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无不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过的是洋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德克士;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时,《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文言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要他们设身出地地为李密想想,教学中,多数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珠,因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最后的感言中,他们写出了心灵的感悟,真正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特别是在第三册、第五册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感同心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崩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第九届“语文报杯”的大赛主题,以“感恩”为话题,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其中,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今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这学期,我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清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此,还结合写作,布置学生以“节日有感”为题,完成一篇作文,通过学生们用心去感悟与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我将佳作推荐在校报上发表,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四、寻找乡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挖掘传统文化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为了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学之余,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找寻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出生在国酒之都——茅台的人,没有理由不了解国酒文化,长征文化。因此,假期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探寻根源,挖掘内涵,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今年暑假,正遇到我市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后山乡,举行“六月六”摇钱树苗寨风情节暨乡村文化节,我组织了学生亲自观摩,目睹了系列活动对苗族人文始祖——蚩尤大帝的祭拜、祭祀东南亚、欧、美苗胞迁徙地标——摇钱树、苗族风情赛歌、苗族特技表演等。会后,还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对苗家文化的习俗等方面进行了采访,使学生们大开眼界,真正感受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还增强了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和审美追求。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这只是作了一点点尝试而已。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无不显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过的是洋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德克士;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时,《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文言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要他们设身出地地为李密想想,教学中,多数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珠,因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最后的感言中,他们写出了心灵的感悟,真正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特别是在第三册、第五册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感同心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崩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第九届“语文报杯”的大赛主题,以“感恩”为话题,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其中,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今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这学期,我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清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此,还结合写作,布置学生以“节日有感”为题,完成一篇作文,通过学生们用心去感悟与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我将佳作推荐在校报上发表,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四、寻找乡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挖掘传统文化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为了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学之余,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找寻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出生在国酒之都——茅台的人,没有理由不了解国酒文化,长征文化。因此,假期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探寻根源,挖掘内涵,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今年暑假,正遇到我市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后山乡,举行“六月六”摇钱树苗寨风情节暨乡村文化节,我组织了学生亲自观摩,目睹了系列活动对苗族人文始祖——蚩尤大帝的祭拜、祭祀东南亚、欧、美苗胞迁徙地标——摇钱树、苗族风情赛歌、苗族特技表演等。会后,还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对苗家文化的习俗等方面进行了采访,使学生们大开眼界,真正感受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还增强了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和审美追求。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这只是作了一点点尝试而已。