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阔的海水湛蓝而又带有铅灰的色调,平静的波澜不兴,水纹细细的铺排着吟出有节奏的嗓音,天空那么轻易的成了一个倒影,流云游走在水面,一片斑驳陈旧的彩绘被水纹剪影出来,大红大绿的菩萨在波纹摇曳里祥和的为苍生祈福,两条老旧的船,红绿明艳的彩绘褪成了黯色,在阳光温柔的鹅黄下有种庄严的静谧,却有不似尘世斑斓缤纷的色彩,只是干净,让过气的艳俗和明澈的忧郁达到一种超然的和谐.
这就是金基德的<<弓>>带给我们的简洁纯净,缓慢的节奏让我们开始试图等待一种异端的感动,可这期待却在明晃晃的水波中不断的消解,在来自俗世的人们的喋喋不休的言语与充溢着邪念欲望的眼神之中,一直沉默的老人和女孩似乎成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消失了的言语愈来愈明晰的指向了禅意,从《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轮回”,到《撒玛利亚》里的“救赎”,再到《空房子》里的“空”,延续到这一部《弓》,又引出了“渡”这一个核心意念,金基德的宗教情结越来越浓,看他的电影,如同念偈,如同读禅.
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负载了很多意念,弓既是老人保护少女保护他美好梦幻的工具;又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乐器,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能听到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少了些许二胡的悲凉,却又多了一些忧愁,抒发着老人对于少女的爱意与他孤寂而苍凉的心声,体现了老人的情绪和欲望的状态.可是这种欲望又不同于一般的男女之情所萌生的占有的欲望,如同金基德一贯的影片一样,他总是采用他特有的电影语言把极端放大了给我们看,所以说这种欲望合着希望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于自然的着迷或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无休止地渴求一件事情是美好的,尤其是这样为了一个人而长时间的执着.但在影片里,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少女,而且少女还是老人养育大的,那么这种占有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带有不伦的意味。就算我们还存在一丝善意把它理解为爱,也已经是不为俗世所容纳的爱,并且他极端自私的禁锢,让爱一点点的扭曲,老人甚至企图用缆绳勒住脖子自杀结束失去禁锢少女的痛苦,这样极端的感情,自然会有极端的结局,当占有的欲望无法实现,结果只能是自我的毁灭、牺牲、赎罪、摧残……
自<<空房子>>始稀疏的语言到<<弓>>的主人公完全丧失的对白,影片的舒缓宁静让我们落泪,在一个悄无生息的世界里,听鸣鸣的弓琴声,看少女明艳的难以忘记的笑容,生生的体会到她身上充满的那种水气涵养的妖娆.当古旧的大船边上垂下摇荡的秋千的时候,我相信人们都会为老人心思巧妙而惊叹,海风中舞动女孩手腕上系着的五色的丝带,女孩的背后则是船身上斑驳的佛像,画面上显示出奇异的美感。但是,这不是童话,当小船上的老人朝女孩射去的箭从女孩的发稍飞过,所有人会意识到,这一切是精心构成的算命的仪式,用命换来对不可预知的别人的未来的测算。三只箭从佛身上拔出,女孩对老人耳语,老人对委托算命者耳语,玄机在仪式中达成.影片中充满了仪式,洗澡的仪式,算命卜卦的仪式,结婚的仪式,死亡的仪式,八挂图的仪式,类似观音的木刻画像的仪式,这些神圣的仪式让我们顶礼膜拜.
来自尘世的青年人唤醒了少女心中的一股力量,她的笑容不再空洞程式,他对青年人产生了无以名状的依恋,这种依恋对她而言是新鲜的,从未有过的,青年人的善意与温柔,俊朗的外貌和开朗的个性,深深地吸引着她,从此她心中爱的天平失衡了,当然这爱不一定是爱情,可这种爱却似潜入伊甸园的蛇一样让这个完美的世界缓缓的滑向崩塌。少女的单纯让她学不会去掩饰自己的喜欢自己的渴望自己的爱,于是她开始学会用怨忿的眼神注视老人,当老人横蛮的阻止了她亲近青年人的行为,她与老人之间的裂痕便张显出来,她开始反抗老人,进行恶意的报复,让老人承受着冷漠、嫉妒与恐惧的折磨,逐渐地把老人推向了理智崩塌的边缘,从虚假的跳过日期到撕毁日历到最终拆掉上下床拼到一块并强迫女孩在身边睡下,老人在眼见着希望破碎的惧怕中放任着欲望的不断膨胀,弓琴凄婉的曲声一次次划破暗夜的海浪,一如老人滑向绝望的心,琴弦依然能奏出绝美的曲调,而心弦松脱下来,便让生命的负荷变得无法承载,在青年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彻底摧垮了老人意图强行维持天堂的幻想,来自尘世的一切现实显得那么有力和无可辩驳,老人唯有用最后脆弱的生命去抗争女孩离开的命运,这一场救赎看似完美却有着致命的缺陷,作为一个侵入者出现的青年终究是没能赢得这场救赎,精致的锁,民族礼服艳丽的色彩,红色的鞋子和盛大的海上婚礼,让青年的救赎终究成了尘世的信条,苍白无力.金基德似乎永远偏向于沉浸在一个并没有真正善恶对错的世界里,哪怕是恶,也会终究由人物自身去实行自我的救赎,众生向善求得圆满,是佛的理式,却是人的精神。
影片结尾的神话以一种佛般的超脱化解了原本人性中恶的一切行径,超现实主义的神来之箭的蒙太奇剪接,让一切显得更加奇幻,老人把箭射向天空,箭却准准的落在了少女的两腿之间的白裙上,这是一场最最完美的坠落,少女独自表演的性爱戏和神圣的处女之血让哪怕是欲念也升华到了空灵而至美的境界。最终谁又是谁的救赎?
