时制作一些花样面塑来庆贺吉日已成为一种习惯。面塑气韵生动、精细传神、精益求精,令人爱不释手。
(三)演变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选择购买特殊商品的同时会更加的注重其特殊审美性而,像馒头这样的食品也不一例外,人们已经有了普遍的特殊商品审美意识,因此,有些地方当地人会充分利用这种馒头的独殊特点使其成为商品卖点,使之发展形成这样一种具有特殊审美欣赏功能的商品。以胶州为一案例,在广州当地政府大力帮助支持下,海祭成为一种大型的祭祀仪式。随着当地政府资金支持这种面塑活动的不断开展,当地各族人们对于这种面塑又一次有了新的生活需求和新的文化认知,从而面塑也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了一种风俗习惯。目前的传统面塑已逐步朝面塑艺术化的方向快速推进发展,且经过了面塑美术艺人长期的不断摸索,原料也普遍采用天然面粉或经过特殊加工工艺配置的金属复合物或软陶质作为材料,使得现在的传统面塑艺术作品基本上可以实现不易发霉、不易开裂、不裂或变形、不锈或褪色。由于涂料防腐与吸水防裂纹的技术不断改进,一些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永久保存数十年甚至长达上百年,令其它的收藏性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五、结语
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由当地的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及文化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都体现着当地到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前文提到的穆李面塑,就承载着曹州世代人的人文历史信息,饱含着本地漫长的民俗历史风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及强烈的美感。通过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渲染与衬托,映射出了浓厚的民俗意味的文化景观。同时,作为民间文化的一员,面塑作品不仅渲染了节日气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朵艺术之花,根植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土壤中,代代相传,通过不断的精心保护、开发和利用,必将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永远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曾文琦.面花面塑[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2]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谭芳芳.清代曹州府社会经济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路雯心,1998.10.30,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环境设计,研究方向:景观。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面塑文化;民间工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民间艺术"又称"民艺",学术界对其还未有统一的定义。最早给"民艺"下定义的是日本民艺研究的集大成者柳宗悦,他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将"民艺"解释为"民众的艺术"。《辞海》则从民艺的生产方式特点出发,将其基本定义表述为:"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是指民艺在中国民间之中汲取艺术养分,受中国民众文化审美生活趣味与民间习俗文化观念的不同影响深远(主要充分表现于其在艺术题材、形象、色彩等多个方面),满足广大中国人民基层群众的某种物质生活需求或某种精神生活需求。因此,本文以山东面塑为例,将面塑与民间工艺研究相结合,探讨其传承与发展性。
(二)研究意义
面塑属于一大非遗项目,非遗项目的传承一直面临困境,很多非遗项目传承方式都是师徒或家族传承,但这些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然而面塑艺术究其原因,是因为面塑文化一直在将自身"平民化",如路边常能见到的各种卡通形象的面塑作品,再比如08年奥运会的"福娃",10年世博会的"海宝"等等,时髦因素再加上平民化的价格,很好的将自身进行了宣传。
二、审美价值
面塑文人面雕制作工艺品面塑是一种利用其质朴的天然植物原材料、自然的外形整体美来塑造面雕艺术品的工艺,深受现代我国人民老百姓们的赞美和喜爱,其中所利用塑造出的各种造型人物形象,都已经成为是我国现代社会人们喜闻乐见的,是最能体现我国现代社会人们各种日常生活之美的,很好的折射出我国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面雕制作艺术品极好的体现了我国传统面雕工艺美术品亲切温润的自然审美风格特性,面塑在充分表现一个人物的自然整体美和塑造形象之美方面同样具有不少独特性与共性:如突出武士男性男人文官武士文人男性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或是突出武官武士文人男性虎背熊腰、昂首挺胸;或是文官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或是突出女性男人文官男子削骨文人齐肩丰胸小腿细腰、亭亭玉立;或是男性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在一组组的动画面塑中,则更加十分注重各个故事场景不同情节人物气氛的巧妙组合营造,每个不同场景情节人物的各种肢体神情或者各种姿态虽然没有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地地相互围绕着整个故事情节,烘托出了故事中的主题。对凶猛禽类动物的个性形象进行塑造则目的是为了要充分突出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刻意地去夸大其凶猛的各种传统生物学和生理演化特征。
三、山东面塑的类别
(一)山东面塑的发源
山东下游面塑工程起源于曹州,也可能就是现在的菏泽市,在古时菏泽,处于黄河下游段经常受到遭受特大洪水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当时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正处于蒙昧阶段,因此人们为了向自然祈求平安,向神明相助庇佑生命,便以最自然的材料——面塑制作成祭品,进行上供。下文例举山东两处极具代表性的面塑文化进行分析。
(二)地域类别
1.穆李面塑
