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影像:从视觉文本到第三空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像涵括互文、书写以及叙述,香山文化在平面影像中的呈现并不应该只是平面零散的点和线,而应该是一种空间性的呈现。视觉文本叙述空间,亦构建空间。视觉影像中的香山村庄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第三空间”中主体和客体,精神与物质,抽象与具象将会交织在一起,以城市集体回忆及文化想像的方式呈现。
  【关键词】视觉文本 第三空间 香山文化 都市纪实
  
  影像可以僭越现实,摄影可以如同书写。如同家庭借助拍摄建立着成员的肖像记录,城市中巷陌、砖墙、樘栊、碑与亭同样如面孔,需要参与建构这座城市的肖像记录。①《太平寰宇记》中“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的地方自古应是有灵气的,在这片曾经由珠海、中山和澳门蜿蜒连接的地理版图上,华侨文化、买办文化、留学文化、名人文化与街巷道路、里人往事一同被镌刻进了香山这个名字。影像所完成的是文本的功能,涵括互文、书写以及叙述。因此香山文化在平面影像中的呈现并不应该只是平面零散的点和线,而应该是一种空间性的呈现。
  按动快门瞬间凝固,影像并不应该只是字面上的“静态定格”。作为视觉文化的香山影像并不应只是简单的图像,也并不仅仅为机械复制的产品。如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认为的那样,看似静态的影像能够回忆过去与审视现在;既阐释日常与细节,又能反映现实而又自成世界。从珠海山场的牌门和石溪,沥溪苏曼殊曾留下脚步的巷口,界涌的闸门和寺庙,深井的南宋遗风,到凤池、凤山、和风、金山的石匾书香,那洲的艺术气息,前山与唐家的古老围墙,灯笼沙舟楫上放歌的淳朴农人,会同、南屏的古老碉楼,北山杨家的祠堂,凤凰山的古道,香山村庄与街巷的草木砖石有一种吸引力,场景,或者场景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在影像中建构叙述。
  视觉文本叙述空间,亦构建空间。而当有了故事,就有了想象和回忆,影像便能够展开叙述,衍生空间。有意思的是,如果说香山是拍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本身可以被视作索雅所言的“第三空间”。爱德华·索雅(Edward W. Soja)曾在《后现代地理学和历史主义批判》(Postmodern Geographies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ism)中认为空间是“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参数的总体关系,其全面性的三元辩证的一部分。”索雅所言的“第三空间”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re)三元空间论的发展。可以说,第一空间是物质性的,可量度的空间。第二空间是意念与想象的空间。第三空间,则具有更多的包容性与复杂性,第三空间的空间性应该包括“感知,构思,生活”的三元关系。
  当然,视觉空间的关系能够被改变,视觉文本的书写也会被改变。有时候道路的改建、房屋的新修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老街的拆迁。山场、前山、兰埔、白石逐渐消失在新建的高楼之间,为了用影像记下它们的模样以及它们的故事,我们在山场、前山西门等香山村庄拆迁前曾多次深入街道和村民家中采访,并在拆迁前抢拍街巷原有的风貌。香山文化在城中巷陌所留下了屋宇、墙垣,当其中一些村庄的旧貌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原本承载村民们“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空间渐渐消失了,得以留下的是视觉影像。如此说来,视觉文本所保留的空间成为了人们另一种寄放的空间。②
  不得不相信,香山街巷中一面看似普通的门匾,一面以砂土和蚝壳夯制的矮墙有时候也会与一段历史联系起来。因此笔者还策划有关香山文化影像的选题,在有关香山文史的资料档案中寻找相关的拍摄对象。比如当以视觉文本的形式阐释渐渐淡出珠海人视野的岐关公路时,选择了以岐关公路的候车亭为切入点,籍此呈现这一香山交通文化片段。当年的岐关公路始建于1927年,东、西两线全长近一百公里,是连接珠、中、澳的重要公路。拱北莲花亭、翠微村口的杨公亭、长沙墟路口凉亭、唐家旧车站是我们选择的几个拍摄点。当年的凉亭是岐关公路边的小型车站,人们在那里等待汽车离开村庄,亭中会有乐善好施的乡人捐供的茶水。2006年做专题采访的时候,有些亭子已经荒废,有些则成为了附近市民下棋、练习粤曲的公共空间,有时候还能偶遇小贩或是停下单车倚亭柱休憩的打工者。视觉书写中的香山在这里便不仅仅是毫无生气的古物,影像所能够呈现的是生活,感知和构思。这样的空间是混杂的,身处其中的人即是舞台剧演员,自然的言语成为台词,而周围的一切,连接历史与现实,记忆与想像的场景即是影像背后的空间,成为亦实亦虚的文化想像。
  这恰恰是视觉文本所带来的张力,即使没有真实的声音,场景和人物的状态在视觉上的呈现反而能够带来牵连效应。作为拍摄题材,香山街巷恰恰可以符合第三空间的特性。即使是一座看似普通的村中祠堂,却也有可能连接几代人的记忆。它或许还曾是私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曾在那里读书习字学尺牍。一株巷口的榕树,或许是海外乡亲回家的路标,集会与交流的公共空间。村中的妇人们会在石板路边的水井旁攀谈,洗菜、洗衣,水井便不再是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这便是都市纪实所制造的空间想像。