而我们也只是看到这些隐匿的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有多么的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
这就是金基德的<<弓>>带给我们的简洁纯净,缓慢的节奏让我们开始试图等待一种异端的感动,可这期待却在明晃晃的水波中不断的消解,在来自俗世的人们的喋喋不休的言语与充溢着邪念欲望的眼神之中,一直沉默的老人和女孩似乎成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消失了的言语愈来愈明晰的指向了禅意,从《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轮回”,到《撒玛利亚》里的“救赎”,再到《空房子》里的“空”,延续到这一部《弓》,又引出了“渡”这一个核心意念,金基德的宗教情结越来越浓,看他的电影,如同念偈,如同读禅.
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负载了很多意念,弓既是老人保护少女保护他美好梦幻的工具;又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乐器,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能听到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少了些许二胡的悲凉,却又多了一些忧愁,抒发着老人对于少女的爱意与他孤寂而苍凉的心声,体现了老人的情绪和欲望的状态.可是这种欲望又不同于一般的男女之情所萌生的占有的欲望,如同金基德一贯的影片一样,他总是采用他特有的电影语言把极端放大了给我们看,所以说这种欲望合着希望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于自然的着迷或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无休止地渴求一件事情是美好的,尤其是这样为了一个人而长时间的执着.但在影片里,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少女,而且少女还是老人养育大的,那么这种占有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带有不伦的意味。就算我们还存在一丝善意把它理解为爱,也已经是不为俗世所容纳的爱,并且他极端自私的禁锢,让爱一点点的扭曲,老人甚至企图用缆绳勒住脖子自杀结束失去禁锢少女的痛苦,这样极端的感情,自然会有极端的结局,当占有的欲望无法实现,结果只能是自我的毁灭、牺牲、赎罪、摧残……
自<<空房子>>始稀疏的语言到<<弓>>的主人公完全丧失的对白,影片的舒缓宁静让我们落泪,在一个悄无生息的世界里,听鸣鸣的弓琴声,看少女明艳的难以忘记的笑容,生生的体会到她身上充满的那种水气涵养的妖娆.当古旧的大船边上垂下摇荡的秋千的时候,我相信人们都会为老人心思巧妙而惊叹,海风中舞动女孩手腕上系着的五色的丝带,女孩的背后则是船身上斑驳的佛像,画面上显示出奇异的美感。但是,这不是童话,当小船上的老人朝女孩射去的箭从女孩的发稍飞过,所有人会意识到,这一切是精心构成的算命的仪式,用命换来对不可预知的别人的未来的测算。三只箭从佛身上拔出,女孩对老人耳语,老人对委托算命者耳语,玄机在仪式中达成.影片中充满了仪式,洗澡的仪式,算命卜卦的仪式,结婚的仪式,死亡的仪式,八挂图的仪式,类似观音的木刻画像的仪式,这些神圣的仪式让我们顶礼膜拜.
来自尘世的青年人唤醒了少女心中的一股力量,她的笑容不再空洞程式,他对青年人产生了无以名状的依恋,这种依恋对她而言是新鲜的,从未有过的,青年人的善意与温柔,俊朗的外貌和开朗的个性,深深地吸引着她,从此她心中爱的天平失衡了,当然这爱不一定是爱情,可这种爱却似潜入伊甸园的蛇一样让这个完美的世界缓缓的滑向崩塌。少女的单纯让她学不会去掩饰自己的喜欢自己的渴望自己的爱,于是她开始学会用怨忿的眼神注视老人,当老人横蛮的阻止了她亲近青年人的行为,她与老人之间的裂痕便张显出来,她开始反抗老人,进行恶意的报复,让老人承受着冷漠、嫉妒与恐惧的折磨,逐渐地把老人推向了理智崩塌的边缘,从虚假的跳过日期到撕毁日历到最终拆掉上下床拼到一块并强迫女孩在身边睡下,老人在眼见着希望破碎的惧怕中放任着欲望的不断膨胀,弓琴凄婉的曲声一次次划破暗夜的海浪,一如老人滑向绝望的心,琴弦依然能奏出绝美的曲调,而心弦松脱下来,便让生命的负荷变得无法承载,在青年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彻底摧垮了老人意图强行维持天堂的幻想,来自尘世的一切现实显得那么有力和无可辩驳,老人唯有用最后脆弱的生命去抗争女孩离开的命运,这一场救赎看似完美却有着致命的缺陷,作为一个侵入者出现的青年终究是没能赢得这场救赎,精致的锁,民族礼服艳丽的色彩,红色的鞋子和盛大的海上婚礼,让青年的救赎终究成了尘世的信条,苍白无力.金基德似乎永远偏向于沉浸在一个并没有真正善恶对错的世界里,哪怕是恶,也会终究由人物自身去实行自我的救赎,众生向善求得圆满,是佛的理式,却是人的精神。
影片结尾的神话以一种佛般的超脱化解了原本人性中恶的一切行径,超现实主义的神来之箭的蒙太奇剪接,让一切显得更加奇幻,老人把箭射向天空,箭却准准的落在了少女的两腿之间的白裙上,这是一场最最完美的坠落,少女独自表演的性爱戏和神圣的处女之血让哪怕是欲念也升华到了空灵而至美的境界。最终谁又是谁的救赎?
而我们也只是看到这些隐匿的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有多么的卑鄙,高贵,悲伤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