"天下面塑出穆李",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菏泽在县城西南穆李村等都是中国面塑之乡,其中的面塑传统工艺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面塑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直至今日穆李村中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徒手捏塑的面人,基本家家户户都可以掌握这一传统手艺,当然村中也很少有运用专业技术从事家乡面塑传统艺术作品制作的传统手艺人和传承人,但无论他们是代代家传的手艺传承人还是作为家乡民众做手工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和制作者,他们都将穆李村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使其绽放出民间工艺的绚丽色彩。穆李面塑六百余年来一直传承不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面塑文化。穆李的精彩面塑也让艺人们充分展现了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将自己对生活丰富的情感感受和审美观点融合进面塑作品中,再辅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完美展现了人间的生活百态。不管是人物、花卉还是鸟兽、鱼虫,都塑造得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将面塑的传神、韵味完美呈现,展现了面塑艺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旨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穆李面塑更是融入现代塑艺的精髓,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观赏与收藏两宜。穆李的面塑作品名扬海内外,深受各国人民赞赏,也使他们感受到中华艺术的永恒魅力。
2.胶东花饽饽
胶东由于花饽饽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当地山区人口非常多,自古当地古代人们就已经有出海吃当地馒头的风俗习惯,包括至今,山东省也是以当地馒头面作为当地主食,因为当地面食馒头能够极大地有效解决山区人民的饮食温饱不足问题,然而对于胶州来说,其他的地区临海,所以当地古代人们仍然有出海捕鱼的风俗习惯,而馒头祭海也已经成为了当地古代人们必须要做的一种传统出海捕鱼仪式,起初人们是用一些代替牲口,后来才会演变成人们用这些馒头来将制作不同的肉类物品拿出来用以代替这些牲口。这种传统习俗主要来源于中国民间,因此非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人们以面为原料经过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出千奇百态的人物形象,既包括活灵活现的动物,也包括色彩鲜艳的植物,胶州花饽饽经过时代的演变,沉淀并孕育成极具当地民俗特点的艺术品,胶州花饽饽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观赏性,但后来由于其他民俗活动的消亡,其实用性削弱,审美性增强,逐步变成了一种具有饮食文化习俗的审美艺术形式。
四、功能演变
(一)食用面塑
捏面塑,揉面,面团塑模所用的各种原料面团都主要是通过澄粉、生粉三者混合掺和而成的制得或制成,并且还根据需要同时再添加适量的植物油如白糖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精心搅拌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一定的的粘性,在用一只手轻轻捏捏面的表面之前一定首先要用少量的酸黄蜡润手。有时我们还要大量度地采用其他诸如彩色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多种装饰材料,来进行装饰或者制作一个象形人物的身体面部诸如胡须、头发、冠和冠的帽顶之类,增加了一个蒙面人的一种肢体感和生动性。所以我需要准备使用的各种制作手艺工具極其简单,主要制作工具分别是一把圆形拨子、梳子、篦子和一把圆形剪刀。拨子材料可以是含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或者可以是含有天然树脂的,可以自己一人动手手工制作。 (二)收藏面塑
馒头最初作为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村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民族传统风味食物,后来通过结合手工的和艺术的各种手法进行加工,每家每户的馒头人在工作闲暇或者工作一段时间里通常都会特意将这些馒头通过三成多的食用糯米白、水淀粉和七成多的糯米粉、白面粉掺和而成,并且根据需要,同时再添加适量的白砂糖和一些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精心搅拌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使其变成有功能性,后来又研发出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他們在馒头上涂上颜色做成各种样貌的形象,栩栩如生,直至后来家有喜事或过年时制作一些花样面塑来庆贺吉日已成为一种习惯。面塑气韵生动、精细传神、精益求精,令人爱不释手。
(三)演变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选择购买特殊商品的同时会更加的注重其特殊审美性而,像馒头这样的食品也不一例外,人们已经有了普遍的特殊商品审美意识,因此,有些地方当地人会充分利用这种馒头的独殊特点使其成为商品卖点,使之发展形成这样一种具有特殊审美欣赏功能的商品。以胶州为一案例,在广州当地政府大力帮助支持下,海祭成为一种大型的祭祀仪式。随着当地政府资金支持这种面塑活动的不断开展,当地各族人们对于这种面塑又一次有了新的生活需求和新的文化认知,从而面塑也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了一种风俗习惯。目前的传统面塑已逐步朝面塑艺术化的方向快速推进发展,且经过了面塑美术艺人长期的不断摸索,原料也普遍采用天然面粉或经过特殊加工工艺配置的金属复合物或软陶质作为材料,使得现在的传统面塑艺术作品基本上可以实现不易发霉、不易开裂、不裂或变形、不锈或褪色。由于涂料防腐与吸水防裂纹的技术不断改进,一些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永久保存数十年甚至长达上百年,令其它的收藏性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五、结语
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由当地的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及文化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都体现着当地到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前文提到的穆李面塑,就承载着曹州世代人的人文历史信息,饱含着本地漫长的民俗历史风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及强烈的美感。通过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渲染与衬托,映射出了浓厚的民俗意味的文化景观。同时,作为民间文化的一员,面塑作品不仅渲染了节日气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朵艺术之花,根植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土壤中,代代相传,通过不断的精心保护、开发和利用,必将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永远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曾文琦.面花面塑[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2]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谭芳芳.清代曹州府社会经济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路雯心,1998.10.30,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环境设计,研究方向:景观。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