  珠海市梅溪陈家第二十二代孙诞生,陈氏后人在梅溪牌坊准备了传统的“九大簋”,摆九十九桌宴席宴请宾客。村庄因新生命的到来而荣耀,作为专题纪实,笔者亦参与了整个筹备及报道过程。对事件、地点、特殊场景的视觉记录同样能够建构空间。如同索雅在《第三空间》(Thirdspace)中认为:“对事件的记忆,对特殊地点、场景的纪念有助于使‘第三空间’的图谱在城市中变得更为详尽。”③影像所能够呈现的是十五年前的梅溪,十年前,以及五年前的梅溪。陈芳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每家每户将这些掌故讲给自己的后人听,孩子出生时因为自己的姓氏而被纪念,人们将自己的姓氏与村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视觉文本就像是空间中的空间,在呈现空间的同时又自成空间,衍生空间。作为行政区划名的香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香山文化是否也随之以年代数字为标签?老屋住进了新移民,旧巷里办起了画展和开始表演行为艺术,空间并不凝滞,而在不断变化。珠海是一座具有互动、包容以及人文关怀内涵的城市,拍摄香山、香山文化的坚持还将延续。可触碰的香山以及影像所呈现的香山同样能够完成空间的书写。相信视觉影像中的香山村庄亦有着其自身的精神属性,“第三空间”中主体和客体,精神与物质,抽象与具象将会交织在一起。“空间的表征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真实和想象的空间。”开放性建构了一种和后现代都市建筑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第三空间,相信这同样是拍摄香山所带来的启示。与此同时,带来启示的还有报纸的读者。记得笔者和同事在采访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的热心读者,他们将有关珠海文史和香山文化的晚报版面收集起来,并坦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和家人多些了解自己生活、工作、居住的城市。虽然影像不似真实的屋宇、街巷可以被丈量,但它们却同样能具有作为第三空间的属性而存在。因此,纪实影像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某日午后香山的街角小景,而是斑驳日常背后的香山文化,不仅仅开启记忆,还制造着空间想像及未被填充的空白。
  
  注释
  ①自1996年,笔者开始在城市中寻找与香山文化有关的拍摄专题,探索着使之形成带有主题性质的摄影系列。在往后数年中,与《珠江晚报》的同事一同在《厚重珠海》栏目采访有关香山文史、古迹的经历亦给予笔者重新思考香山视觉文本的机会。
  ②空间应被视作城市集体回忆的部分而存在。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论集体回忆》(On Collective Memory)中认为集体回忆包含历史叙述,除此之外,还有非叙述性的客体(non-narrative object),仪式(ceremony)以及空间(space)。
  ③参见Edward W. Soja. Thirdsp-
  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
  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6:187
  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珠海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珠江晚报》社摄影记者,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作者单位:珠江晚报社)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安徽广播电视台微波中继车的设计思路及系统架构、视音频系统和技术特点。  【关键词】数字微波 视音频系统 通话系统  一、立项背景  2008年,为了配合北京奥运火炬在安徽传递的现场直播工作,同时也为了丰富我台节目部门的制作手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能力,我们提出了改装一辆全数字微波中继车的方案。  首先,奥运火炬传递直播的关键技术在于移动信号的传输,奥运火炬传递活动
【摘要】网络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包括主体匿名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舆论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其又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网络舆论加以引导。本文对网络舆论的价值进行探讨,分析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    2009年,南京一名5个月婴儿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婴儿徐宝宝因高烧、眼部肿胀等症状于11月3日中午被送至南京市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临床护理中形成的。良好的护患关系将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有利于提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医院知名度的提升。可是患者由于受疾病、心态、情绪等主
文章作者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实践经历为视角,从建造背景、设计构思、参数化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细部处理等角度阐述了对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